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招网,清华大学研招网复试名单
价高质低、名校参观变校门合影;游而不学、老师资质真假难辨……
近年来,种类多样的研学项目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追捧和欢迎。时值暑期,各类研学游、夏令营火热开启。或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沉浸式提升孩子们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科学素养,或走进著名高校,感受一流学府的氛围熏陶……
然而,近日,市场上出现大量旅游团、研学团,口头承诺可以“逛北大清华校园”、“与学霸交流”,实则仅在学校门口拍照“打卡”,或带学生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这家博物馆属于独立运营场馆,普通游客付20元门票便可从博物馆自己的门进入参观,并不能进入校内。还有甚者,带孩子们进入附近的科技园区,谎称为“清华新校区”。
据了解,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近日均发布了通知,于7月8日起恢复校园预约参观,实行限额管理。这意味着,渴望走进名校参观的游客有机会自己预约入校。然而,两校也均明确,校园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拒绝提供参观服务的有偿行为。众多打着名校旗号宣传的研学项目是否能进入学校,并不确定。
中国教育在线提醒各位家长和同学,报名研学游需谨慎,需要确认组织单位、旅行社和导游的相关资质,认真阅读并确认旅游服务合同中的相关条款,如出现与合同约定不一致或意外情况,学生家长可要求旅行社承担违约或者侵权责任。
图为聚集在清华大学门口的研学团队(中国教育在线 黄卓摄)
>> 你觉得研学有意义吗?——我们的“街头采访”
7月8日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恢复预约参观,成为众多家长与学生目的地列表中的最优选择,中国教育在线在两所高校门前随机街采了几位小朋友,来听听他们的感受吧 ↓↓
警惕研学游背后的三大“陷阱”
据舜网报道,记者调查发现,火爆的研学背后隐藏着重重“陷阱”——
陷阱一:价高质低,研学成变相高价旅行
“与其给孩子报个所谓的研学营,还是一家人一起去旅行更有意义。”最近,家住丰台区的裴女士正在为刚上初一的女儿规划暑期出行,翻遍各大平台推荐的研学项目,也咨询了身边亲友,裴女士吐槽:“价格虚高,现在市面上的研学项目好像都不太值。”
裴女士随便点开家长群中一个名为“乡野童趣公益研学项目”的链接,广告中介绍:孩子们将去往河北省的一个村庄,在享受自然野趣的同时走访不同的家庭,参与农事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技能。然而,仔细研究行程安排就能发现,5天中只有一天半的活动与该主题相关,剩下的均以山野徒步、溯溪玩水、摸鱼捉虾、蔬果采摘等活动“充数”。
乡野童趣公益研学的行程安排,与“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主题相距甚远。
“能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搭上边的,只有第四天下午的‘生火做柴锅饭’。”裴女士指着手机屏幕上寥寥几行的行程介绍,皱着眉头说,“这项活动孩子在家不能做吗?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到乡村?价格也不便宜,5天就要花上4980元。”
顺着这条线索,记者在某知名旅行购票平台上,调查了北京近30家研学机构的50余个研学项目发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等成为研学的热门主题,项目大致分为城市单日游、跨省市短程游以及跨国长途游,价格也从几百、几千到上万不等。尤其是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国际研学项目“重出江湖”,价格更是最高开到了7.3万元的“天价”。
“在价格方面,研学行业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现在感觉定价很随意。”家长刘先生从事旅游行业,他以当下深受欢迎的研学目的地、古都西安举例:“市面上4天3晚的旅行团定价在3000元左右,部分高端的私家团能达到5000元。”然而,当西安被贴上“研学”标签,在旅行团普遍包含的打卡古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不夜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等项目的基础上,加上秦文化体验、兵马俑手作以及《诗词飞花话长安印象》和《国宝书法鉴赏》两节“重磅鉴赏课”后,价格立马翻了一番,直奔9880元。
还有多位家长吐槽,孩子玩了一圈,回来收获甚微,研学就是一次披着学习外衣的高价旅游。“孩子到北京参加文化研学营回来,满脑子都是在北京环球影城玩了什么项目,买了什么玩具,去过的故宫、天安门、国家博物馆只字未提。”来自山西临汾的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原本是想让孩子通过研学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许还能对历史学习有帮助。现在看来,小1万块钱白花了。”
现象二:游而不学,“名校游”多成“到此一游”
相比价格,研学项目被家长们诟病更多的是,花了大价钱,实际内容却与广告宣传不符,有虚假宣传的嫌疑。
“打着名校研学的旗号宣传,结果却被临时告知进不去,有种被骗的感觉!”最近,家长丁女士发布了一则朋友圈,痛斥某研学机构的虚假宣传行为。
她说,自己为9岁的儿子小亮精心挑选了7月3日的名校暑期研学项目,广告中明确提到有北京大学的参观行程。“当时孩子一看能进北大,眼睛都亮了,吵着嚷着就要报这个。”丁女士说,尽管该项目9980元的价格远超自己的心理预期,但她还是为儿子的名校梦买了单,“我也希望他能进名校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激励他努力学习。”
“你看,这里明明写着,一整天都在北大,学生将进入校园参观,了解专业学科设置及校园生活,并完成‘觉醒时代的新青年’定向挑战。”在丁女士向记者展示的行程单上,赫然写着“第三天青年力量召唤,全天:北京大学”的加粗文字,当天晚间还会有一场“状元见面会”,学生将和北大校友见面,分享成长经历,开展思想交流。
然而,就当小亮满怀期待地等待出发时,丁女士却被告知,因北大在该团期内尚未开放社会参观,整日行程替换成参观其他博物馆。“工作人员还说,考虑到孩子打卡名校的心愿,他们将安排大家前往清华或北大门口合影留念。”丁女士无奈地表示,名校研学变成了校门合影,让家长很无奈。
在随后更深入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如今市面上的研学项目,打着名校“擦边球”宣传的还真不少。比如,有的项目将清华、北大的校门照片放置在宣传首页,仔细阅读介绍才发现,所谓的清华研学实际上是带领学生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这家博物馆属于独立运营场馆,普通游客付20元门票便可从博物馆自己的门进入参观,并不能进入校内。还有的项目宣称请来了“名校毕业生或老师”授课,但并未对任课教师的身份进行任何明确说明,是否真如宣传所说“来自名校”,也无从考证。这些研学项目均与家长和学生所期望的名校游相距甚远。
现象三:“师质”难保障,“教育部认证”可以直接花钱买
车辆突发故障,43名研学小学生被困高速;12岁少年在某景区被石制灯具砸中身亡;16岁学生暑期参加沙漠探险研学中暑,因未及时发现而身亡……近年来,研学事故频发,为行业的安全管理敲响警钟。
将捧在手心的孩子送到研学老师手中,令不少家长感到忧心忡忡。“好像所有项目都把关注点放在了研学的内容上,很少提及我们家长更关注的安全和师资问题。”家住西城区的郭女士说,她曾为女儿报过一个“双语野外研学营”,孩子能跟随外教前往野外营地,在全英文的教学语境中学习野外生存技能。
学生们在野外研学营自制竹筏进行水上比赛
然而,女儿回来后的一次无心分享,让郭女士感到后怕。“我记得那天下午,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郭女士13岁的女儿回忆,教练带他们来到一片宽阔的湖水旁,按计划进行自制竹筏的教学,“我们捆好竹筏后就下水比赛,比谁划得快划得远。”兴致高涨的孩子们并没有注意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们在水上没划多久,就下起了大雨,老师赶忙招呼我们上岸,有些反应慢的同学直接掉进水里了,不过大家都穿着救生衣,没有发生危险。”
“这些老师都会水吗?有没有深水合格证?为什么不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行程?”郭女士听了女儿的讲述后,担忧地表示,事故往往就藏在这些隐患里。
教师资格证、导游证、急救证……目前,研学市场并未对教师的个人资质进行硬性要求。去年,人社部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增加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职业,意味着研学老师有了官方认可的“身份证”。于是,越来越多的研学老师选择考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以“自证身份”。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其中也存在着猫腻。考取该证书需要报名、培训学习、参加理论实践考试等步骤,相应的,市场上出现了众多“考证培训机构”,号称花钱能买考试真题,甚至不用考试就能直接拿证。
记者联系到一家机构,工作人员介绍,交1500元就能获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考试的精准题库,完成线上培训后,就能拿到教育部认证的证书。“都是原题,对着答案考,保证能通过!”随后记者又表达了“着急拿证”的意向,对方暗示:“加100元,把考试交给我们,坐等拿证就行。”当记者对花钱买来的证书表示质疑时,工作人员则发来一串教育部官网链接,表示证书可以在官网查询真伪,“放心,现在很多研学老师都在考这个证,市场认可度很高。”
研学项目价高质低、游而不学、老师资质真假难辨……如此乱象之下,研学市场仍越来越火热。不少家长纷纷呼吁,加强对研学项目的监管,还孩子们一个“边游边学”的研学之旅。
律师答疑:“研学游”背后的法律问题
“研学游”乱象背后涉及哪些法律问题?对此,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峰接受了央视网《新闻+》记者的采访。
《新闻+》记者:同样地点、同样市场的研学项目却定价不一,研学项目如何定价才合理?
王峰:研学游目前主要还是实行市场的调节价,也就是通过市场供需确定价格的机制,基本上由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自主定价。虽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价标准,但研学机构必须遵守我国《价格法》《旅游法》《广告法》。这就要求相关机构在签订的旅游服务合同中,应注明服务项目以及收费标准,不能任意收取未标明价格的费用,也不能进行价格歧视。
明码标价不等于随意定价。同样的研学项目,同样的研学目的地,却针对不同消费者给出不同价格,这种情况必然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旅行社、旅游企业应合理测算自己的运营成本,将收费控制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
《新闻+》记者:旅行途中的讲解人员“无证上岗”,甚至不做讲解,相关工作人员是否有资质要求?
王峰:对于旅行社和旅游企业组织的研学旅行而言,按照我国《旅游法》相关规定,担任导游应当具有导游证,担任领队也应当具备一定条件。
研学游属于旅游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导游人员如果没有持导游证上岗,领队也不具备领队的相关条件,旅游局可以依法责令旅行社进行改正,并且相关部门也可以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还可以将该旅行社或旅游企业相关违规行为予以公示。
《新闻+》记者:部分研学旅行协议要求学生自负危险后果,这样的要求合理吗?
王峰:目前研学游的主要参与人群是未成年人。我国《旅游法》第七十九条有明确规定,旅游经营者组织接待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旅游者,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同时,研学旅行的对象已扩大至大学生、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群体,他们的安全也应受到保护。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也有明确规定,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也应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部分旅行社、研学游的组织者订立的这种免责条款,属格式条款。按照我国《民法典》规定,一旦这种格式条款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可以依据《民法典》主张合同条款无效。
如果真的不幸发生意外,研学游的负责人,包括执行研学游工作任务的相关责任人员都有相应责任,学生家长可要求旅行社承担违约或者侵权责任。
如果发生严重意外,相关责任人员涉及违法违规,可能涉及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按照我国《刑法》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中国教育在线采写、制作,部分内容综合自舜网、央视网
清华大学研招网(清华大学研招网复试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