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包过,考研包过大概多少钱?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考研国家线,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考研热”持续升温,让一些机构看到了“商机”,不少教培机构明码标价声称可以包过B区高校,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所谓的“包过”就是稳赚不赔的忽悠。(据3月29日中国青年网)
这些宣称“定向高校给钱包过”的机构,玩的套路其实很简单。在考生咨询的时候,他们已经掌握了考生初试的分数,大概能估计考生的实力,然后就以和高校有“内部合作”,可以占名额为由,索取高额的定向调剂费用。如果考生自己考过了,机构就默默赚大钱,如果考生没考过,就以各种“不可说”的理由,返还调剂费用,也没有什么损失,说不定还能在理财软件里赚点利息,何乐而不为?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难怪“有门路”、“有合作”的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
其实,这种没有办法光明正大拿出来说的事,大多都是有猫腻的。就拿这个“包过”来说,大家本来都是平等地参加复试,凭什么你能靠交钱包过呢?这不是买卖成绩,营私作弊吗?那不仅是培训机构涉嫌组织考试作弊犯罪,其宣称的合作院校也同样要被追责,试问,招考研究生这么大的事,哪个高校愿意冒这个险?
再如果,培训机构所说的“包过”,只是一个噱头。那打出“包过”的招牌,就是涉嫌虚假宣传,私下里跟考生暗示“包过”收取高额费用,就涉嫌欺骗消费者,哪怕是退费,也是诈骗未遂,总而言之,不管怎么样,都是违法的。考研是严肃的事情,也是人生大事,怎么能指望靠这种,无论如何都通向违法的歪路去获得成功呢?
考生的心态,也不是不能理解。现在考研的竞争非常激烈,时间成本又很高,很多考生“上岸”的意愿很强烈,但是对自身的实力却没有足够的信心。再加上,对于相关院校的调剂和招生政策不太了解,总觉得其中可能有“操作”的空间,因此滋生了焦虑情绪,想着花钱买安心,却被收割了“智商税”。
考研机构敢于这样“空手套白狼”,与一直以来的监管漏洞不无关系。几乎每年都能看到考研机构,发出打擦边球或显然违反规定的广告,但是很少听说有机构因此被处罚。就比如说这种“包过”的宣传,无论真假都是违法,监管不能视为不见,应该担起责任,迅速行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避免更多的考生上当受骗。各大高校和主管部门,也应加大宣传,更多地通过官方渠道去传播信息,提供服务,发出警示,让整个招考过程更加透明阳光,所谓的“暗箱操作”也就没有了容身之地。
当然,考生也应该有个正确、健康的心态,都已经走到复试这一步了,要对自己有信心,对规则有敬畏,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任何一个公正的考试,是能靠交钱给别人“包过”的,只有以踏实的努力磨炼实力,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考研包过(考研包过大概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