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融合王宏建与彭吉象?看看同一道题,两本书是如何…
由于艺术研究院并没有公布参考书的内容,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经常会产生疑问:“王宏建和彭吉象要如何选择”?其实,这个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融合的问题,如何把一个问题给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答案,这对于同学们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咱们看一道艺术研究院的经典题目【艺术的创作过程】
王宏建
艺术概论
艺术创作过程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的、复杂的、极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围绕创作意图,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手段,把它物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过程。也就是说,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从审美认识开始,逐渐地向审美表现推移,最后达到作品的完成,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精神生产活动向艺术作品不断转化的过程。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过程。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艺术种类、不同的创作原则等等,会形成千差万别的创作过程。但是,一般地来说,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重要阶段。即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精辟论述过的画竹过程的三个阶段:从“眼中之竹”——艺术体验;到“胸中之竹”——艺术构思;再到“手中之竹”——艺术表现。
第一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积淀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深切的感受和审美发现,激起创作的欲望萌动和动机生成。它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艺术创作的准备,主要是进行两大方面的准备。
第一,创作的材料准备:素材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素材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在艺术创作中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艺术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艺术想象,都是要以丰富的生活信息(包括前人的生活信息)即相关的诸多表象做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的材料的,即便是浪漫主义的幻想和虚构也罢。想象是必须要以头脑中的诸多表象做最基础的材料的。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记忆表象是客观具体事物经过人的感觉和知觉以后,在脑中留下的记忆的印象;想象表象是经过人脑将记忆表象分解后,又将相关部分重新组合成一个客观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却又在客观现实中找得到依据和影像的一种新的表象。不管哪一种表象,都是来自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某些部分,都具有感性的直观的印象的特点,而艺术想象就是以这种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做材料的,否则便无法展开连续性的具体的艺术想象。
第二,创作的精神准备:由生活体验引发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由生活体验引发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的萌生,是创作的精神准备。创作动机的触发,是推动艺术家进入实际创作过程的驱动力,是一种实践性动力。在艺术家积累了大量对生活的观察和艺术体验后,由于某种偶然的机缘,引发了创作的动机和欲望,创作作欲望点燃了。具体的创作过程开始了。
第二个阶段: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在特定创作动机的引导下,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加工、虚构,在头脑中孕育成主客体融合的艺术胎儿——完整的艺术意象的过程。简言之,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第一,艺术构思的过程。在艺术构思中形成艺术意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艺术胚胎的萌发和孕育阶段;二是艺术胎儿即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及其与社会生活媾结后而萌发出来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所掌握的创作素材的激发下,作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出要创作出一个以此素材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的初衷。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艺术胚胎——艺术意象越来越发育成熟,即越来越具体清晰。这种越来越具体清晰地表现出的艺术胚胎孕育成熟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艺术家将在艺术构思阶段内心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为可以感知的艺术形象。艺术构思是艺术表现的前提;艺术表现是艺术构思的发展、深化和物态化。这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艺术创作全过程中,从生活到艺术意象,即从郑板桥所描述的“眼中之竹”到“胸有之竹”,固然是艺术构思或艺术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飞跃;而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即从艺术意象到艺术形象,又是一次重要的飞跃。没有这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飞跃,就等于前功尽弃,取消了艺术创作。
所谓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表现,最后总是要拿出饱含着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表现的供人鉴赏的艺术作品的。可见,艺术意象的物化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在物化过程中,也必然地更加需要通过艺术想象和艺术思维,将艺术意象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和完善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艺术语言把“胸中之竹”物化成“手中之竹”即艺术形象。
艺术技巧既是恰切传达艺术作品内容的手段,又是完美创造艺术形式的能力。它是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成为艺术整体的特殊的本领和高超的技能,它和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哲学观、艺术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因此,离开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去单纯追求艺术表现的技巧,为技巧而技巧,甚至“玩弄技巧”,实际上也就失去了艺术技巧本身的意义,不成其为艺术技巧。艺术传达与表现的最高境界,是技巧不再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受到格外关注,而是随心所欲地、不露任何人工雕饰痕迹的“无技巧之技巧”。惟艺术表现恰到好处、炉火纯青时,使人但见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而不复感到艺术技巧的存在。这就是完善的艺术意象和高妙的艺术语言有机的水乳交融的统一的标志,也是艺术家杰出的艺术创作和高超的创作才能的表现。完美的艺术意象及其深刻的思想感情是必须要运用生动的、恰到好处的、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方法才能表现和传达出来的。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孤立的艺术语言,本身是不存在着美与不美的区别的,只有把它放到特定的艺术语言组合的环境中,才能看出它是否恰到好处地传神和美妙不美妙了。
为此,艺术家非常重视艺术形象的整体性。他们常常忍痛割爱,删去某些多余的、哪怕是相当精彩的部分,即使是多余了一小点儿;补上或修改那不足或不妥的部分,即使是冒再大的风险。
艺术形象追求独特性,艺术作品最忌百家衣。然而,艺术语言所具有的“公共性”特点,又使之处于“谁都可以用,谁都可能已用”的境地。因此,力求创新的艺术家们极想并极力创新,却又每每陷入重复、模仿的窘境和“影响的焦虑”中。
艺术表现必须遵循各种艺术的特殊规律。由于不同艺术种类的艺术特征不同,其艺术表现及物化手段则各异。而艺术表现总是对某个特定艺术种类的具体作品的表现,因此,常常要考虑该种艺术的特征及作品的题材、体裁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切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实际上,不仅是在艺术表现阶段,在整个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独特的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来观察、体验、思考、创作的。
艺术作品草创完成后,进行反复修改是使艺术作品达到臻于完美的不可缺少的最后收尾工作。修改既是更深刻更具体更完善的构思,又是更精妙更完美地选用艺术语言的技巧表现。只有经过认真细致的推敲和修饰,方能最后使之成为没有瑕疵的艺术作品,成为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形与神高度融合的理想的耐人寻味的典型形象或至臻意境。
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仅仅是对艺术创作过程阶段的大致的划分,而实际的创作过程要复杂得多,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穿插进行的,没有绝对的界限。
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
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由于艺术创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对于不同的艺术种类、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来讲,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样,很难找出一个共同的固定模式。然而,从总体上讲,艺术创作过程又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这样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
如果需要举例说明的话,郑板桥描述画竹的过程可以用来作为例证。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三个阶段。所谓“眼中之竹”,就是指艺术家应当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或酝酿阶段,也就是艺术体验活动。所谓“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家有了艺术体验和创作欲望后,正式开始了在头脑中的艺术创作,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俗话讲就是打腹稿,也就是艺术构思活动。所谓“手中之竹”,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形成艺术作品,也就是艺术传达活动。
第一,艺术体验活动。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早在他感受、观察、思考、体验生活时,就已经开始了创作的准备或酝酿工作。这种准备或酝酿的过程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时间较短,也可能有相当长的时间。雨果16岁时,曾在巴黎法院门前的广场上亲眼目睹了一个年轻女仆因所谓盗窃罪遭到酷刑的惨状,使他深为震惊,久久不能忘却,这种深切的感受和体验,在他10多年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40年后创作的《悲惨世界》中,都有所反映和体现。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画家苏里科夫,是著名的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讲到生活体验有时可以成为触发创作灵感的契机,他说到这么一件事:许多年前,“我偶然看见雪地上有一只乌鸦。乌鸦站在雪地上,一只翅膀向下垂着,一个黑点停在雪地上。在好些年里,我不能忘记这个黑点。后来,我画了《女贵族莫洛卓娃》”叫在这幅画中,因反对沙皇、同情人民而遭受监禁和流放的女贵族莫洛卓娃,正是穿了一件黑色的衣服被游街示众,在茫茫人海中她的黑衣服格外醒目。显然,画家多年前的深切体验,成为创作这幅著名油画的重要契机,成为后来艺术构思和表现的重要准备。
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地切身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切身的艺术体验,有时还需要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觉,例如元代大画家赵子昂善于画马,他在观察和体验时,不仅运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运用自己的触觉、运动觉等来进行切身体验,他在观察马时,常常解开衣服,趴在地上,学着马的跑跳腾跃等各种动作,使自己的感受更加真切。
第二,艺术构思活动。有了艺术体验,并且萌发了创作欲望,正式的艺术创作就开始了,这也就是艺术的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而以后的艺术传达活动则是把这种审美意象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
“意象”,最早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使用的术语,但是,近代西方哲学与艺术理论也在使用这一概念。至于审美意象,则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传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因此,艺术构思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或产生这种审美意象。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形象思维贯穿始终,但灵感思维和抽象思维也起很大的作用。
对于艺术构思来讲,多种审美心理因素都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些心理因素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想象”,黑格尔十分重视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他甚至认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因为“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还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的。所以,黑格尔强调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在艺术构思活动中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所谓想象,就是我们的大脑两半球在条件刺激物的影响之下,以我们从知觉所得来而且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回忆的表象的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加工作用,创造岀来未曾知觉过的甚或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正是由于想象具有这种创造的能力,使它在艺术创作构思活动中占有核心的地位。艺术家们可以凭借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创造出艺术家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和未曾亲身接触过的人物。
想象为艺术家们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一般来讲,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形式。再造想象是把自己记忆中或别人描述过的形象在头脑中产生岀来,如吴道子根据唐玄宗的描述,通过再造想象画出了《钟尴捉鬼图》中的钟尷这一人物形象。创造想象则不局限于原有的感性形象,而是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形象,吴承恩就是通过卓越的创造性想象,在《西游记》中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精彩有趣的故事情节。虽然想象具有极大的自由性,但归根到底,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离不开艺术家原有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积累,从根本上讲,客观现实是想象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在艺术构思活动中,除了想象以外,情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如果说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那么情感就是艺术构思的动力。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尽管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但它们都是在情感的渗透和影响下发挥作用的,只有在艺术家炽烈情感的浇灌下,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完成艺术构思。
中外艺术家们非常重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著名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认为:音乐之所以被人称为最崇高的艺术,“那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动着的血液”。
艺术构思是异常复杂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除想象与情感,还有其他多种心理因素在这过程中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同时,艺术构思又是一项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有时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托尔斯泰在谈到《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时,他前后花费了十来年时间,几次抛弃或修改原来的构思,才最终完成了这部宏大的作品。
第三,艺术传达活动。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必须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才能形成艺术作品。因此,艺术传达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离开了艺术传达,再好的体验与构思也得不到表现,无法让其他人欣赏,只能仍然停留在艺术家的头脑之中。
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艺术传达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需要纸、笔、墨等,雕塑需要大理石、青铜等,才能使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品。同时,艺术传达活动更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色彩、线条,音乐语言包括节奏、旋律,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等。由于各门艺术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门艺术的艺术传达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这使得艺术技巧和手法在艺术传达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但是,艺术传达又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艺术传达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主体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才能创作出可以放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作品来。我国古代画论十分强调“以意运笔”“意在笔先”“以心运手”等,都精辟地阐明了这条道理。艺术传达活动固然离不开精湛熟练的技巧和手法,但它更离不开艺术家的主体情感和全部心灵。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都是在创作过程中经过艰苦地探索,为自己独创的审美意象找到新的形式、新的手法和新的技巧,创造岀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艺术传达活动与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活动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事实上,艺术构思中包含着传达,艺术传达更离不开构思。在艺术创作全部过程中,体验、构思和传达三者始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们在创作中完全是统一的。各门艺术的艺术体验和构思,都离不开特殊的传达方式。
上面的这道题,是咱们分别梳理的王宏建和彭吉象的内容,可以看出,虽然说王宏建和彭吉象底子都是一样的,但在表述上,内容上都还是存在不小的差别的。因此,把二者融合起来,是极为重要的。
而在我们十一即将开始的艺术概论的强化班,便会将二者完全的进行融合,将零碎的知识点,梳理整合成完整的专题论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概论刷题精练精讲,还剩最后5个名额
面对着一摞摞厚厚的书本不知道该如何背诵
复习资料也是厚厚一叠
看到薄薄的试卷却无从下手
还有一些可能漏掉的知识点、热点
又不知从何处复习
那么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概论强化班
告诉你,背诵哪些?
怎么答题?怎么结合实例?
还有最重要的,怎么考到130+!
1
课程内容
考点专题整合
将根据最新的招生信息,重点介绍新增考点,出题老师今年关注的重点范围,精炼的背诵技巧,将分别按照专题整理出来详细梳理。
答题思路梳理
题目有几种答题思路,哪种更能得高分!如何将实例运用到答题之中?每个实例又该如何运用?
将答题结构层层剖析,让你看到不同的答题结构,如何写出不同类型的题目,又能分别得到不同的分数。
答题技巧
打破思维定势,提炼答题要点,按要求答题,直击得分点。根据不同知识体系详细梳理答题模板,即便题目不会答,也能保住基本分。
2
课程附赠与作业展示
1.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概论全套真题、笔记、课程讲义;
2.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业一批改营(批改营详情);
3.一对一报名指导,报名万万不可报错了;
4.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概论强化班全程视频课程。
5.作业批改(同一道题目:”继承与创新“的多次修改)
如何融合王宏建与彭吉象?看看同一道题,两本书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