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怎么样(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有用吗)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古代文学怎么样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古代文学怎么样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有用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意义
  2. 现代的文学水平是否比古代下降
  3. 评价日本古代文学
  4.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读研后就业前景如何
  5.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有用吗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意义

1、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具体意义如下: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古代文学在传播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因为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背景下,许多现代化潮流文化语言冲击着古代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文学产生了一些曲解,因此在保持正宗传承的情况下,加强古代文学研究和保护显得弥足重要。

3、了解传承古代的文化文明,理清汉语文学发展的脉络。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读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去尝试感受古人的心境与思考,重温他们的情感和志向。

二、现代的文学水平是否比古代下降

1、现代的文学水平与古代相比不只是下降的问题,说断层都不为过。

2、古代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汉赋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每个历史时期在文学方面都有开创性的成就,也出现了很多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篇文章。即便到了民国,也有不少可以称为文学大师的人,为什么到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文学却逐渐式微了呢?

3、我觉得大约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学习的知识太杂了。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要学十多个学科,这还不包括五花八门的课外兴趣班。和文学相关的文史学科只占我们所学知识的一小部分。而相对来说,古人则一心只读圣贤书,相信古代的读书人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比我们现在学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文学造诣更高,我们如果都把学这么多知识的精力用在读诗词歌赋上,我相信当代文学肯定也会很繁荣。但这是不现实的,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不只是需要文学家。

4、其次是现在的社会很功利,大家的目标基本一致,那就是赚更多的钱。从上学开始,我们就被灌输学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有个好工作,从而赚更多的钱。工作之后很多人基本就不读书了,即便读书也是读一些功利性的书籍,读文学名著的少之又少。从大部头名著被束之高阁,到简化版书籍杂志风靡一时,再到博客微博逐渐流行,大家阅读的篇幅越来越短,而现如今我们连看一小段文字的耐心也没有了,直接是刷各种短视频,文学靠什么发展?

5、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正是因为现在是太平盛世,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躺在安乐窝里的人是很难有文学创作的。纵观历史我们也会发现越是乱世,思想、文艺往往越繁荣,像战国、三国和民国时期,文学发展都出现了高潮。再加上文学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的批判,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众所周知,这也难以实现。

三、评价日本古代文学

1、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关系密切,尤其在古代,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其思想价值和审美特质都深深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近现代以来,日本全面西化,明治维新改革的成功,促使日本对西方文化进一步推崇,表现在文学上,就是许多西方流派及理论在日本的繁荣。日本文学善于借鉴外来文化,融合性强,但又不失其独立特质。就古代而言,它与中国文学有许多同质性,其特别之处在于同中存异。就近现代而言,它学习西方,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其成功之处反向影响中国文学,为中国的文学改革实践提供了较多经验。

2、日本古代文学一般沿用历史分期,即大和时代(?—794,又称"上代")、平安时代(794—1192,又称"中古")、镰仓·室町时代(1192—1603,又称"中世")和江户时代(1603—1868,又称"近世")。日本古代没有文字,所以日本最早诞生的书面文学是汉文作品。日本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系统组成,假名一部分借自汉字草书,一部分借自楷书的偏旁。也就是说,日本文学的源头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诞生的。

四、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读研后就业前景如何

就业前景怎么说呢,古代文学属中文范畴,属传统学科,社会应用较多,但就业时方向并不非常明确,我的朋友这个专业毕业了,做什么的都有,老师居多,其次是考公务员了,个别有进社科院的或做编辑,总体来说,就业不是非常火,但也不是没地可去,就看你学的精不精了!

五、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有用吗

当然有用啊。中国古代文学的硕士细分可以分为好几类,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毕业后除了继续读博以外,还可以在全国各级机关、新闻出版单位、大专院校及有关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等工作。就业前景比较好。

关于古代文学怎么样,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有用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