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金融考研(学金融考研应该往哪个方向)

学金融考研(学金融考研应该往哪个方向)

学金融考研,学金融考研应该往哪个方向

文|诚言呈语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那一个班的同学,几乎都在往经济类专业里钻。

这不是我们班的个例,而是当时的金融热,完全不亚于前两年的计算机。

以至于当年省内的财经大学,录取分数线愣是年年都比排名更高的工业大学高出将近20分。

这可以理解,毕竟“金融”俩字一摆出来,立马就有一种西装革履,操盘万亿资产的既视感。

但我这个人大伙是知道的,注重内涵。

所以为了追求更好的院校,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提前了将近20年去响应“制造业兴国”的号召,选择了工业大学。

(实际上是报志愿的时候怂了,没敢报财大,真报了也考上了)

说实话,当年的这个选择,让我后悔了若干年。

尤其是毕业后进了厂,天天就是穿劳保服、戴安全帽,怎么看都怎么不如一个银行的大堂经理体面。

而那些学经济类专业的同学,则是动不动就投行、资管、信托、风控,哪一个听上去都比我这个巡检给劲儿得多。

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我甚至决心将来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学金融。

不过,赌气的话说说就好,经济类专业的红利期,也是有时效的,如今金融类人才的供需关系早就反转了。

而在金融圈的各种“卷”之下,经济类的专业里,也开始变得天坑不断,段子频出。

进银行?先当“储备院士”

经济类专业的就业方向,大体上就是银、证、保和信托。

当然了,如今也还包括着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其他业务形式。

不过最令人向往的,无疑还是两个听起来就那么天蓝草绿的地方:银行和券商。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进银行、进券商,都算是专业对口。

但银行它可还真不像过去似的那么容易进。

因为入职考试虽然还是那么个流程,但考试内容早就已经超出了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知识。

比如前阵子某银行招聘考试的试题中,就囊括了会计借贷、不定积分、开源软件、缺口管理、天体运动、天高阶矩阵、卷积神经网络、洛朗级数展示、粒子静态能源公式…

就差医学和电子竞技没考了。

这是银行的招聘标准?不清楚的,可能还以为这是中科院在招储备院士呢。

当然了,这样的例子确实有点极端,但即便是通过了考试,还要接受“资源”的考验。

何谓资源,说白了也不复杂,就是拉存款。

但这可不是我银行卡里那两千五百块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动辄就得以上百个达不溜为起步。

那么为了拉这种客户,“金融狗”得有多拼?

今年发生在券商里的一件事,或许可以说明。

进券商?可能要帮客户考研

事情是这样的,某券商大连分公司的25岁新员工被抓了,而他被抓的原因,是帮客户考研。

这事说起来就挺魔幻的,因为这都不止是考场作弊这么简单了,而是他一个25岁的小伙子,愣是答应了40岁客户“帮自己考研”的要求。

可替考是违法的啊,难道“用心服务客户”是我听错了,应该是“用刑服务客户”?

作为一个在金融圈里混迹了一些年的人,实际上我也能理解他的压力。

因为无论是银行还是券商,金融圈里的绝大多数岗位,实际上本质都是销售,你必须得以“傍大款”为核心能力,以“拉人头”为职业准绳。

要是自己没资源,还拉不来资源,那你待在公司里时,就会有一种在奥运会游泳馆里当救生员的感觉:完全没事干。

当然了,头铁的年轻学生可能会说,虽然我没有资源,但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寻找资源。

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但你的同行也不是吃饱了等饿的。

无论是发掘客户还是维持关系,他们同样也是在玩了命地卷。

尤其是那些入行早的、积累深的,他们手里掌握的资源网,随便拿出来一个就是七位数。

而在这面前,那些没资源的大学毕业生看上去励志的不懈努力,则似乎更像是在拉人头。

所以在这一行里,有资源的人叫“玩金融”,没资源的叫“金融民工”。

看到这,你还觉得进了金融类专业的门,将来就是执资本市场之牛耳的金融巨鳄吗?

写在最后

当然了,刚才说的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相比于其他到处是“坑”的专业来说,这也不过是经济类专业特有的无奈而已。

虽然学金融也有不少难言的苦衷,但机会的大门也确实都会给努力的人留下那么一条缝。

只有当你能够保持自律的习惯,持续为自己的专业思考和学习,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什么“天坑”专业。

所以既然入了这一行,那么没资源,就去积累资源,没人脉,就去拓展人脉。

退一万步说,连高考这么高的门槛都越过去了,让自己在金融圈里站稳脚跟,也只会是时间的问题。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学金融考研(学金融考研应该往哪个方向)

学金融考研(学金融考研应该往哪个方向)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