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考研,毕业生考研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考么
前不久,
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上海、南京等地
部分高校出现
硕博毕业人数超本科生的情况,
有关“要不要考研”的话题
再度引发热议。
随后,
@中国青年报 发起一系列投票,
超2万人参与调查。
数据显示,
64.1%的受访者表示
本科毕业有必要继续升学,
其中,
50.6%的受访者认为“学历还是敲门砖”。
54.8%的受访者给自己设定的受教育目标
是硕士毕业及以上。
专家:研究生阶段受教育人数
占我国高等教育10%左右
广东某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绍仪
感觉身边很多人读研
是抱着一种随波逐流的心态,
“很多人把考研当成了高考”。
在深圳工作的黄子芮
是一名去年毕业的文科硕士。
她则认为,
大部分人应该在本科阶段
就掌握进入社会所需要的技能,
如果硕士、博士只是多花了几年时间
去完成在本科就该完成的事,
那就是浪费时间。
针对部分高校
硕博毕业生超过本科生的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副院长李立国认为,
“北京、上海硕博毕业生超本科生
是一个正常现象,
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壮大的标志,
也是实现建成人才强国目标的基础。”
他表示,
在高收入国家,
研究生阶段受教育人数
占高等教育的比例在20%左右,
目前我国在10%左右,
而且主要聚集在北上广、长三角等大城市,
因此在未来还有发展空间和提升潜力。
“招聘应该是岗位与能力相匹配,
而不是岗位与学历相匹配”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升学,
是否意味着在职场上
没有研究生学历就没有竞争力?
家住内蒙古的吴俣正在备考硕士研究生,
他认为由于高学历求职者人数不断增多,
招聘方的学历门槛也越来越高,
“但不能事事都要求学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学历是教育的一个外在标志,
招聘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岗位与能力相匹配,
而不是岗位与学历相匹配。
“如果仅追求学历,
就会造成浪费,
而且能力不完全等同于学历。”
储朝晖认为,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整个社会,
都要回归理性,
不能盲目追求学历。
李立国也指出,
学历高不代表能力强,
也不意味着更有竞争力,
人才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现在高学历人士就业问
题主要体现在供需不匹配上。
比如很多研究生希望毕业后留在大城市,
造成了大城市人才高度拥挤,
但中小城市又存在人才需求缺口”。
“从个人期望的角度看,
研究生普遍对薪酬期望比较高,
但不同行业薪酬标准不一样,
要从长远职业发展角度看待薪酬问题,
不能只关注起始薪酬,
有的行业薪酬虽高,
但可能是青春饭。”
李立国建议,地方政府要
将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
解决高学历人才供需错配问题,
“比如在住房上提供补贴,
在就业上引进大企业,
提供更为充足的岗位,
吸引更多人才”。
“还是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此外,绍仪认为,
要形成崇尚劳动的观念,
对所有职业予以尊重,
让年轻人有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
做想做的事。
针对“考研热”的情况,
此前,中青评论发文称:
考研并非人生的必经之路。从社会需求而言,一个合格毕业的大学生,理应胜任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从事这些工作,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表现未必存在实质性区别。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固然有用人单位加码提高招聘门槛的问题,但也存在考生自发性“卷”的影响——文凭“贬值”了,给社会造成了不读研究生,教育经历就“不完整”的错觉。
“卷”体现了竞争程度,也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动力来源。要追问的是,为什么“卷”集中在考研的时候?这对于高等教育和培育科研新生力量是否合理?
你怎么看?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中青报
毕业生考研(毕业生考研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