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在职研究生(北大有没有在职研究生)

有没有在职研究生,北大有没有在职研究生

作者:医晓蜂

黄亮的论文发表在《Frontiers in Medicine》上黄亮在工作。(黄亮/供图)郑义专利获奖证书。(郑义/供图)郑义在做气道管理质控。(郑义/供图)

护士除了帮助医生、照护患者,还可以是科研成果的发明与创造者。在护士群体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想法多、动手能力强,善于发现临床上的问题并在科研中解决这些问题、再投入实践。

他们注意到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不便,通过查询文献、亲身试验等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创新和发明能够改进这一问题的设备与方式。

浙江省中医院湖滨院区消化内镜中心护士长黄亮就是其中一员。参加工作12年以来,他在科研上已经收获了累累硕果:发表论文1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3篇,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参与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1项。

藏在手机里的备忘录,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

在黄亮的手机里,藏着一个专门记录他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的备忘录。这个备忘录从他参加工作起就被建立,每次他在临床中遇到任何患者的不满或医生随口抱怨医疗器械使用不便,他都会随手记下。在结束工作回家之后,他就开始针对这些问题查阅相关文献,看看是否前人已经对此问题做了研究并找到了解方。

被问到如何将临床问题转为科研问题时,黄亮说:“我们遇到的90%问题是因为知识匮乏,因为知识更新很快,有时候发现问题后就能发现前人其实已经对此问题做过研究了。如果发现还没有人做过相应的研究,就是一个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的过程。”

灵光一闪,想到用口香糖促进胃肠运动

黄亮是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这一钻研精神用在科研上能够助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以咀嚼口香糖解决小肠胶囊内镜胃内滞留的难题为例,黄亮注意到做小肠胶囊内镜的患者常遇到一个困扰:胶囊容易在胃腔内滞留,一颗胶囊的工作时间一般是10到12小时,若在胃中的滞留时间过久,就无法拍到小肠的照片。

针对此情况,临床上通常采取右侧位或吃胃肠动力药,但常常见效没有那么快,所以需要再做一次胃镜将胶囊送入小肠。

这与患者做小肠胶囊内镜的初衷是相悖的,做胶囊内镜就是为了无痛,患者花了昂贵的费用最后却又要承受做胃镜的痛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黄亮,他一直把这个问题挂在心上,时不时想想如何才能解决。突然有天,他灵光一闪,想到外科手术术后用咀嚼口香糖的方式来促进胃肠运动。

“我就想到是否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来促进胃肠运动,使胶囊快速进入小肠呢?”黄亮立即将这个小妙招用于临床,经过试验,发现之前胶囊在胃腔的滞留率有10%,但经过口香糖实验,滞留率大大降低。后来黄亮将这篇论文发表在了知名医学期刊《Frontiers in Medicine》上。

黄亮的论文发表在《Frontiers in Medicine》上

“我常常会去问背后的原因,到底这样操作的原因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这在黄亮的临床工作中,他最常问自己的问题。

内镜护士作为医生的助手,在医生操作过程中全程陪同。有一次,医生随口说了一句非黏膜下的肿瘤剥离注射后容易发生位置的转变,找不到瘤体。黄亮又上了心,他开始研究如何解决注射后瘤体位置变化的问题,后来发现不如直接对着瘤体进行剥离,不用注射,反而更快。后来这个主题也发了一篇SCI。

黄亮的科研成果就是在临床上的问题一点点累积、打磨出来的。黄亮还提到了一个带给他很大影响的思维转变,从前的护理是经验护理,老师教授什么就接受什么,依从老师的教导去做护理。现在是从经验护理转为循证护理,老师教授的经验还要再进一步问询原因,多思考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爱玩魔方也爱看医疗专业期刊,对医疗知识的探寻不分医护

黄亮平时的爱好是玩魔方,也常阅读各种医疗专业期刊。“如果能够对患者的发病机制有所了解,那么护理措施就迎刃而解了。”

黄亮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患者出现低血糖,护士只做血糖检测就很局限,若能想到这个患者为何会低血糖,在哪个时段低血糖的发生率较高,药物进入体内的代谢半衰期是多久,在护理时就能更有侧重。

黄亮还认为,医疗知识是不分医生、护士的,如果护士也能了解、掌握一些医生的医疗知识,就能站在医生的角度做护理,也能够和医生合作更愉快。“很多时候年轻的医生遇到困扰,我们经验比较丰富的护士就会想办法帮他们解决。”医护达成平等沟通,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疗效。

黄亮的备忘录还会一直记录,他对科研的钻研与探寻精神也不会止步。因为家住得远,他每天5:30就起床赶第一班地铁,7:30到医院,开始忙碌的一天。一般内镜要做到18点才下班,回家陪陪孩子后,他开始打开备忘录,复盘今天一天遇到的问题,开始查找文献,看前人是否研究过这个问题……

黄亮在工作(黄亮/供图)

无独有偶。浙江省中医院ICU的主管护师郑义今年31岁,在成为护士的八年中,他始终以“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不断前行。他现在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在职研究生,作为浙江省中医院ICU护理科研创新组组长,郑义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主持厅局级课题1项。

对呼吸机产生浓厚兴趣,进修重症康复与呼吸治疗

ICU内,很多患者都需要气管插管,无法言语,患者家属的探视时间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相较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郑义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ICU里的那些仪器。

“关注到呼吸机是我入职一年后,我对呼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护士,要对呼吸机的参数都熟稔于心,如果呼吸机出了故障,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快速处理。”就这样,郑义开始踏上研究呼吸机的路程,起初他都自学,自己找很多文献来看。

在2019年时,他被外派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进修回科后带动了科室重症康复及呼吸治疗工作的开展,成了医生护士都离不开的好帮手。医生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时,都喜欢叫上郑义,患者外出行CT检查时责任护士也喜欢叫上郑义,有他负责气道管理,大家总觉得更安心。

他是13项专利的发明者,利用浮力原理解决冷凝水难题

科研之外,郑义还是13项专利的发明者。他的专利发明都源于他在工作日常中的观察与发现。以获得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三等奖的呼吸机管路用集水杯自动引流及收集装置为例,这个发明起源于郑义发现吸机管路集水杯里冷凝水的处理是个大麻烦,护士频繁倾倒不仅会增加工作量,也会因冷凝水洒落造成病室环境污染,最严重时冷凝水沿管路倒流至患者气道还会引起肺部感染。

郑义平时动手能力很强,一般的仪器坏了都是他来修,科室桌椅板凳的简单损坏也都包给他。“可能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一直都没有人想到一个好的方案去解决这个问题。”遇到冷凝水问题后,郑义想到了浮力原理,如果水位到达目标液面后能够自动向下排出,这样就不会反流,也能够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想到这个点子后,郑义马上付诸实践,将想法尝试实体化,做出了一个样品,利用空心的浮球控制开关闭合,依靠重力作用使水自动排出。最终发明了这一能对集水杯内冷凝水实现自动引流、能防倒流、能完全做到密闭式引流的装置。

郑义专利获奖证书(郑义/供图)

郑义总是能运用各种工具,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他创建了患者自备药品核查表,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安全核查表,口插患者床旁气切用物准备清单,VAP防控核查表,床边擦浴核查表……大大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他的付出也收获了肯定,在2020年度他被评为“浙江省中医院仁和好护士”,2021年度和2022年度被评为“浙江省中医院百名优质护理好护士”。

科研没有捷径,每周两天住在医院专注科研

郑义现在的工作日常就是发展呼吸治疗工作,做好气道管理的质控,每天到患者床边检查口插的刻度是否正确,气切绳子的松紧度是否合适,整个管路是否出现牵拉,集水杯是否处于最低点……

此外,郑义每周会花两天时间住在医院。女儿还小,回家做科研会干扰到他。为了专注科研,他就睡在值班间。小木桌上摆着一盏台灯,一台笔记本和一沓厚厚的期刊论文,这就是郑义做科研的环境。

“我觉得科研这条路是没有捷径的,你只有私底下努力学习,数据统计分析和研究方法都需要学。很多同事觉得我很厉害,但正是因为走在这条路上,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去不断学习、提升。”郑义说完,又开始投入到工作中。

郑义在做气道管理质控(郑义/供图)

转载自橙柿新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发布于:北京市


有没有在职研究生(北大有没有在职研究生)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