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考研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2023版)

考研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考研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2023版

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其实质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通常指褒义方面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意义、作用、积极影响的含义相同。设问中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词语。

【基本思路】

(1)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通常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类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解题技法

意义作用类试题考场答题“三步法”

第一步,审图文获取关键信息。

仔细阅读图文材料,从文字信息中获取有关意义作用类的关键语言,准确获取相关地理要素的位置、分布等空间信息,明确其分析主体与内容。

第二步,瞄准要素主体进行归类分析。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第三步,巧作答。

结合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准确切入,把握关键词,合理运用地理术语,简洁明了地组织答案。注意要善于从题干文字中寻找答题语言。

地理事象主要意义/作用
修建交通线的意义青藏铁路的地理意义:①有利于沿线地区资源开发;②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联系; ④增强民族团结;加快脱贫致富;⑤巩固国防; ⑥合理布局交通网等。泛亚铁路的地理意义:作为我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泛亚铁路对我国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有①完善交通网络、②加强经济联系、③拓宽能源进口途径、④加强国际合作
地理界线的意义秦岭:是我国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是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等。大兴安岭:从气候上分析,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从地形上分析,是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从地势上分析,是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从农业上分析,是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从植被或景观上分析,是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的分界线。
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全球水平衡;②调节不同地区间的热量;③海陆间联系的纽带;④塑造地表形态等。

【答题模板】

交通线建设的意义:

缩短了里程,减少了两地之间的运行时间;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提高了交通的通达度;

加强了地区之间的各方面交流和联系,促进当地和沿线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防、民族团结等。

全球变暖的影响:

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海岸侵蚀加剧,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发生;

导致高纬度地区变暖利于农作物的生产,中低纬度地区作物易水分亏损而减产;

导致冰雪大量融化,水分蒸发量增加,洪涝和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使生态环境恶化。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利: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与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弊:导致人才的外流,劳动力不足,阻碍经济的发展。

迁入地: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弊: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给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造成巨大压力。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南北方分界线;一月份均温0摄氏度分界线;结冰期有无分界线;年降水量800毫米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大于等于10度积温4500摄氏度的分界线。

城市化产生的问题:

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城市管理难度大;

工业集聚的意义:

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利于开展生产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利于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南水北调影响:

输出区: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可能会导致取水口水文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输入区: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水文环境;灌溉区可能会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环境问题。

工程沿线地区: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西气东输意义:

输出区: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加快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步伐,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管道铺设沿线易造成生态破坏。

输入区:缓解了能源的紧张,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利于环保;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节产业结构;缓解了铁路运输的压力。

产业转移的影响:

转出地:环境污染减少,利于环保;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就业机会向外转移,可能会导致就业紧张,失业率提高。

承接地:带动了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利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接受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环境污染。

湿地的作用:

经济效益:提供水资源、水产品、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发展水运交通;

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降解污染,净化水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社会效益:发展旅游业及食品加工业,带动就业。

森林的作用:

经济效益:提供木材、药材、多种农副产品;

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减弱噪音等。

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的分界线;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森林与草原景观的分界线;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对东部升级的意义:

为东部一般加工业的转移提供适宜的接受地,保障东部产业结构升级顺利进行。为东部新兴产业的产品提供一定市场需求。为东部产品西进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和通信条件。

中部崛起对西部开发的意义:

提供大量的商品粮、饲料粮以及其他的农副产品,为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农牧业的结构调整,解决后顾之忧和创造良好的条件。发挥中部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为西部开发提供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各种产业装备。为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市场、交通条件和相应的金融服务,为东西部的经济交流提供完善的通道。

【答题模板】

类型评价要素答题思路
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有利影响(意义)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迁出人口家庭收入增加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流入,节省教育投入
不利影响对迁出地: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劳动力资源流失,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对迁入地:引起或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城市化有利影响(意义)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是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城市化便于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不利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城市新区建设有利影响(意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整体性调整,全面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分散城市职能,将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工业等向新城区扩散,避免或减少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不利影响盲目建设会造成设施浪费、环境破坏等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易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工业“三废”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存
交通运输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明显,商品农业需要有便利的交通;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支出,工业企业要求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沿重要的交通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交通线交会处往往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线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
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布局在重要交通线沿线
对旅游业的影响交通通达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建设,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产生噪声、尾气、扬尘,产生环境污染,对沿线附近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交通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生态的影响,比如影响动物的正常迁徙等;施工会使沿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高速铁路建设意义缓解铁路客运的紧张状况,节省人们旅行时间,有利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铁路运输的现代化建设
生态退耕有利影响(意义)有利于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利于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有利于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不利影响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能源开发有利影响(意义)发挥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开矿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破坏地下水资源,部分地区出现地面下陷;煤炭发电会导致大气污染
水利建设(水库)有利影响(意义)经济效益: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质
不利影响上游地区和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型疾病蔓延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挟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作为区域间双赢的项目,实现了双方资金流和资源流的互动。调入区获得足够的资源,调出区获得了资金,这有利于双方发展经济、升级产业和增加就业;双方的基础设施都能得到改善,社会发展程度提高;资源合理利用(如天然气、水电替代煤炭和柴草,优化了能源结构),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
产业转移积极影响对于转出地:原主导产业向外转移,使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对于转入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消极影响对于转出地:就业机会向外转移,减少本地区就业机会,短期内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对于转入地: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往往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1.上游引水灌溉(水量减少)对下游/入海口的影响

①入海流量减少,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重,水质变差

②入海泥沙减少,海岸受侵蚀,海岸线退缩,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

③来水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

④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生长与栖息,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⑥蒸发旺盛,气候干旱,大陆性加强,加剧沙尘暴、荒漠化、盐碱化

⑦下游流量减少,流速变慢,水位下降

(①~⑦对下游;①~④对入海口)

2.秋雨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①秋雨多,有利于水库、池塘蓄水,预防来年春旱

②雨水可以较深的渗透到土壤中,有利于土壤的蓄水保墒

不利:①绵绵细雨带来低温,不利于农作物的收获

②造成晚稻生长期冻害,空秕率增加

③使已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以致减产甚至失收

3.工业集聚的影响

有利:①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具有规模效应②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

③降低运费和能耗④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⑤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集聚效益

⑥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

不利:①用水用地紧张②能源资源紧张③公共设施紧张④环境污染严重

4.交通建设的影响

①强化区域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距

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③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④带动基础设施、相关产业、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

⑥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交通通达度,占领市场

⑦缩短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

⑧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⑨扩大贸易往来,加强经济交流,促进双边贸易

5.森林的作用

①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

③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温差减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⑤防风固沙,吸烟除尘⑥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6.沼泽对河流下游的影响

①调节河流的水量变化②削减洪水期的洪峰⑨增加枯水期的水量

7.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①冬春多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冻害

②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旱灾③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洪涝

8.新疆气温上升的影响

⑴对流量、汛期

①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水增大,汛期水量增大

②≥0℃时间增长,冰川融化时间增长,河流汛期增长

⑵对绿洲农业的有利影响

①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期延长②低温冻害减少③降水和冰川融水增多,灌溉水源增加

⑶对绿洲农业的不利影响

①气温上升,冰川融化量增大,冰雪洪水增多

②冰川退缩,水资源减少,干旱加剧③蒸发加大,加剧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

9.围垦的不利影响

①破坏生态坏境②海域自净能力下降③造成泥沙淤积,影响港口功能

10.农田建设工程的意义

① 提高耕地质量② 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③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发展现代农业④ 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保证粮食安全

11.第四纪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① 冰川和流水作用② 海岸曲折,多峡湾

③ 湖泊广布,多位于河流上游,形成高原湖泊群④ 河流众多,呈放射状

12.铁路对港口货物运输带来的变化

① 货物集散范围扩大② 货物种类增加③ 货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

13.工业废气对降水的影响

① 空气中大量烟尘使凝结核增多,促进水汽增多,增加降水

② 废气中的酸性气体与大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形成酸雨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4.湿地/沼泽的作用

①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② 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

③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温差减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

④ 降解污染,美化环境

⑤ 生物长势编号,减少沙尘暴,荒漠化、盐碱化

⑥ 水源增加,利于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发展

15.沼泽破坏的影响/沼泽出现的环境问题

① 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 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旱涝灾害频发

③ 调节气候功能减弱,温差增大,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④ 人类开发活动加剧,生产生活用水增多,湿地水源补充减少,湿地面积减少

⑤ 湿地面积减少,水量减少,加剧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

⑥ 污水排放和农药使用,水体污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16.清洁能源的意义

① 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② 改善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③ 多渠道进口能源,增强能源战略储备,促进能源多样化安全化

④ 增加能源供应,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⑤ 加强与世界联系,缩小经济差距

⑥ 实施xx战略

⑦ 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17.大规模截流引灌的影响

① 使中下游自然湿地/草地/水域/野生动物减少② 加剧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

③ 使中下游河流水量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④ 在干旱地区大规模截流引灌易造成土壤盐碱化

18.贝加尔湖对交通的影响

① 冬季冰层厚,方便人们冰上行走及汽车行驶

② 冬季湖底有热泉涌出,会使冰层变薄,危及人及车辆安全

③ 非结冰期,湖面水运能沟通沿湖交通

19.“丁坝”的作用

①保护河岸②提高枯水期河流水位,利于通航③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

20.地表起伏、地势高低及变化对咖啡树生长的有利影响

①地势起伏大,土壤排水条件好

②地势高,满足温度要求

③地势北高南低,阻挡寒冷气流南下使之少受冻害

21.大面积种植xx/过度扩大xx种植面积的影响

①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②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

③大量引水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④植被退化,湖泊萎缩,沙丘活化

⑤荒漠化扩展,绿洲萎缩

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5 个)通常用来答:某事物对环境的影响

气候(气候变干,湿度减小,昼夜温差增大,气候恶化)

地形地势

水文(河流流量减少、断流、水文特征、水体污染水质变差、地下水、湿地减少)

土壤(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入海口泥沙减少)

生物(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灾害与生态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洪涝、旱灾、海水侵蚀陆地、寒潮 暴雪冻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

2、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类型影响要素影响表现
气候湿热(高温多雨)水文河湖密集、支流众多、水量大、水位高、汛期长等
植被(生物)植被茂盛,草木葱荣,生物多样性多
地貌(地势陡峭处)多沟谷等流水侵蚀地貌;(地势低缓处,植被破坏后)多冲积扇、河漫滩、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
土壤易发育砖红壤(如东南丘陵)、紫色土(如四川盆地)、石漠化土(如喀斯特地区)(注意:热带雨林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
气候湿冷(温凉多雨)水文河湖密集,支流众多,水位高,有结冰期,有可能有凌汛等
植被(生物)植被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较少)
地貌平原、高原处多沼泽,山地处多冰川侵蚀地貌、山脚处多冰川堆积地貌
土壤中纬度易发育黑色土(如东北平原、东欧平原、中央大平原等)
气候干热(炎热干燥)水文河湖(且为咸水湖)稀少、支流短少、水量少、出现断流、水位低等
植被(生物)植被稀少,地表裸露,生物多样性少• “: •–
地貌多戈壁、沙丘等风力侵蚀、风力堆积地貌;多盐沼(如果有的话)
土壤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土壤贫瘠
气候干冷(寒冷干燥)水文河湖稀少、支流短少、水量少、出现断流、冰期长等
植被(生物)植被稀少、地表多裸露,生态环境脆弱(如冬季的中纬度大陆) 多冰原覆盖,少量特殊生物存在(如南极大陆)
地貌多戈壁、沙丘(如冬季的中纬度大陆);多冰原地貌(如南极大陆)
土壤土壤发育层次低,土壤薄而贫瘠。

3、风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对降水:迎风坡、背风坡;向岸风、离岸风

对蒸发:风能促进蒸发

对气温:风能散热;冬、夏季风影响气温

对地貌:风力形成侵蚀、堆积地貌

对灾害:风灾、风暴潮、台风、寒潮

对动力:风是风沙活动的动力;航海顺风节省燃料,速度快;风能发电

4、地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形类型影响对象影响表现
地形(山脉)大气对气温:①地势:海拔越低,气温越高②起伏:山脉或高原可以阻挡温暖或寒冷的气流平原地区气流畅通无阻,加剧冷人变化程度盆地热量不易散失,一般是夏季炎热中心③坡向: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冬季风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对降水:①坡向:海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②山谷夜晚山风下降到谷底,谷底暖气团被抬升,多夜雨对气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对太阳辐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越强对气候类型分布: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地带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够分布到大陆内部迎风坡降水多,气候较为湿润;背风坡降水少,气候较为干燥
水文迎风坡侧河流较多,支流多;水量大,(可能多外流湖);背风坡一侧河流较少,支流少;水量小,(可能多内流湖);迎风坡一侧山地降水及冰川融水为主要水源;背风坡冰川融水为主要水源。
植被(生物)迎风坡一侧植被较为丰富,背风坡一侧植被稀少;山脉本身垂直差异大,植被、动物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
地貌根据具体地理位置具体分析(如亚欧大陆内部迎风坡多戈壁,背风坡多沙丘、再比如山脉会阻挡风沙,防止沙漠蔓延)
土壤在山麓冲积成土壤肥沃、疏松的冲积扇土壤;迎风坡一侧土壤较为肥沃;背风坡一侧土壤较为贫瘠
综合山脉及两侧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5、河流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变量对象影响表现
上游河流流量减少大气气候干旱,大陆性增强,加剧沙尘暴、荒漠化、盐碱化
水文下游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加上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差;地下水位也会下降,海水下渗,地下水质变差;
植被(生物)沿岸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生长与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携带并注入海洋的营养物质减少,河口渔业资源减少;
地貌携带泥沙量减少,入海口泥沙堆积少,加上水位下降,海水入侵严重,海岸线侵蚀加剧,三角洲萎缩;
土壤来水来沙减少,加上海水倒灌致使的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重
综合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例题:分析地形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西部敞开的半封闭地形,利于西风进入抬升,多地形雨

②山地植被覆盖率高

③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

④北部高大山地地域来自北部的干冷气流,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

⑤南部高大山地阻止来自南部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和夏季的热浪

6、植被覆盖率高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降低流水侵蚀,减少含沙量

②截留地表径流,增加下渗

③降低地表水回流速度

④加大蒸腾,增加大气水汽

7、沿海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的环境影响

①造成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

②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坍塌

③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

8、新疆气温上升的影响

对流量、汛期:

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水增大,汛期水量增大

0℃以上时间增长,冰川融化时间增长,河流汛期增长

对绿洲农业的有利影响:

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期延长

低温冻害减少

降水和冰川融水增多,灌溉水源增加

对绿洲农业的不利影响:

气温上升,冰川融化量增大,冰雪洪水增多

冰川退缩,水资源减少,干旱加剧

蒸发增大,加剧荒漠化、盐碱化

感悟真题

例1:(2019年全国1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5)。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解题思路: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分析。从不利影响看,由于汽车产业退出,使得当地就业压力增大,以汽车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经济出现下滑,且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汽车产业退出,可以有更多的资金、人才等从事其他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答案:(4)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例2:(2019年全国1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解题思路:在里海演化过程中,地壳、地形、水文、气候等要素共同发生变化,充分体现自然要素具有统一演化过程和地理事物具备时空变化特征。抓住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回答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影响。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参考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而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例3:(2019年全国1卷)【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图7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河湖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修建前,“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该工程修建后,改善了市区河道及密歇根湖的水质。但是由于运河修建“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使得伊利诺伊河水质下降,污染物增多。同时由于密西西比河及五大湖相连通,使得生物活动范围更大,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参考答案: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第一部分 方法指导】

地理事物可以分为点状地理事物,如聚落、机场、站点等;线状地理事物,如交通运输线、等值线等;面状地理事物,如区域、自然保护区等。不同的地理事物,其分布特点描述有所不同,需要做好区分。其基本描述均从“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两个角度展开。

一、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线状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线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其描述角度:

(1)分布的趋势——看延伸方向、看增减方向

(2)分布的范围——看数值

(3)分布的疏密——看疏密

(4)分布的凸变——看弯曲

(5)分布的极值——看闭合

(6)其他:分布的发展变化等(用动态的眼光看)

线状地理事物的垂直分布,试题通常以统计图来呈现,其描述角度:

(1)看数值最大的点、数值最小的点和转折点( “拐点” )

(2)看变化的趋势:上升或下降、陡或缓、波动变化

二、点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

具体描述:

(1)总体分布特征(疏密、数量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

(2)方位:面上分布即分布在图中什么位置;线上分布即与图中其它地理事物的联系(如沿河流、沿交通线分布等)

(3)极值区位置(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图中什么方位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

(4)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三、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1)说明位置;

(2)延伸方向;

(3)形状;

(4)面积大小。

(5)集散状况。

例题1(2023·全国·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邮政服务是向所有公民提供基本通信需求的统一规范、低价普意的普遍服务,而快递服务主要是为社会特殊需求和有支付能力的部分成员提供个性化、限时送达的商业服务。近年来,多家物流企业推出了集中存放快递、用户自行前往取件的快递自提点,解决了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快递自提点在城市中不断增多,与传统的邮政服务站点相互竞争又互为补充。图为重庆市快递自提点分布示意图,图为重庆市邮政服务站点分布示意图。

(1)描述重庆市快递自提点与邮政服务站点空间分布特征的异同。

【答案】(1)共同特征:中心城区及其附近较为密集;不同特征:快递自提点空间分布更加集中。邮政站点分布范围广,相对较分散。

【详解】(1)由图可知,重庆市快速自提点与邮政服务站点都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及其附近。快速自提点集中度更强,密集度更高,其他范围分布较少;邮政服务站点的空间分布范围较广,集中度相对较低,其他范围分布也较均匀。

【第二部分 变式训练】

1.(2023·浙江·高三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10月14日上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深圳目前已成为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同时也是物流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国内领先的物流及供应链企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购物盛行,推动着物流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快递自提点也应运而生,成为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瓶颈的关键。下图示意深圳城区快递自提点与人口密度分布。

(1)描述深圳快递自提点的空间分布特点。

【答案】(1)总体布局不均衡;中、西部多,东部少。

【详解】(1)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需先进行整体描述,再局部聚焦。结合图例,从图中可读出,各区站点数量不同,说明快递自提点整体上分布不均;中、西部表示站点数量的柱较长,说明中、西部站点数量较多,而东部较少。

2.(2023·全国·高三模拟)下图是世界某岛屿河流、七月份的降雨日数、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分布图,该岛屿东部为陡峭的断层海岸。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西部相比,该岛东部河流突出的水文特征有哪些?

(2)描述该岛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说出影响该岛七月雨日等值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东部水文特征:水量大;河床坡度大(落差大),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2)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大;东北部山区、中央山脉最多,向东西沿海地区递减,以西部沿海最少。地形、风向。

【分析】本题以台湾岛河流、降水日数、降水量、蒸发量为背景,设置2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河流的水文特征,降水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中央山地为分水岭,往东地势陡峻,且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东部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河床坡度大,水流速度快,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2)由图可判读台湾岛降雨的空间分布差异大,东北部山区、中央山脉多,西部沿海少,从中部向东西沿海递减。由图可判读台湾岛降雨日期中间多,主要是由于地势中间高,为季风的迎风坡,降雨日数多,影响该岛七月雨日等值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与风向。

3.(2022·全国·高三模拟)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苏省盐城市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15年之前,以陆地风电开发为主,其后逐步转向开发海上风电。截止2019年,盐城已建成海上风电场6个,居全国首位。

下表为盐城主要风电场自然条件

滨海射阳大丰东台
9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m/s)7.37.47.737.6
90米高度年平均风功率密度(W/m2)354382481379
风电场中心离岸距离(km)21362831
水深(m)17.5-22191.68-81.7-7.8

(1)根据年平均风能密度等值线,分析盐城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答案】(1)盐城从陆地向海洋风能密度明显增加;风能密度等值线在中部大丰市一带更靠近陆地,说明大丰市海洋高风能密度区距陆地更近

【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年平均风能密度等值线的数值由海洋向陆地递减,说明风能资源由陆地向海洋明显增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0年平均风能密度等值线在大丰市更靠近陆地,说明大丰市的海洋风能资源更丰富,风能密度高值区更靠近陆地。

4.(2023·江苏南京·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亚洲象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等,食量巨大。20世纪80年代,仅有约150头亚洲象分布在我国境内,1989年亚洲象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野生亚洲象在我国境内仅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三地。随着持续加大保护力度,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长,现已超过300头。与此同时,象群频繁溢出保护区活动,人象冲突不断加剧。

图示意1975~2014年我国亚洲象分布范围的变化及分布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1)描述1975~2014年我国亚洲象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答案】(1)变化趋势:栖息地面积大幅缩小且碎片化严重。原因:大规模扩大经济林(橡胶林、茶园)种植,导致可供大象栖息的森林面积减少;道路、水电站等工程建设导致栖息地碎片化,分割为生态孤岛。

【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亚洲象分布的范围整体缩小且由整体变得相对细碎,由于大象的生存空间主要在森林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橡胶等经济林的大量种植,导致大象的栖息地面积缩小,由于道路、水电站等工程的建设,得大象的栖息地被分割,变得更加破碎。

更多资料资源,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发布于:广东省


考研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考研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2023版)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