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研的论文(关于考研的论文题目)

关于考研的论文,关于考研的论文题目

2014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动态报道:《自然—气候变化》一文,一项针对过去一千年南半球气温的重现研究采用了比之前研究多一倍的数据记录,关注了南北半球之间的温度波动差异。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据其报告称,现在(从1974年起)的温暖期是过去一千年的唯一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南北半球都经历了同步的变暖异常。

古气候温度记录是以北半球的重现为主。Raphael Neukom等人利用南半球的277份陆地数据记录和48份海洋数据记录重建了1000年到2000年间的温度波动,并将其同已公布的北半球重建数据和1850后的仪器记录分别进行对比。他们发现同南半球相比,北半球在1000年到1850年间的温度变化范围更大。

这样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气候模型低估了内部变量的影响比如海洋大气动力学在以海洋为主的南半球中的作用等,从而高估了南北半球温度的关联性。这些影响对温度变化起到缓冲作用——其变化相对北半球有所推迟——但滞后期并不连续。他们认为,气候预测的考虑必须将内部变量纳入。

2014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科技动态报道: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球陆地表面增温最显著地区一文刊登在2014年5月4日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旗下子刊《自然气候变化》上。该文指出:据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介绍,干旱半干旱区作为全球陆地的特殊组成部分,是近100年来温度增加最显著的地区,尤其在冬季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增温达1.72度,是全球陆地平均增温的2倍,是全球变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与此同时,黄建平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吴召华共同合作,分析了全球陆地表面气温不断变化的长期趋势,进一步证实了此前发现的半干旱区显著增温现象。研究明确指出,自1900年至今全球陆地整体趋于变暖,变暖最先开始于北半球高纬度和副热带地区,随后南半球副热带地区开始增暖,而热带地区则经历了一个先变冷再变暖的过程。特别是,自1900年至今,累积变暖最为剧烈和快速的区域出现在北半球中纬度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区域。

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增温并不主要由温室气体的增加所致,而是由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但目前还不能定量区分各因素的相对贡献。这一问题在国际上虽然引起高度重视,但还未达成共识,其原因众多,如干旱半干旱区缺乏先进探测手段和多种仪器的综合集成观测,难于获取相关数据等长期连续的同步观测资料。

这两篇论文同时指出:气温的变化必须考虑地球内部的变化,水对气候的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原来水对气候的影响认识不同,同时重新认识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并且认为地球本身的变化是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因数,那么为什么会这样的结果呢?

我在本栏目发表的《影响地球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球的辐射》任何物理都在辐射,辐射使物体的质量减少。物体由于辐射减少的质量与物体的密度、热力学温度、表面积、时间的乘积成正比。数学表达式,m = B × ρ × T × S × t ,其中B是比例常数,ρ 是物体密度, T是热力学温度,S 是物体表面积,t 是物体辐射的时间。由辐射的数学表达式得出:温度大于热力学温标零度的物质都会辐射。也就是说,辐射的强弱和辐射源的密度、温度、表面积有关,密度、温度、表面积越大辐射越强。地球的密度远远大于地球周围环境的密度,而地球的温度、表面积和地球周围的环境相当,并且其平均温度或大于地球周围环境的温度(因为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所以说,地球本身的辐射一定远大于地球接受的辐射,换句话说,地球本身的辐射是影响地球的气温主要因素。

我在本栏目发表的《地球的质量、半径在减小,而密度在增大》辐射是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由于能量的交换,使得一些粒子对相互绕转速度变小、绕转半径变大、质量变小(速度是质量大小的量度)、密度变小,引力变小脱离母体向外部空间传播;根据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推测,相反地必有一些粒子对相互绕转的速度变大、绕转半径变小、质量变大,密度也变大和母体的引力变大,收缩在物质内部。也就是说,密度变小的微观粒子发射到外部空间,密度变大的仍在物质内部,所以说由于辐射,不仅是地球的质量在减小,密度在增大,所有物体都会由于辐射质量在减小,密度在增大。由辐射的数学表达式:m = B × ρ × T × S × t可知,地球的密度增大辐射增强,虽然表面积减小,总的辐射能力下降,对高空气温的影响减弱,但是对低空气温是增强的。所以低空气温在升高,低空气温在降低。

我的理论解析文中的困惑:1、水的比热容最大,地球内部辐射的能量在水域宽广的地域更容易被吸收,从而降低了辐射影响气温变化的“能力”,所以能得出结论:北半球在1000年到1850年间的温度变化范围更大。2、干旱半干旱地区含水量小,水的比热容最大,地球内部辐射的能量在含水丰富的地域更容易被吸收,从而降低了影响气温变化的“能力”,即解释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球陆地表面增温最显著地区”这一结论。

自然杂志刊登的这两篇论文和我在本栏目发表的《地球的平均气温在降低、低空气温在升高——雾霾形成的原因之一》关于气温的变化的论述遥相呼应,自然杂志这两篇文章由实践结果得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我是从理论——地球的辐射变化得出气温的变化规律,两者结论是一致的。我的理论还认为:由于地球的平均气温在降低、低空气温在升高,由于受高空气温变低的影响,地球低空气温的变暖是缓慢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或会反弹。

关于考研的论文(关于考研的论文题目)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