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华考研,北大光华考研分数线
编者按
在近日举办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2年开学典礼上,教师代表任菲教授分享了她在北大求学工作22年的体会和感触,以下为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光华全体教师,热烈欢迎2022级新同学来到北大,成为光华大家庭的一员!你们的到来使燕园增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是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的老师,我叫任菲。我很高兴作为今天的教师代表发言,也感到诚惶诚恐。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我与北大。
我在北大求学工作22年,我一生的近一半是在北大度过的,能把自己的名字和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而且会终身受益。我想,如果让我重回校园时光,我有三点感触最深的体会和大家分享:
第一,善于利用北大的多元文化环境,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我在大学期间比较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而不大善于利用北大多元的文化环境。蔡元培校长说过,北大的办学思想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是一个广博而深厚的知识海洋。北大有上百个专业,开设几千门课程,还有几百个学生社团,每年有几千场讲座。这是北大最美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示了北大的精神魅力。我建议大家学有余力,去选听一些讲座,它有助于你开阔思路,拓展视野,接触前沿,启发创新。
在选修课程的时候,不要只选那些容易学和容易拿到高分的课程,要尝试一些硬核的课程。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只有在艰难的攀登中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记得我在计算机系读书的时候,有一门课非常难,好像是算法复杂性,当时很多同学都没过,我虽然过了,但分数也不高。后来系里决定可以在成绩单里不列出这门课,但我还是选择保留了该课的成绩。我觉得能够挑战下来这样的课程,比获得一份好看的成绩单更有意义、更有成就感。
第二,树立批判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好大学的培养目的不在学会,而在会学。学问,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创新型人才的思维特征就是具有怀疑思维、批判思维、多元思维、立体思维。正如古人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就是要博学多才,对学问详尽地询问,彻底地搞清,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北大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北大的毕业生有些在专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像“熊猫爸爸”潘文石、数学家张益唐、文物专家樊锦诗等;也有在专业之外脱颖而出的,如战地记者唐师曾、主持人撒贝宁、企业家俞敏洪等。
第三,认识自我,结交朋友。同学们都是出类拔萃、好中选优进入北大的,我绝不怀疑同学们的智商。不过,智商决定职业,情商决定成败。情商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也知道自己有什么缺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成功的路径不是唯一的。我觉得没有所谓的“最佳”选择,只有最适合你的选择。我求学回国以后,在北大任教,我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份感受带给我内心的平静,这份适合使得我更长久地从事它,孜孜不倦。
希望同学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同时,与其他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大学阶段结交几个好朋友。朋友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孔子讲“无友不如己者”。我理解,一层意思是与比自己更强更好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激发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另一层意思是说,在与人交往中善于发现和欣赏别人的优点,想到我不如人的地方。人在欣赏和被欣赏时心情总是最愉快的。
走在校园里,漫步未名湖边,看到同学三五成群,总使我不禁感慨恰同学少年。同学们风华正茂,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将在你们手中变成现实。北京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希望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修成真才实学,树立国家情怀,培养奉献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的百年伟业中建功立业、成才成功!
谢谢大家!
近期发布:
循心而往,向上生长丨北大光华院长刘俏2022年开学典礼致辞
刘烈宏在北大光华开学典礼演讲:让思想的光华照亮产业未来之路
北大光华考研(北大光华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