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考研(小语种考研可以考什么专业)

小语种考研(小语种考研可以考什么专业)

小语种考研,小语种考研可以考什么专业

布莱希特这首诗说到: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怎么回答都会引起争议的问题,因为在回答的过程中,回答者只能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推论,而没有人可以站在一个行业的高度用上帝视角来下定论。

即便如此,我还是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对德语专业的认识与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从“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有考研的必要吗?”这个题目本身其实已经可以进行以下思考:

1)题目虽然说的是小语种考研,但是“读小语种本科”就一定是有必要的吗?换句话说,对于小语种读研价值的质疑是否也对本科成立?因为毕竟只有读了本科才能读研啊。

2)什么是小语种?这个概念或许这真是我国特色了。小语种从广义上说,就是除了英语以外的外语。至少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小语种”指的是除联合国通用语种之外的其他语种。但无论怎么算,德语都能被算作小语种,而我正好又对德语比较熟悉,所以下面就以德语为例进行展开。

难题一:本科究竟能否从零基础学好一门语言

即便有部分同学中学阶段在外国语学校有机会将德语作为第一外语学习,但绝大多数的同学本科是零起点。根据外语习得理论,成人学习外语与青少年相比已经有诸多劣势,再加上大学后半阶段绝大部分同学会有升学考研、出国、就业实习,甚至恋爱的压力,本科四年能把一门语言学精的可能性其实不大。即便能以较高的分数通过专八,但由于真正运用语言的机会太少,加上学术训练匮乏,以至于实际上本科毕业时既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又达不到学术研究的水准,两边不讨好。

即便是外国语学校高起点的同学,也很难保证本科毕业时一定能取得跳跃式的进步。尤其是将德语同英语横向做比较的话,你会发现,英语专业运用能力好的大有人在(如本科阶段做英文媒体实习记者、口译实践、外企实习等、晚会主持等等),而德语专业即便是最优秀的那个小群体,其德语运用能力、对对象国国情的掌握、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哪怕是对对象国流行音乐、潮流文化的了解都逊色于英语专业的那个尖子群体。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德语本身的普及度远小于英语,德语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初学的难度)普遍感受是大于英语,学习资料的丰富程度还不及英语,优秀师资的匮乏(如果这里再把教师团队的语言运用能力横向做比较的话…不,我坚决不做比较,呵呵)等等。

难题二:考研能否提高语言习得水平

从某种角度来说,相比在国外读研来说,在国内考研(无论什么专业)是幸福的。至少国内不存在资金、住房、融入这些关乎生计的压力。但读研毕竟是研究为主,除非自己自发地对语言运用能力有要求,否则很少会有机会得以提高。而且研究生的时间越长,随着阅读的深度的加大,阅读面就越来越小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在国内读研,基本也就宣告了放弃全方面接触对象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机会,比如你不太会在接触到德国是如何买卖二手车、如何进行购房贷款申请、如何报税、如何更换签证签注或者居留目的、如何找工作、如何更换保险种类、甚至如何购买体育彩票等等。当然,读研总体来说,肯定要比本科阶段涉猎更多的文献,对自己语言水平要求会更高。但这些都无外乎是“尽量修正以前的错误”,但非“本质提高”。

国外读研除了要跟上学习进度之外,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融入和毕业期望。现在这个阶段出国留学的,资金上可能已经不是大问题。问题更多的实在融入和毕业期望上。为什么要说毕业期望呢?因为在德语国家读德语专业(无论是德语语言文学、德语作为外国语还是翻译专业),毕业之后要在当地就业的压力是很大的。

试想:全德就读纯德语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之后顺利在德国就业,而且是相关专业的比例有多少?其实我也不知道,但各位可以打听一下身边的学长学姐。即便是就业,那多数与德语语言文学本身是没有多大关系的。而且这样的工作机会,真的不是很多。

此外,抛开外国人的身份不谈,即便是从德国学生本身的就业情况来看,语言类专业的也是略逊一筹(不忍心用“惨不忍睹”)。

图片转引自公众号\”WEGZUDE留德圈\”,数据源载于statista.de (2018)

难题三:考研与价值实现

考验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德语技能。上面我其实想说的是,考研对于提高德语技能起的作用十分有限。除了提高技能之外,考研能否实现你的学术包袱?或者更接地气一点:能否依靠更高的学位取得更好的工作?

个人情况不同,大致上我是这么一个思路:

– 如果你打算从事德语教学或科研工作,那么考研必要性很高。

– 如果打算从事非本专业工作,那么尽早就业。

问题是:考研之后,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否实现自己的学术包袱,或者能否取得更高的薪酬?比如,我们在京、沪、宁这些一线城市的211/985高校哼哧哼哧地读研之后,是不是只能被迫去其他地方某个职?毕竟这些高校更(只)青睐海外博士啊。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愿意考研吗?(我就是问问啊,没别的意思)

难题四:市场与就业

上一段既然谈到了就业,那么这段就展开来再谈一谈。上文提到了在德国语言类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也是由多方面原因组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中国的德语专业留学生在德国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问问身边的学长学姐或过来人就知道,一定是一把辛酸泪。首先进高校的机会是极其渺茫,即便拥有博士学位,文学分析中国学生先天缺乏对象国的文化烙印和语言能力,譬如小说分析动辄牵扯到宗教哲学,我们由于从小并非读圣经长大,即便后天用功,但出生在那个文化圈的人会在各种地方察觉到能够联系其文化源头的蛛丝马迹,这个我们已经占了下风。语言学方面亦是如此,作为中国学生的优势可能在对比语言学上,但能提供这样教席的高校有多少?

文学和语言学过后,就要谈到翻译。首先我想说的一句话是:即便我本人也是从事了多年的法院宣誓翻译,同时在公司担任口译岗,几乎一年要做100天口译,但我并不觉得光靠翻译能够在德国存活。除了公司交代的口译任务外,平时还要通过其他翻译活动来提高收入。但,光靠接翻译是无法生存的。朋友们不妨向身边的学长学姐证实一下,光依靠翻译在德国能够生存并不间断缴纳失业险、养老险、护理险、团结税(此部分可退)等的有多少?

国内的翻译市场对于德语专业的同学来说,那就更加不值得期待了,或者说不值得赌博。我知道,每个学德语的人都会以首都的那位老师作为口译楷模,也会羡慕时不时出现在国家领导人身边那位来自同一院校的年轻学长,或者也听闻过华东这座古都里那位专业翻译奇才。可是大家要明白,他们并没有以翻译为生。这三人中,两位是高校/研究所教师,一位是外交部公务员。给领导人翻译,那是外交部的工作;专业翻译,那是院里和业界义不容辞的场合。我们一般人,不要幻想市场上会有能够靠接德语翻译就能活下来的一群人。这群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出线,但目前还未出现,道理大家都懂的:德语的市场目前不具备这个大蛋糕来分。

如果既不从事翻译、也不从事教学研究,那么市场就业行业对德语地硬性要求有多少?如果绝大多数工种并不要求德语,同时德语专业毕业生也要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去竞争某个工作,那么德语专业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在哪儿?

难题五:兴趣与专业

其实当我正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听到不少人留言到“如果你真的喜欢这门语言的话,那么继续读研深造是没错的”。关于深造的意义,上面几段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一说兴趣能否作为专业。

从根本上来说,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当你还没有系统学习这门专业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德语就是你的兴趣呢?

德语专业并不是简单的学习德语,尤其是研究生不是简单地读读布莱希特,看看里尔克的《秋日》或者给德领馆做些口译。研究生的任务是结合格律音步探讨荷尔德林诗歌中的哲学意象、就茨威格小说的叙事结构做平行研究,或者是研究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相似性。当时觉得德语很美的你,知道了研究生即将面临的论文压力以及毕业之后更大的就业压力后,还觉得德语是个爱好吗?

我们要:知难而上,学会取舍

我知道,很多人选择德语专业的初衷是很模糊的。就像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初会选德语。无论出于什么理由:觉得德国很美(虽然没去过德国)、水很干净(也没喝过需要过滤的过滤水)、社会福利好(也没和美国做过工资比较)或者因为喜欢德国某一球星,觉得德国国家队黑白搭配的球衣很好看而选择德语,选择德语专业,这些都不是坏理由。

有些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明白了德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任务,觉得德语不再适合自己,那么尽早就业绝对是正确选择。还有一部分随着专业学习开发出了对德语文学评论和德语语言学的兴趣,找到了学习动力,那么考研绝对是个好选择。

只是报有翻译梦想的同学,可能还需要等几年,等到德国争气地提高了德语的通行性,德语媒体和中国的关系紧密到一定高度地时候,这时候德语翻译市场就会像英语一样供不应求,或者至少是“成了气候”。市场自动筛选德语人才,被选上的那些好的就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可能并不清楚自己将来想干什么,会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知道毕业了是什么在等着我。

既然已经选择了德语,在未来还不明朗的情况下,至少在本科阶段务必得学好它。对于德专的同学,这是基本的专业技能。有的坚实的德语基础,才有今后选择的资本。

如果你不想背这个锅,反而被激发了斗志

如果看了以上的文字没有气馁反而坚定了德语学习的信念,不妨加入我们的德语每日一读吧,二群再次开放接纳20个名额。德语专业学生和教师优先。

这个群里每天会有群友读一段德语文章,当然也会得到毫不留情地点评。我相信,开口读是坚持学习的最直接的方式。

来源:网络

小语种考研(小语种考研可以考什么专业)

小语种考研(小语种考研可以考什么专业)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