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考研,艺术设计考研考什么科目
文丨认知历史
前言
“青铜器”,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以铜、锡为主要原料,经过手工把铜、锡冶炼成合金,再把合金铸成器物(器身和器盖),并在器物内部刻上文字或图案而成为艺术品的器具。
商朝时期的青铜器艺术设计,继承和发展了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征。商朝时期的青铜器艺术设计体现出: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工艺精湛、器形多样、器类丰富等特点。
三星堆青铜面具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体积最大的面具。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三星堆青铜面具分为面具头部、面具面部、面具双耳三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面具头部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处于面部正中位置,另一只眼睛位于双耳之上,两只眼睛中间有一个小孔,这是三星堆青铜面具所独有的设计特征。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相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其艺术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古朴雄浑、纹饰精美复杂、器形多样、器类丰富多样;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造型古朴雄浑、器类丰富。
商朝青铜艺术
商代青铜艺术设计在早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装饰图案的设计上,通过装饰图案的设计来表达设计思想。
商代青铜器装饰图案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样等,主要表现出商文化崇尚自然、崇尚生命、崇尚力量、追求理想等思想特点。同时,商代青铜艺术中还体现出了对“天人感应”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在商代青铜器中,动物纹样是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元素之一,商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通常有虎纹、兽面纹、蛇纹纹等。
商代青铜器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装饰元素就是几何纹样,这种几何纹样在商代时期比较常见,如云雷纹、乳钉纹等。几何纹样在商代青铜器中广泛应用,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设计思想和主题思想;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突出商朝文化中“天人感应”思想。
在商代青铜器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装饰元素就是鸟兽纹样。商代时期的鸟兽纹样与自然界中动物形象有着密切联系。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鸟兽图案大多表现出凶猛、威猛、勇猛等特点;也有一些鸟类和兽类图案,这些鸟或兽类形象常常表现出神秘、奇异的特点。
人面纹在商代时期出现比较早,它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上。人面纹是商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元素之一。
主要纹样
商代青铜纹样风格独特,主要有三种纹样类型,分别是方彝、鸟纹、兽面纹。方彝是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前1227年)的典型青铜器。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三角形的三足圆口方彝,下部是一件带凹槽的方形铜盘。方彝造型庄严、凝重,它代表了商代青铜艺术的最高成就。
鸟纹也是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前1227年)的典型青铜器纹样。
鸟纹分为四种:一种是头部呈圆形,身体为方形的鸟,眼睛呈三角形;
另一种是头部为椭圆型,身体为方形;还有一种是头部呈圆形,身体呈长方形的鸟。这种鸟纹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的写实风格。
兽面像人脸一样,长着两只大大的眼睛、一个大颚和两个小颚;还长着一张大大的嘴巴;还有一个长鼻子。兽面像人脸一样,又有“人”的头部和两只大脚。
商代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以鸟纹、兽面纹为主要内容。鸟纹在商代青铜器上也十分常见,但多是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器物的边角处。
这些鸟纹并不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固定的形象特征,它们往往以多变、灵活、随意的方式出现在器物上,充满了艺术生命力。
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单独出现、也有与其他纹饰相结合、还有以单独纹饰为主体附加在器物上。
三星堆青铜艺术
三星堆的青铜器在造型上以高浮雕和透雕为主,其特点是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三星堆的青铜器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而且它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星堆青铜器在造型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造型独特,二是纹饰奇特,这些青铜器在造型上别具一格,以高浮雕和透雕为主。
它的造型有两个特点:一是在青铜容器的造型上,从大立人像到青铜人像,再到青铜神树,三星堆的青铜造型都具有强烈的雕塑感;二是在青铜器物上,大量运用了装饰纹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鸟”为主体的各种几何形纹样。这些几何形纹样分布于三星堆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面具和青铜神树。
青铜面具,它分为圆顶和方顶两种形式。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精美面具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
它被认为是三星堆出土面具中最为精美、最具代表性、最神秘的一件。人头像高约1.45米,头戴圆顶高冠式金帽,脸戴圆顶高冠式金面具。青铜人头像下有一只圆雕人首龟形耳,颈部有一根纵贯头顶的金饰带子。
商朝之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件能以实物而确定年代的青铜器,是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制作的青铜重器。武丁是商朝第十三位国王,因其母为妇好(女英雄),故以“妇好”为庙号。
该鼎高81.8厘米、口长80.3厘米、口宽71.2厘米,重875公斤。鼎壁和鼎腹均为黑色,而底部呈白色,在鼎耳下方有一处长约20厘米的缺刻。
其器身呈六角形,立耳有双龙绕柱造型。鼎体的制作非常精美,其整体造型十分规范,而其腹内壁的纹饰也十分精美,鼎腹、口沿和双龙都有一对精美的浮雕表现出了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以及对生活环境的讴歌。
从外观上看,鼎内壁的花纹主要是以四种不同形式的几何图形来展现,即四角排列、六角排列、八角排列和多角排列。在其中以四角排列最为常见。
它是以四个方向来进行线条绘制。其线条之间的距离则是按照不同方向进行划分;其图形则主要以圆形、椭圆形和三角形为主。
其中圆形图案是由四个长方体组成;六角形图案则是由六个长方体组成;八角形图案则是由八个长方体组成;三角形图案则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几何图形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鼎内壁的纹饰进行观察发现,其所用到的纹饰主要是以折线纹、回形纹和云雷纹为主。
并且这些花纹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其在排列上所呈现出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其中折线纹是一种呈平行线状排列的图案,而云雷纹则是两种线条呈放射状交叉排列。
广汉三星堆之青铜面具
三星堆青铜面具,是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生活在四川广汉的古代民族在长期与周围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面具文化。
其外形为方形,四边各有一条曲线形的边饰,顶部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在造型上,三星堆青铜面具以其夸张的造型、写实的手法和夸张的比例,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古朴凝重、粗犷奇特的艺术效果。
三星堆青铜面具由眼睛、嘴巴、鼻子等部分组成。眼睛呈倒梯形,略向外斜出,睁眼斜视;嘴巴呈方唇形,上下两排牙齿微微外凸;鼻子为三角形。
三星堆人作为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在其艺术作品中都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例如:在《金沙遗址》中就可以看到三星堆人对太阳崇拜和祭祀活动的具体体现;在《青铜纵目面具》中可以看到三星堆人对神权至高无上和自然崇拜的具体体现;
在《青铜大立人像》中可以看到三星堆人对自我形象塑造和理想追求的具体体现;在《青铜神树》中可以看到三星堆人对自然万物崇拜和对生命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
《青铜神树》中可以看到三星堆人对神秘宇宙和宇宙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在《青铜大立人像》中可以看到三星堆人对神圣与永恒的追求。
笔者观点
三星堆文化是一个地域范围很大、时间跨度很长的文化体系,它是由多个文明阶段构成的,其分布区域和影响范围与中原地区有明显区别。
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器数量多、类型全、造型奇、纹饰美,反映出不同地区在青铜铸造、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所体现出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正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地域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的结果。
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诸多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如青铜礼器和兵器,造型风格也十分接近;青铜器纹饰普遍采用了圆、方、三角、菱形等几何图案,表现出了鲜明的几何形特征;
青铜人像和面具等都体现了古蜀人对人体的高度尊重,与中原地区所流行的以“人”为主题的青铜礼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星堆文化中有大量关于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与中原地区十分相似。
但与商文化相比,三星堆文化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是古蜀地区没有明显的文字出现,这就使得古蜀人不可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文字记录下来;
其次是古蜀地区青铜器与中原地区青铜器在造型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在某些器物上还能发现中原青铜器所没有或难以发现的装饰图案;
最后是三星堆文化中出土了大量以鸟为主题造型而成的青铜器,这说明古蜀人对鸟有着特殊而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赵振江《三星堆遗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张光直《三星堆与蜀风—四川博物馆藏三星堆青铜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何毓灵《古蜀文明与青铜时代—巴蜀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
沈长云《三星堆:古蜀王国的文明曙光》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艺术:从殷墟到三星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艺术设计考研(艺术设计考研考什么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