华东师范大学研招网,华师大研究生招生网
专业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地处东海之滨、浦江之畔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华东师大的哲学学科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来在众多前辈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的重镇之一。1955年,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会同刘佛年(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第二任校长)、周抗(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徐怀启(哈佛大学博士、基督教史家)、曾乐山(中国哲学史家)、周原冰(伦理学家)诸先生在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组建哲学教学研究单位,逐渐形成了一支涵盖哲学各二级学科、具有较广泛学术影响力的师资团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科从学术传统上接续中国现代哲学金岳霖-冯契学脉,强调逻辑分析,注重思史统一,致力于会通中西马来推进哲学理论创新。学术奠基人为现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冯契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师从金岳霖、冯友兰等中国现代哲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冯契创造性地建构了中西马融合的“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创慧反映了时代精神,其哲学成果提升了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水准,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哲学家所创立的为数不多的原创哲学体系之一,至今仍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价值。冯契等不仅亲自培养了杨国荣、陈卫平、高瑞泉、童世骏、郁振华等知名学者,这些学者又坚守教学一线育英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工作者和其他行业建设者。杨国荣教授“具体的形上学”思想是华东师大哲学学术传统的当代形态与创新成就,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科是全国首批设立的中国哲学博士点之一,哲学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国家和上海市一流专业。中国哲学2007年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时哲学系设立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入选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入选国家强基计划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2022年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本专业志在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一流、具有华东师大特点的哲学专业,培养植根中国、面向世界、基础扎实、能力突出、有志于发展新时代哲学事业的优秀人才,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
哲学系为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而优秀的教学资源平台:
(1)依托基础学科拔尖基地、教育部特色专业、强基计划、国家和上海市一流专业建设点,着力提升专业内涵与建设质量。
(2)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领航高校以及哲学专业入选上海市首批特色改革领航团队,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注重“三全育人”,凸显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3)依托校内文史哲大类培养的平台,与中文、历史等专业强强联合,进行跨学科、交叉性培养,构筑学生博雅型知识基础。
(4)依托现有的国际化交流机制,持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并行的国际化办学路线,既聘请了来自世界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开设密集型课程与专题研讨班,也大力支持学生赴海外短期访学、国际交换,构建了合理畅通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机制。
综合改革
本专业综合改革举措得力,成效显著。
第一、强化使命驱动,弘扬学术传统,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励学生把自身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养成与品德锤炼三位一体,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安排知名教授为新生进行系史、学术传统与治学规范的入学教育,邀请杰出系友举办以“为人”“为学”为主题的讲座,发挥价值引领与导向作用。
第二、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扎实推进“金课”建设。优化传统课程、强化重点课程、开发新兴课程、拓展国际课程,把课堂教学质量当作本科专业建设的生命线,采用教师引导、助教协助、学生参与的方式,将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读写训练结合,将文献阅读与专题讨论结合,调动师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利用大夏学堂等平台,促进教学信息化,打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金课”。目前哲学专业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上海市一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门,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4门,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2门,上海市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1门。
第三、培养方案合理,课程体系完善,教改成果丰硕。“中国哲学史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逻辑学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中、西、马会通的哲学专业系列教材”“哲学素质教育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等成果获教育部、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形式逻辑》《语言哲学》《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等教材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动力持续增强,在全国各类学术竞赛中屡创佳绩,承担20余项国家与省市级创新训练项目。
第四、实施大类培养、参与书院改革,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文史哲三个专业联合建立大类培养平台,一年级学生均进入新文科平台完成学业,实施“学校+书院+院系+导师+家长”五位一体的联合培养路径,为每位学生配备大夏学业导师、人生发展导师与心理健康导师。
第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持续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在课程学习、学术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学生。
(2)聘请多位国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开设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支持学生赴海外研修访学,拓展国际视野。
(3)多力驱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搭建“智慧杯哲学征文比赛”“哲学阅读季”“兰心读书会”“通几读书会”等平台,提升学生经典阅读能力;依托兰心哲学社、沧浪国学社等学生社团,提升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建立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鼓励申报各级双创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师资力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师德为上,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强化为人、为师、为学的三位一体建设,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乐教善教、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目前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特等奖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一批教师被评为上海市师德标兵、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或荣获上海市育才奖。2022年杨国荣教授领衔的“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和基层教研室建设上不仅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而且培育了昂扬奋进的教研文化,集体备课、教学沙龙、教改创新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
毕业去向
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较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含升学)率接近100%,58%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境内就读高校均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境外深造高校多位居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及邻近省份,就业方向以教育行业为主体,不少学生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世界五百强企业。毕业生踏实勤奋,思辨能力突出,自我学习和工作适应能力强,富于开拓进取精神,专业发展潜力大。毕业五年,在所在单位多能成长为主要业务骨干,十年后部分学生能成为所在行业的拔尖人才或行业精英。
招生计划
在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招生计划约34人(最终以正式公布为准),其中招收哲学专业强基计划人数为15名。“哲学始于惊奇,惊奇始于遇见你。”欢迎各位学子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研招网(华师大研究生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