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是后疫情时代推动教育变革、强化全球团结的需要,中国教育将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北京工业大学立足首都,强化办学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持续推进开放办学发展策略,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领域,拓展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国内国外互为补充的开放办学新体系,以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形成了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
1、聚焦“双碳”战略,探索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新方案
学校持续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领域的前沿问题,致力于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贡献工大智慧。聚焦“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和技术”,在能源与气候政策研究、材料生命周期评价、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物控制、绿色建筑技术、低碳环保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攻关。
1999年,在全国高校中组建了首个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5年,成立循环经济研究院。2016年,成立京津冀绿色发展研究院。2020年,成立生态文明研究院。2021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碳中和城市科技创新研究院。2022年,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2023年,启动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大兴氢能产教融合基地。
学校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发出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声音”。承办IFAM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举办“城市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题学术沙龙、“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北京)论坛——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学术研讨会”等,主办“第23届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者国际会议(CICTP2023)”,推动可持续交通的发展,探索智能化、低碳化和互联互通等方面的交通技术创新,为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2、助力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学校积极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聚焦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需求,强化有组织科研。比如,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面向生态环境材料与资源循环等新材料与节能环保行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面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机械工程与光学工程学科面向智能高端装备、智能激光制造等智能制造与装备行业深化发展,等等,抢先布局未来前沿科技,与国际接轨,培养高精尖人才,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强化科研创新。
学校举办了“植根首都 科技报国”首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发布《北京工业大学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具体成果方面,突破了玻璃基板制造的国外专利垄断,实现国产化;攻克了工业机器人的“卡脖子”技术难题,RV减速器打破日企30年垄断,并在亦庄开发区落地并产业化;实现了国内厌氧氨氧化工程领域零的突破,解决了污水处理水质不稳、成本过高的世界难题;深入探索了具有原子分辨率的“高温-应力”环境下材料力学行为的动态研究技术,首次实现材料晶界变形的原子层次动态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
3、建设一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其一,学校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合作,打造了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典范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历经11年的发展,学院已累计培养了八届毕业生2000余名学生。毕业生平均深造率达75.91%。其中43.5%的学生赴世界排名前50高校,66%以上的学生赴世界排名前100高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19.02%的学生选择直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国内外知名企业等就职,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外大学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学院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优秀典范。
都柏林学院已成为北京工业大学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两校、北京与都柏林两市、中国与爱尔兰两国交流合作与文化沟通的桥梁。学校还以举办“高质量国际教育交流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论坛为契机,推进筹建中爱中外合作大学联盟,进一步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打造中外合作办学“金名片”。在2022年服贸会上,学院成果《十年磨一剑,中外合作办学“一核四维”》隆重发布。
其二,学校不断完善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生交流项目质量,丰富项目形式,设置包括校际交流、外培计划、2+2双学位、本硕衔接、寒暑期短期项目及国际志愿服务等项目。2022届本科毕业生赴境外深造率21.2%,其中前往QS世界排名前100高校深造的学生占比达65%。
其三,学校推进“留学工大”品牌建设,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高质量国际学生。年均1000余名国际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学历生占比达到55%,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高层次学历生占比达到5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占比达到75%。学校依托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优势,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国际学生。
4、“外引”与“内培”并重,提高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大力推动“一流”学科群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的搭建,强化引领带动作用,以4个国家级“111”引智基地辐射带动政府引智项目建设,依托北京市外籍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等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引进境外优秀人才。
学校材料、土木、环境等优势学科通过国家级引智基地及高层次外专项目建设、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集聚美、日、加等国院士在内的90多位高端外专,打造科技“人才库”,3人获市科学技术奖国际合作中关村奖,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5人获“长城友谊奖”;建设中德、中波等政府间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群,培养学科创新团队。
以政府项目带动校级培育,设立校级引智项目。设立国际科研合作培育基金,提升教师科研国际化水平。加强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国际化发展支持力度,聚力打造高质量国际化青年导师队伍;探索新型合作模式,与世界一流高校合作开设类型丰富、内容多样的教师国际交流能力提升培训班,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开设“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开设“世界一流大学治理能力提升与科研成果转化”等培训班。
5、依托国际区域合作联盟,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教育合作
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交流合作体系建设。比如,通过“一带一路·匠心相通”国际学术系列会议、“一带一路·艺心相通”艺术设计大赛、“中波班列-互联互通”青年夏令营等品牌活动构建多层次交流合作模式,形成了以波兰为核心、辐射中东欧的战略合作格局,树立了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典范。“一带一路”地区合作伙伴已有3000余人参加,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中东欧高等教育交流与文化共融。
组织中波双方科研团队联合申请获批中国-波兰政府间科技合作委员会第38届例会人员交流项目1项、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1项。
在此基础上,学校全球交流合作网络不断扩大,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落实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截至目前,学校已与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207所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助力教育对外开放。
学校在中国语言和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与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联合建立奥波莱孔子学院;2019年,孔子学院下设比亚威斯托克理工大学、西里西亚理工大学和西里西亚大学三所孔子课堂,形成了“一心三环”的发展模式,在推进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波教育合作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机构,得到了两国政府和当地民众的高度赞扬。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深化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协同创新,提升来华留学质量,助力北京人才高地建设,为全球性教育问题的解决贡献工大智慧、工大方案、工大力量。
(注:本文来源《全球教育观察》)
编审:徐丰超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