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考研,自然地理考研科目
地貌是地形图上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地貌影响和制约着其他要素的分布和特点。它不仅对自然地理要素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要素的分布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地图上表示地貌,对军事上也有极重要的意义,例如,部队运动、阵地选择、工事构筑、火器配置、隐蔽伪装等都受到地形的影响。
地形图地貌的表示方法主要是等高线、地貌符号、地貌注记等。
1等高线方法
(1)等高线原理
等高线是地面相邻等高点相连接的闭合曲线。一簇等高线,在图上不仅能表达地面起伏变化的形态,而且还具有一定立体感。
如图8-4,设有一座小山头的山顶被水恰好淹没时的水面高程为50 m,水位每退5 m,则坡面与水面的交线即为一条闭合的等高线,其相应高程为45 m、40 m、35 m。
将地面各交线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按一定比例尺缩小,从而得到一簇表现山头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它起伏变化的等高线。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称为等高距或等高线间隔。
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d,称为等高线平距。由图可知,d愈大,表示地面坡度愈缓,反之愈陡。坡度与平距成反比。
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等高距选择过大,就不能精确显示地貌;反之,选择过小,等高线密集,失去图面的清晰度。因此,应根据地形和比例尺参照表8-1选用等高距。
按上表选定的等高距称为基本等高距,同一幅图只能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等高线的高程应为基本等高距的整倍数。按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首曲线,用细实线描绘;为了读图方便,高程为5倍基本等高距的等高线用粗实线描绘并注记高程,称为计曲线;在基本等高线不能反映出地面局部地貌的变化时,可用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用长虚线加密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更加细小的变化还可用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用短虚线加密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图8-5)。
(2)等高线表示典型地貌
地貌形态繁多,但主要由一些典型地貌的不同组合而成。要用等高线表示地貌,关键在于掌握等高线表达典型地貌的特征。典型地貌有:
山头和洼地(盆地) :如图8-6表示山头和洼地的等高线。其特征等高线表现为一组闭合曲线。
在地形图上区分山头或洼地可采用高程注记或示坡线的方法。高程注记可在最高点或最低点上注记高程,或通过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字头朝向确定山头(或高处);
示坡线:是从等高线起向下坡方向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示坡线从内圈指向外圈,说明中间高,四周低。由内向外为下坡,故为山头或山丘;示坡线从外圈指向内圈,说明中间低,四周高,由外向内为下坡,故为洼地或盆地。
山脊和山谷 山脊是沿着一定方向延伸的高地,其最高棱线称为山脊线,又称分水线,如图8-7 S所示山脊的等高线是一组向低处凸出为特征的曲线。山谷是沿着一方向延伸的两个山脊之间的凹地,贯穿山谷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山谷线,又称集水线,如图8-7中T所示,山谷的等高线是一组向高处凸出为特征的曲线。
山脊线和山谷线是显示地貌基本轮廓的线,统称为地性线,它在测图和用图中都有重要作用。
鞍部:鞍部是相邻两山头之间低凹部位呈马鞍形的地貌,如图8-8。鞍部(K点处)俗称垭口,是两个山脊与两个山谷的会合处,等高线由一对山脊和一对山谷的等高线组成。
陡崖和悬崖:陡崖是坡度在70°以上的陡峭崖壁,有石质和土质之分,图8-9是石质陡崖的表示符号。悬崖是上部突出中间凹进的地貌,这种地貌等高线如图8-10所示。
冲沟:冲沟又称雨裂,如图8-11,它是具有陡峭边坡的深沟,由于边坡陡峭而不规则,所以用锯齿形符号来表示。
熟悉了典型地貌等高线特征,就容易识别各种地貌,图8-12是某地区综合地貌示意图及其对应的等高线图,读者可自行对照阅读。
(3)等高线的特性
根据等高线的原理和典型地貌的等高线,可得出等高线的特性:
a)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必相等。
b) 等高线均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故等高线必须延伸到图幅边缘。
c) 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d) 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则坡度缓,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平距与坡度成反比。
e) 等高线和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如图8-7所示。
f) 等高线不能在图内中断,但遇道路、房屋、河流等地物符号和注记处可以局部中断。
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和助曲线四种。
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是按基本等高距由零点起算而测绘的等高线,通常用细实线来描绘。
计曲线又称加租等高线:是为了计算高程的方便加粗描绘的等南线,通常是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描绘一条计曲线,它在地形图上以加租的实线表示。
间曲线又称半距等高线:是相邻两条基本等高线之间补充测绘的等高线,用以表示基本等高线不能反映而又重要的局部形态,地形图上常以长虚线表示。
助曲线又称辅助等高线:是在任意的高度上测绘的等高线,为的是表示那些别的等高线都不能表示的重要微小形态,因为它是任意高度的,故也叫任意等高线,但实际上助曲线多绘在基本等高距1 ⁄ 4的位置上。地形图上助曲线是用短虚线描绘的。我们也常把间曲线和助曲线称为补充等高线。等高线符号的印色一般多以棕色为主。
等高线表示地貌有两个明显的不足:其一,缺乏视觉上的立体效果;其二,两等高线间的微地形无法表示,需用地貌符号和地貌注记予以配合和补充。
2地貌符号与地貌注记
地貌符号和地貌注记作为等高线显示地貌的辅助方法而被广泛地使用于普遍地图上。
(1)地貌符号
地表是一个连续而完整的表面。等高线法是一种不连续的分级法,用等高线表示地貌时仍有许多微小地貌无法表示或受地图比例尺的限制,需用地貌符号予以补充表示。这些微小地貌形态可归纳为独立微地貌、激变地貌和区域微地貌等。
独立微地貌:把微小且独立分布的地貌形态。包括坑穴、土堆、溶斗,独立峰,隘口、火山口、山洞等。
激变地貌:指较小范围内产生急剧变化的地貌形态。包括冲沟、陡崖、冰陡崖、陡石山、崩崖、滑坡等。
区域微地貌:指实地上高度甚小但成片分布的地貌形态。例如小草丘、残丘地等;或仅表明地面性质和状况的地貌形态,例如沙地、石块地、龟裂地等。
图4-19是普遍地图上常用地貌符号示例。
(2)地貌注记
地貌注记分为高程注记、说明注记和名称注记。
高程注记包括高程点注记和等高线高程注记。高程点注记是用来表示等高线不能显示的山头、凹地等,以加强等高线的量读性能。等高线高程注记则是为了迅速判明等高线的高程。
说明注记是用以说明物体的比高、宽度、性质等。按图式规定与符号配合使用。
名称注记包括山峰、山脉注记等。山峰名称多与高程注记配合注出。山脉名称沿山脊中心线注出,过长的山脉应重复注出其名称。在不表示地貌的图上,可借用名称注记大致表明山脉的伸展、山体的位置等。
本文由『情萧风在征途』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自然地理考研(自然地理考研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