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院

近日,据统计,中国民航大学2022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5件,其中发明专利转化47件,其他类型成果38件,转化金额2003.2万元,相比上一年实现了“转化数量倍增、学校收益提升、转化类型拓展、转化形式多样、转化渠道丰富”的升级转型。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该校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民航生产一线,与来自北京、上海、山东、广西、河北、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市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涵盖数据安全、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新能源、新材料、化学工业、信息技术等领域,部分企业在大学科技园注册新公司,进一步开展技术熟化和成果市场化。学校与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4件发明专利、1件技术秘密挂牌,其中3件发明专利已完成交易,打通知识产权“展示——对接——交易”新模式。

中国民航大学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生态,成立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中心,与中航大科技园合署办公,出台一系列转化政策,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服务。开展专利申请前置评审,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保护运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民航大学专利审查和服务实训基地”。开发一站式成果转化信息化服务系统,提高成果转化服务效率。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实施办法》,成果转化收益的85%归教师;科研成果作价入股企业后,全部收入95%归个人。2022年3月28日,中国民航大学顺利通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天津市及民航领域首家获得该项资质的高校,开启高质量专利培育和高质效转化的新篇章。

2021年,中国民航大学提出“十四五”期间完成400项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截至2022年底,已实现126件成果转化,总转化金额达3800余万元。

“2022年学院计划完成成果转化6项,实际完成15项,得益于学校出台的系列政策。同时,学院教师持续围绕航空器运行、维修、检测等方面持之以恒进行研发工作,具有显著特色,并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团队,学院科研队伍与企业之间紧密联系,使科研成果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得以快速推广。学院将成果转化工作纳入聘岗、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中,让成果转化成为青年教师前进过程中一个既合理又可行的目标。”航空工程学院副院长丁坤英介绍说,“成果转化的‘丰收’,还反哺了人才培养工作。成果转化提升了教师们自信心和荣誉感,带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很多的成果是教师和学生团队共同研发完成的,成果凝练和转化过程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协作,有益于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劳动素养的提升。”

科教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教师将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究发现转化到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行业知识发展前沿。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训练学术思维,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探究式学习。

对此,该校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研三学生冯莉深有感触。作为学校第一位参与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学生,冯莉感受到了技术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她所在的课题组2022年转让了一件发明专利申请权,转化收益10万元,学校奖励发明人85%的收益,她作为第二发明人获得了1万元的收益分配。

除了经济奖励,让冯莉收获更大的是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学习期间,冯莉跟随导师参与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带领团队完成天津市科研创新项目,目前公开发明专利2项,其中一项已经授权;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授权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2篇核心期刊论文;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获得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1次。利用假期先后前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实地调研学习,她参与的天津机场跑道修复项目被多家媒体报道。

“学校和学院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以研究学习为抓手,倡导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推动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辅相成,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谈及学校和导师在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方面带给自己的收获,冯莉说,“导师注重因材施教,鼓励课题组成员释放创新潜能,多举措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在参与科研项目和进行科教融合的过程中,为我构建了系统性知识体系、提升多方面的能力赋能,从遇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解答问题的科研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道理,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更应该坚定‘奋楫者先,创新者强’。”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院)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