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真题库,考研历史真题库中国史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日知录》
言语大意便是统治者和民众都有责任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不管是国家机器还是天下安危,二者皆不可分。
事实上,这句话是顾炎武针对清兵入关所提出的,其所抒发的是明代遗民对于汉族正统被满人取代的痛惜和无奈,希望号召所有的明朝汉人团结一致一心抗清。清末民初,国破山河在,梁启超化用其言,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外国侵略斗争时的过程中,涌现了大批为人称道的仁人志士和爱国团体,义和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即以正义之拳维护地方安宁之意。
其成立之初,立意鲜明,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利益包括民族利益和基层群众利益,前者全则后者安,因此义和团要维护政府反击外国侵略者。
然而,义和团还有另外一层贬义——拳匪,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只是清政府为了更好地镇压义和团而想出的莫须有罪名吗?义和团真如一块洁净的碧玉似的没有一丝污点吗?
了解史实的人可能知道,真实的义和团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集合体,只不过在特殊的环境下被赋予了光环,其实义和团还拥有着它的另一面。
传教士为非作歹,恶劣行径引众怒
近代以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步伐像是一段完美错过的火车轨道。基于庞大的疆域和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中国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封建社会试验田。
自周朝命数殆尽始,我国封建社会以及以及集权主义愈发强烈,我国封建化至清代进化成了完全体。
正是中国古代封建系统的稳定,使得中国社会固若金汤,除了历史上少有的“五胡乱华”等黑暗时期之外,稳定安宁是中国的代名词。
即使是在混乱时期,所有外来民族卸甲之后也会与中华文化之深厚内涵相融合,成为我国不可分之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堕落之时。
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过机遇,而且很近。清乾隆时期,英国使团马戛尔尼等人到华为乾隆帝贺寿,期间马戛尔尼提出与中国加大贸易、互通有无,谁曾想乾隆帝一口否决。
不见棺材不落泪说的就是清政府,和平建交不符合清政府的口味,只有坚船利炮才能撬开其破烂的牙齿。在武力逼迫之下,清朝,一个桀骜不驯自视“天朝上国”者,终于向现实低下了头。
传教士是近代中国历史一块重要的拼图。
他们怀着天主教强烈的传教热情,渴望将东方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布满上帝的恩泽,渴望在每一个村里都建起一座耶稣大教堂。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传教士的狼子野心开始显露出来。
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应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加以判断。
起初,传教士的门槛相对较高,除了最基本的教会知识之外,传教士很多时候还要通识天文、地理、算数、双语等等。
然而,随着外国侵略者的爪牙分布变广,传教士也开始鱼龙混杂。
伯驾牧师
曾放言:中国人不服从,就毁灭。其丑恶面目一览无余。
1897年,山东曹州府发生了一起天主教徒残害当地民众的案件,事实上这也屡见不鲜,然而这一次却后事连连。
教会自恃强国教民,毅然袒护教民,拒绝惩罚犯事之人。一时间众怒难平,十几名民众冲入教堂,将天主教徒打死,并一把火焚了该教堂。
继广东三元里抗英、天平天国揭竿而起以来,山东民众的行为宛若黑夜之中的一盏明火。在民众心里,清政府只是一个羸弱的大人,其病尚可原谅,既然政府做不了,那就交由我们来做。于是在众怒之下,爱国之火也熊熊燃烧起来。
山东民间多豪杰,一腔热血和义和拳
若论义和团运动兴起之由,杀教徒不过是最直接的导火索。自1840年英军发动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各国皆若猛兽,巴不得一口从中国身上撕咬下一大块肉,而这块肉里包含了太多平民百姓。是的,割地赔款种种不平等条件不都由民众承担么?
教堂杀人使人心惊,但却震人胆。所谓一不做二不休,与其等着官府派人来抓,不如揭竿而起,为清政府剿洋人。如此一来,功可抵过,岂不善哉?
历史上,山东一直都是好汉云集的地方,《水浒传》中不少人物皆出于此。
即使在清末民初,山东各地仍有不少的民间组织,不过此时都是些教拳的老师傅,诸如梅花桩、金钟罩、铁布衫等应有尽有,趁着灭洋这股劲,办拳馆的潮流也兴了起来。
百川东到海。万千条溪流汇聚起来,形成了义和团的大洋。要知道,义和团是一个统称,虽说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其构成成分是极其复杂的。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拳师们之外,还有许多士绅地主、农工之人,甚至还得到了部分地方官员的支持。
一腔热血下,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开展。
大喊扶清灭洋,背地龌龊鼠辈
口号是一个组织的发条,它绝不是滥竽充数而编纂出来的寥寥数语,有时候,口号甚至是政治标语。
在义和团士兵的头上飘荡着一面旗帜,在时代的风口上,这面旗帜随风而动,定睛一看,原来上面尽是写着4个大字:扶清灭洋。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宣传。
要知道,义和团成立的导火索便是教堂杀人事件,这在当时的法规之下,杀人偿命是要问斩的。可如果人是为清政府而杀呢?
清末社会,民众们视外国人为魔鬼,恐惧和憎恨像是一杯混合的烈性鸡尾酒,一口入喉,五味杂陈。清政府更是如此。
渐渐地,清政府由最初的剿匪到后来的联匪,这不仅仅是舆情的影响,更是从民族大义价值观上综合考量而来的结果。
既然义和团不用花费清政府的军饷,为何不趁机联合以共同抗击外国侵略者呢?
在民族大义外衣包装之下,义和团坏事干尽。“灭洋”的背后是盲目排外。
义和团成员除了在正面交锋中痛击外国侵略者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无所不用其极。
所有外来之物都是被宣判死刑的,包括穿洋鞋的中国人。这不免落入了封建之流。
另外,进入义和团的门槛极低,只要有一颗“灭洋”之心,人人皆可入团,这也就导致义和团鱼龙混杂。义和团成员数量与日俱增,但质量已经大不如前。
此外,其武师鸡肋者奇多,封建迷信成为体系,许多习武者便不事生产,尽想着刀枪不入了。
义和团的恶行给清政府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加之后来八国联军铁蹄践踏,清政府像墙头草一般倒向了后者,义和团终于在中外的联合绞杀之下覆灭。悲矣。
结语
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从来不是绝对的,辩证的思维永远不会过时。
不可否认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确是近代中国人民一次伟大的反侵略斗争,但成分的复杂性和思想的单一性冥冥之中又决定了其悲惨命运。
事实上,这就是许多人的真实境遇。谁又何尝没有满腔热血地去为一个信仰而奋斗?谁又何尝没低头猛冲最后发现努力错了方向?不同的是时代罢了,不同的是后果罢了。义和团的悲惨命运是一个时代的悲歌。
考研历史参考库(考研历史参考库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