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二战,看他如何不背书专业课280+–北京大学347考研经验

在职二战,看他如何不背书专业课280+–北京大学347考研经验

【发布声明】本文源自学生投稿,转载请申请

【推荐理由】在职二战,北大347考研经验分享

*北大347备考咨询:

个人情况

本人在职跨考,一战考进某头部院校复试,二战高分上岸北大,初试总分425+,专业课280+。两年备考,全程在职——既不曾脱产辞职,也从未额外请假。与其他上岸研友不同,因身体原因,我没有系统背诵过考试科目,而是借助于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实现高效领悟和对专业概念的深刻理解,从而跳出多轮背诵的历史周期律,最终高分上岸心仪学府。

一二战经验总结

说给一战选手:

很多人对“清北复交”心怀向往却望而却步,觉得如此高峰是否是吾辈可攀?这样的恐惧心理多来自于未知,尤其是阔别考试多年的在职人士,更是对自己无从把握。冲破这层迷雾,需要你在信息获取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不断缩小“校我差距”。

1、越是名校越没有本科、专业、职业或年龄歧视,你大可放下如此顾虑,多名上岸考生都与你背景相仿

2、通过内外、横纵向的“社会比较”,不断澄清自我认知,了然相对自己、相较别人,每个阶段的进步情况,可以帮你缓解焦虑。

3、善用机构资源,多与学长学姐沟通,获得及时精准的反馈,明确继续提升的路经。北大书单多,考察的知识范围广。化解焦虑的途径之一便是借用专业资源。

说给二战选手:

受人格特质、生活环境等影响,每一个从一战战场败下阵来的斗士对于一战失利的归因总是各有千秋。我想说的是,只要你还决定继续战斗,对心理学和名校的执念还是生生不息,那就请从失败中行动起来,去糟粕、取精华,以终为始往前看。

1、正视一战,客观归因,不要自我服务,也不能妄自菲薄。我的一战已经冲进顶级名校的复试环节,我首先肯定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果;对于复试被刷,我也心中起疑,最后觉得也许是学校风格不适合我,不如直接换考无论学校排名还是专业排名都无与伦比的梦想学府——北京大学。

2、活用管理心理学中的目标设置原则对二战目标做更细致的切割(明确、挑战、反馈)。一战后,我决定二战一定要考进录入名额的前30%,分析了往年复试名单后,我决定我必须在一年内专业课提升至少30分,英语成绩稳中求进即可。有了这个总目标,下一步就是“从哪里提升这30分”,我认为有以下几处可以着手:

  • 优化答题框架。我在一战中没有特别短板的学科,知识点铺得比较全面,但是答题时没有系统化的答题框架,往往是“见题就写”,以至于不能涵盖所有想写的点造成详略不当。通过优化答题框架,可以呈现给阅卷老师“专业知识全面、踩分点多、答案组织有逻辑”等效果,就能拉开你与竞争对手间的差距。同样的知识储备,优化后的答题效果也许就让你比别人一题多出1-3分,整张卷面就多出12-36分。

  • 深究实验设计。近年来,各大心理学名校都呈现出重视实验设计的考试趋势,有的学校在3道大题中直接设置2道实验设计。通过与高分上岸的学姐比对,我发现一战时虽然我的实验设计流程和模板也都齐全,但是跟一般考生拉不开差距,没有完全展现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水准。在二战备考期间,我着力精简模板,把更多空间给到变量控制,也刻意加大设计难度(如多因素设计,加中介、加调节)。我期望自己可以在实验设计中每题提升5分左右,这样总体可提高10分。

  • 寻求反馈。在考研历程中真的没有任何反馈渠道吗?如果主动寻找,可以有哪些路径呢?当人们无从定位自己的时候,往往会通过“社会比较”来获知自己在考研群体中所处的位置。所以,我会主动与同届考研儿相互提问知识点,哪怕不是目标院校的研友,都可以结伴学习。最好你还能形成“向上配对”和“向下配对”,这样你会综合看待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

勤思资源

1、完善的课程体系

勤思在各个阶段都会提供相应的班型,比如一轮铺知识点时,请的都是业界专业教授。我特别喜欢讲普心的刘希平教授,当时也是因为听了她的试听课,果断报了勤思。真的很难想象,如此汪洋浩瀚的一门学科,刘老师的授课,既兼顾了体系框架之间的逻辑,又带你不迷失地把握住了诸多细颗粒度的知识点。

二轮还有拔高课,答题技巧课等等。受制于健康情况,我当时只跟完了一轮课程,偶尔参加一些专题课,比如慧慧老师的“7天实验设计”。可想而知,如果能跟完所有课程,你一定比我基础更扎实。

(边听课边做框架图)

2、宝贵的反馈资源

勤思的直播课,哪怕是大咖授课,只要你具有最基础的学员身份,都可以申请参加。我记得有次我参加了统计王的实验设计的专题直播课,老师会现场提问,上麦的同学都可以得到实时的反馈和评价,继而知道自己提升的路径。据我所知,这在其他机构,可是“不一样的价钱”。你可以同时知道其他院校其他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应答策略,好的地方可以为我所用。谁说是“黑屋子洗衣服”了,明明是自己选择了闭门造车。另外,勤思也搭建了与上岸学姐学长的沟通平台,详情可咨询课程顾问。

3、全面的教辅材料

如果你有机会二手购置过其他机构的教辅材料,你就能比对出勤思在这方面的专业和敬业。我是一个有点强迫症的人,哪怕一本休闲读物,一旦发现了错别字和排版问题(层级混乱、字体不一致等等),我是很难读下去的。更何况,背诵阶段,这些资料几乎书不离手。勤思有专门的团队审核、校对,如果学员发现了错别字,还有奖励机制,以至于你拿到手中的材料,是很难找到错别字的。而且排版很专业,书本尺寸和字体设置,都会让你赏心悦目,到了背诵阶段,是一本很舒服的、可以提升效率的工具书。

4、专业的师资力量

除了上述提到的普心刘希平老师,统计王和实验设计的慧慧老师,还有几位老师,也是我学习过程中,助力我提高知识吸收效率的老师:

管心王明姬老师,王明姬老师本身就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毕业的博士生。当时听她的课程时,就觉得王老师把管心讲活了,重游职场的感觉,会让没有工作过的小伙伴对组织情境有了比对性的参照进而加以理解。

人格邢老师,虽然不知道老师是否也是出自大学的讲师或教授,但是人很年轻亲切,声音很温和好听,对于人格的流派和成因娓娓道来。

社心娜娜老师,如果你也曾对“凯利的归因理论“无从下手,那你一定要听听娜娜老师的抽丝剥茧;作为312钦点过的社心难题,备考347的研友们,最好也事先就有透彻的理解,以防万一。

备考感悟

两年的艰辛备考路,是一段孤独的、不断与自己对话甚至对峙的朝圣之旅。你要深度挖掘自我、对自己诚实——既不敷衍也不苛责,执行执行再执行,才有可能破茧成蝶,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去你向往的目的地。以下个人分享,与君共勉!

  • 考研是自己与自己的斗争,设定好自己的目标:专业课xx分、英语xx分、政治xx分;专注于它,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干扰。不盲目追寻进度,紧盯目标踏实赶路。

考研也是你与竞争对手争夺“卷王”的斗争,但不要泛泛攀比——你比别人多背了几遍、你多刷了多少题。一切的“卷”要建立在对自我的深度认知上,从而与别人拉开差距。比如,当你能挖掘出你善于发散和灵活应用概念的时候,它就可以成为你独家的答题策略,而没有必要去跟研友攀比今天谁学了10+小时。

  • 至少也必须对自己诚实。不要“形式考研”,既然决定做了,就坚持到底。与其半途而废,不如一开始多花时间明确自己的考研动机,不合适就尽早退出来。9月报名,12月考场上还在的人,真的真的就赢了三分之一的放弃型选手。

  • 以终为始。如果说前边的看书、听课、搭框架、背诵都还是input,那考场上的做题就是output,你的目的是你能输出多少,那就不要停滞纠缠在输入阶段。考前的冲刺期,我因故滞留外地,当时水土不服,每天早上起来嗓子眼都干得冒血丝,别说背书,连说话都费劲。我当机立断,直接放弃了背诵计划,复习时就用手写或者打字的方式来输出——反正考场又不考我背诵,只要知识点真的掌握了,形式从来不是重点。

  • 计时训练。很多考生避重就轻,过多强调了input,以至于对output的重视不够。模考的意义就在于,你要仿真地练习是否可以在有限时间内高质完成所有题目。那每一题该分配多少时间,你的差距在哪里,这是考前一定要有的练习。

(模考记录)

  • 关关难过关关过。这是我考研期间反复体验到的切实感受。我也有过1000次想弃考的念头,只不过行动上坚持到了第1001次。尤其是滞留外地又借考不成的那段时间,每天都在等疫情政策开放,当时的心态真的是: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考场上,哈哈~

  • 好事多磨。这是家人安慰我时最有力度的一个词,它指向未来而非过去。你应该懂得,你当前的慌乱、焦灼、困顿、失落、挣扎,只要你还一直在努力,那都是未来对现在的磨练而已。你可以边哭边爬,只要你还想前进,你还在前进——无论成败,你都可以欣然接受结果。一战失利之后,我从未责备过我自己,因为我真实地努力过,我很确定这个唯一的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归因,我真的做到了,所以我可以放过我自己。当时的分数可以调剂人大专硕,我过线将近20分,我在调剂系统开放的最后时间,都没有提交申请。我希望我的好事发生在北大,当前只不过是我该经历的磨砺期而已。

最后祝愿24年的考研儿并且请你相信——越努力,越幸运!

勤思集训:|

勤思网课:| | | | | | | | | | | | | | | | |

勤思资料:| | |

勤思服务:||| | | |

勤思小课:| |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