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成热词,听听考生本人怎么说
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狄鑫 肖杨 国倩 见习记者 张渊
9月24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考预报名将开启。最近,“逆向考研”突然成为网络热词,它是指“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双非”(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高校。极目新闻记者梳理各地高校2022届研究生新生数据发现,湖北省外的深圳大学、广州大学,湖北省内的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和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都有不少“逆向考研”而来的新生。多名学生表示,这既是现实选择,也是重专业不重名气的务实选择。
湖北高校学生考研(资料图)
“双非”院校迎来名校学生
9月开学季,不少高校对研究生新生数据进行了盘点,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多所“双非”院校都有新生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高校。
深圳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源中,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及本校的生源占41%,不乏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同位于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大学,今年的研究生新生中不乏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
湖北省内的诸多“双非”院校也招收了诸多来自双一流高校的学生,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新生中,就有数十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的情况也相似,研究生新生中有来自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东华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涵伟表示,近年来,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考研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也让考生报考越来越趋于理性,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仅盯双一流高校。“学生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报考,这样其实是更易成功‘上岸’。”李涵伟说。
考生更加务实不唯名校论
“选择适合我的学校最重要,并不见得非要读名校。”目前就读于江汉大学教育学专业学生张佳佳(化名)说。张佳佳本科就读于国内一所知名211师范院校,2021年本科毕业后,她在湖北一家教育机构工作。
工作中,张佳佳发现学历成了职业发展中的门槛,“我看了几个自己心仪岗位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这是选择考研最大的原因。”2021年9月,张佳佳辞职复习备考。报名时,她综合自己的复习情况和学校信息多番对比后,选择了江汉大学教育专业。“我有朋友在江大求学,她跟我说学校学风很好,发展很快。我详细了解后知道江大有博士点、有院士,科研学术氛围很好,便做出了选择。”张佳佳说。
张佳佳的这个决定一开始让身边人有些不太理解,但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复习不太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双非”高校更理性,“我身边很多同学其实跟我一样,会根据学习情况去选择学校,并不是非名校不可。”目前,张佳佳已经开学半个月,她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很满意,“我去图书馆学习,学习氛围真的特别好,老师也很专业又负责,学校还正在建设科创大楼,一座新的地标建筑即将拔地而起。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挺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在江大做研究
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程媛(化名),今年考研“二战”调剂后被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录取。“我连着两次考人大的研究生,奈何考生增加,复试分数线也跟着水涨船高。”程媛告诉记者,她对社会学研究很感兴趣,一早就定下了考研深造的计划。
“我的考研规划是以兴趣为导向的,不是一味地追求名校。”程媛最终选择读中南民大,一方面是因为离老家湖北宜昌比较近,另一方面是看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专业方向上的优秀师资。“我的导师徐莉教授十分优秀负责任,而且年轻有为,在社会治理问题上颇有研究。其他老师接触下来都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她说。
王牌专业和优秀导师吸引力大
极目新闻记者发现,不少学生选择到“双非”院校就读,报考的大多为学校的王牌专业。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2022级研究生新生王金灿,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此前,王金灿在一家国企上班,已经成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王金灿表示,因为工作需要,他了解到武科大机械自动化学院有工业管理方面的优势,自己本来也是从事工业管理类的工作,想进一步针对性学习,提高自己。
在报考武科大之前,他多方进行了了解,感受到学院的专业实力与人文关怀,尤其是这个专业实验室氛围很好,团队协作十分有凝聚力,“自己这个年龄了,不存在混文凭,是想真正学一点对工作有用的东西。”目前,王金灿已经开始和导师进行联系,提前准备研究的课题方向,“我很期待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活。”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新生开学
今年考取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研究生赵宇(化名),本科就读于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东华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些985和211高校我也能选,但武纺的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带领的,我来到这里,将会有很好的专业发展前景。”赵宇说,当初申请调剂时,他毫不犹豫地瞄准了武汉纺织大学的纺织工程专业,“入学后我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正确。”
武汉纺织大学新生开学
江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高媛(化名)就是被该校的专业优势吸引前来就读。2020年,高媛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她对人工智能产生了兴趣。2021年7月,她决定继续读研深造。择校时,高媛首选来武汉求学。“武汉是英雄的城市,发展得很迅猛,前景很好。江汉大学也发展迅猛,学院有我很想学习的方向的导师。”高媛说。
高媛告诉记者,选择江大的主要原因是该校科研氛围很好。“学校有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培养方案也非常成熟完善。比如,江大去年成功申请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点,今年新生的培养方案里面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跨学科专业选修课,这给想深造的同学提供非常好的学科引导与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家可以更早地打下学科基础,同时也可以提前接触相关研究方向的老师。这些都是学校重视科研,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氛围好的表现,都很吸引我。”高媛说。
专家:考研首要目标不是追逐学历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中发现,“逆向考研”目前并非主流现象,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研竞争的激烈性。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加80万,增幅超21%;相比2017年,报考人数增加256万,增长1.27倍。业界普遍预测,2023年考研人数将再创新高。
考研人数的激增,带来的是分数线的大幅上涨。以最热门的新闻与传播专硕为例,该专业2022年复试A类国家线367分,较上年上涨12分。不少网友表示,考研太难必定造成“逆向考研”越来越常见。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曾撰文称,考研已经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造成竞争日趋激烈。这将引发很多问题,包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这一现象有必要得到遏制,“但是用人评价如果不能改变,这一趋势很难得到有效遏制,非教育部门所能控制。”
学生考研(资料图)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所谓“逆向考研”是以考研学生本科就读学校与报考学校的身份、等级,作为判定的依据。“而其实,理性的考研本就不该以追逐学历为首要目标,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提升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逆向考研’,会推动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论。”
熊丙奇说,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是考研大军的主力。他们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进一所名校,获得更好的学历身份,有的考研生,会实现进名校的目标,还“二战”“三战”考研。但是,这却并非理性的考研,以提升学历为主要目标的考研,除刺激考研之外,还会加剧学历内卷。
熊丙奇说,从高校办学角度看,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所有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就最强,有的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的某一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在行业内得到的认可度与影响力超过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大学,接受通识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是更为理性的考研规划,也拓宽学生的选择。”
熊丙奇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要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就必须扭转源于精英教育时代的“身份教育”与“学历社会”问题,推进教育观和人才观转向“能力社会”。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读研,要以提升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线。而“逆向考研”这样的说法,也就不再有市场。
【纠错】编辑:袁筱
“逆向考研”成热词,听听考生本人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