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试,考研复试在几月份
摘要
中青评论
考研和高考还是有本质不同,不能单纯以唯分数论的思维看待录取结果。
近期,正值各大高校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进行的当口,一则“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331逆袭390”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由于两名考生初试成绩悬殊,不少网友质疑录取结果是否存在猫腻,331分考生的逆袭有无“高人相助”。其中有网友将逆袭考生和其所在高校的教职工联想为父子关系,一时流言四起,甚至还有网友对当事人发起了网络暴力。
针对相关言论,3月31日晚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发布声明,对招生办法、复试成绩等情况进行了公开说明。学校调查组对所涉考生原始成绩单、复试程序等材料进行了复核,并调看了现场面试录像后,认为复试程序符合规定,未发现复试过程存在违规行为,考试成绩有效。早前,济宁医学院也发布声明辟谣,指出网传的本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两所学校公开发声,击碎了缺乏事实根据的网络谣言,先前脑洞大开的“阴谋论”自然不再成立。
信息公开是最好的定心丸。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正事关学生权益、高校声誉和教育公平。学校成立调查组及时澄清事实,涉及此事的高校出面辟谣,是基于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网友尊重招录规则、进行合理质疑,能促进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透明公开,但这不是部分人无端造谣、甚至网暴当事人的理由。相比毫无根据、信口开河的谣言,学校调查组的综合复核,让外界看到了更真实的情况。不传谣、不造谣才是网友对待此事的基本态度。
随着考研人数增加,考研初试竞争日益激烈,考研有“高考化”趋势,但考研和高考还是有本质不同,不能单纯以唯分数论的思维看待录取结果。招生定位的不同,决定了高校不可能按本科生的招生逻辑招收研究生。因此,学生考研初试成绩高不代表在复试阶段就能稳赢。有过考研经验,或者对考研招录规则有大致了解的网友,不会对考生逆袭或爆冷的现象太过吃惊。
教育部等多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在媒体报道中,不少导师也表示自己青睐思维活跃、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越来越多高校也以此为导向着手研究生复试改革。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比如,中国传媒大学自2021届开始研究生招生改革,在复试选拔中增加了“材料评议”环节,只看初试成绩成为“过去式”。2022年起,广西大学要求考生在复试时提交《学业研修规划报告》,关注考生的读研目标和科研设想。按照北京协和医学院初试与复试成绩各占50%的计算规则,复试在录取中的比重较大,相应的科研能力、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内容,将得到复试组的重点考察,最终结果的“反转”或许令人意外,但如果是严格依照规则而定,也在意料之中。
考生复试出现逆袭或爆冷的情况,能够引导学生转变对考研的态度,也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的大趋势之下,考生要认识到初试成绩的重要性,也要看到最后的结果取决于校方综合评价,学生在大学阶段要不遗余力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大学四年不只是为了一场考试,培养自身对学术的热情和兴趣,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才能让自己在考研竞争中有更多“加分项”。
撰文/白毅鹏
编辑/杨鑫宇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考研复试(考研复试在几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