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应当成为常态

“逆向考研”应当成为常态

  记者留意到,近年“逆向考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在考研时不再局限于报名“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院校也逐渐成为他们的选择。(9月12日《羊城晚报》)

  在众多“双非”学生对“双一流”建设高校趋之若鹜的背景下,部分“双一流”学生不走寻常路,“逆向考研”显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边厢,不少“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升招收推免生比例,考研越来越难;那边厢,考生考研意愿增强,部分考生坚持“二战”乃至“三战”。为了提高成功“上岸”的概率,“逆向考研”便成为一种无奈的理性选择。

  若干年前,考研不像当下竞争这么激烈,“双一流”学生考研大都倾向“更上一层楼”,大都偏好比母校名气更大、排位更靠前的学校。如果“冲刺”失败,还可以通过优质生源调剂的渠道回母校,或者虽然比母校逊色一些但属于同一办学层次的其他高校。可是,近年来考研逐渐升温,“双一流”建设高校第一志愿报考率大都很高,“双一流”学生一旦冲刺失败,再想调剂到“双一流”建设高校几乎不可能。在现实的挤压下,“逆向考研”逐渐从个体的偏好发酵为一种集体现象。

  教育分层影响社会流动,考研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社会流动;在学历金字塔上占据更高的位置,意味着将来求职的时候更有筹码。与没有学校读研相比,到“双非”高校读研虽然谈不上理想,但也是一种不错的“次优选择”。

  有什么样的“意义之网”,就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有二流乃至三流的专业,“双非”高校也有一流专业。改革用人评价,健全人才选拔机制,破除“唯名校”“唯学历”,只有让教育评价改革深入人心,只有让“双非”学生同样有机会参与公平竞争,考研才会少一些功利与算计,多一些本真与纯粹。

  破除“唯学历”“唯名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逆向考研”只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只有打破“出身论”和“血统论”,让以能力、业绩、贡献论英雄蔚然成风,让规则公平得到守卫,让机会充沛“不择地而出”,社会流动渠道才会更加畅通和多元,整个社会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到那个时候,“逆向考研”就会成为常态。□杨朝清

“逆向考研”应当成为常态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