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官网
人们形容一个艺术家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常常会使用“德艺双馨”这个词,如果一个人只有艺术造诣但没有德行,是不能用德艺双馨来形容的,因为德行排在艺术造诣之前。
就拿知名画家方力钧来说,他的作品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展览,个人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2718万元。
最近,因为方力钧画的一幅袁隆平院士的肖像画,有网友认为,方力钧距离“德艺双馨”可能都还有不小的距离。
网友痛斥:方力钧“丑化”袁隆平!
让我们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看方力钧的作品。
下面这幅是方力钧的作品《呐喊》,人物的脸部是扭曲的,表情显得很突兀,看了之后会给人有一种不适感,后面四个人物的表情是一致的。
有观众认为,这幅抽象画,没感受到什么美感。
如果说一幅作品还不能说明什么,那再来看一幅方力钧的作品。
下面这幅木刻版画,人的眼神都朝向一个方向,虽然色彩比较鲜明,但是总感觉在些滑稽、枯燥。
近期在西安美术馆“人间仙境 方力钧水墨”画展上,方力钧的一幅袁隆平画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更有一位参观展览的网友看不下去了,觉得方力钧在歪曲丑化袁隆平,有辱英雄人物的形象,并且进行了举报!
这幅袁隆平的画像,头顶是秃的,后脑勺还有一根辫子。
对清朝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满清强制汉人推行的“金钱鼠尾”。
而且,脸部的表情也很不自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日本老人。
看过袁隆平照片的人都知道,袁隆平从来没有剃过秃头,也没有留过小辫子,作为“杂家水稻之父”备受世人敬仰,在世的时候,一直以幽默、慈祥、和蔼可亲的形象示人。方力钧画的袁隆平画像,与袁隆平本人相差如此巨大,这是为了艺术塑造吗?
难道方力钧在刻意丑化一个受人尊敬的英雄人物,一个受人爱戴的科学家吗?
有网友称,这幅画极大地伤害了大家的情感。
方力钧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方力钧“丑化”袁隆平的画像引起热议之后,很多人都好奇,这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来头可不小,方力钧是河北邯郸人,毕业于八大美院之首——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属于科班出身,个人作品已经在世界各地参加过大大小小几十个展览,名气不容小觑。
他现在还是20多所学校的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可以这么说,方力钧不仅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在美术院校也能影响众多学生,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按理说,袁隆平毕生都在水稻领域研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发明多个杂交水稻,创办超级杂交水稻体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受人敬重。
有网友质疑:方力钧与袁隆平是不同领域的人,两人的成果也不能相提并论,这位画家吃的米饭还是来自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为何会丑化一个人人敬仰的科学巨匠呢?有什么目的?
方力钧“丑化”袁隆平,原因何在?
有网友分析认为,有两种原因。
第一,哗众取宠。方力钧作为画家,通过画英雄人物的画像可以炒作自己,提升自己的名气,袁隆平在国内可谓妇孺皆知,方力钧丑化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为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第二,迎合西方人的审美。中国传统山水水墨画,在世界上很难获奖,而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和审美风格进行创作却能够一路绿灯,若是丑化中国人,还能夺得大奖。
还有网友认为,方力钧早在1993年就获得了国外“前卫”艺术家的称号。看方力钧之前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的画法偏向欧美的画法和审美,作品有艳俗的风格,沉静的水底露出泼皮和平庸的笑脸。
也有网友称: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艺术家是有国界的,方力钧“丑化”袁隆平,不尊重自己国家的英雄人物,也是没有基本职业道德的行为。
方力钧在营造一种典型的“方式表情”
关于方力钧其人其作,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曾撰写过一篇《“生与熟”之间——对方力钧人物画的一种解读》文章。
文章写道——
肖像对于方力钧来说,就是他的绘画的基本存在方式,这当然包括了他不间断地重复描绘的“自我的光头”。不过,如果同意上述贡布里希的观点,强调实践中的“试错”之意义,我不得不说,我们万不能把方力钧的创作简单定义为所谓的“肖像”, 不能视为一种忠实于对象长相的写实性表达,这当然也包括了他的“自画像”。
我敢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对此都看走了眼,都太过轻率地把方力钧的艺术看成是一种肖像式的描绘,是对象本身的内在性格决定了他的作品,从而为他观察的尖锐奠定了基础。
我觉得要反过来看,不是对象的长相,或者说,不是客观的形本身,而是一种“画法”,一种画面效果的营造,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方力钧的作品。
对于方力钧来说,对象只是一个有效的刺激,击活他的视觉意识,然后,他就完全以自己的视觉逻辑为依据,去创造异于对象的典范。
他刻画轮廓,勾勒五官。他总在本能地画出双眼,然后用奇异的、悖于对象长相特征的其它器官去配合,而且总是被极度地夸大。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方力钧并不关心肖似本身,他一直在营造一种典型的“方式表情”,这“方式表情”为人世间所严重缺失,甚至从来没有存在过。这“方式表情”是一种完全自主的、自由放纵的、毫无目标感的、强横而狡诈的野蛮存在。
对于方力钧来说,所谓“深刻”从来都不平均分布于对象、观察和画法三者之中,“深刻”只属于心智的跳跃,“深刻”就在内心,外化为一种仅仅属于他的“画法”,并肆意地铺开,占满了一纸之后,才悄然结束。
方力钧画于2017年的一批水墨草稿中,有一张颇有意思:画的左边画有一正面仰视的人脸(猴子?),咧着嘴,做出一幅玩世不恭的模样,旁边则是方力钧典型的光头形象(自画?),画上题有两排字:嘴上没生人,心里没熟人。
我突然觉得,正是这两句大白话,巧妙地解释了方力钧艺术的含义。
好,写到这里赶紧打住,因为我意识到,在生与熟之间,世界徒然沉默。
阅读以上文字后,再综合看方力均的作品,然后深入细致地看一看这幅“丑化”袁隆平的肖像画,也许会琢磨出一些全新的想法。
当然,对一幅画作的欣赏见仁见智。包括画家本人,也不能奢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哪怕50%观众的赞誉。
如果袁隆平院士看到自己被画成这样,他是拍案而起,还是会心一笑?
这幅画,你喜欢还是讨厌?
其实,只要你动了情,画家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