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究生,考研究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研究生考试是这几天讨论得比较热的话题,有人关注这次考试的缺考情况,有人关注考生的报名情况。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为474万人,但真正走进考场的考生人数肯定达不到这个规模。之前我在一篇文章中预测,研究生考试缺考率在20%到30%之间,特殊时期部分地区缺考率可能会超过30%,现在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也就是说,可能有一百万左右的考生没有走进考场。
至于报名情况,由于数据庞杂,无法快速总结趋势和方向,不过我们发现,部分“双非”高校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幅很大,甚至超过了50%。
云南民族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9486人,比2022年报考人数增加了3385人,增长幅度达到55.5%。
江西农业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5087人,首次突破5000人,比去年增加了1441人。而该校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才1029人,从1029名考生到5087名考生,只用了5年,考生人数年均增长近65%。
相比之下,一些知名大学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幅度并不大。比如南京大学,近几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维持在三万人附近,考生年均增幅在3%左右,规模比较稳定。
1)
根据这些数据,有人很快就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双非”高校对考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名校报名则处于增长停滞状态。但前面讲了,研究生报名数据庞杂,仅凭少数的几所学校的报名数据,我们不能得出什么结论。不过确实有一些知名大学,报名人数增幅不大。
那么,部分“双非”高校报考人数大幅增加,部分知名大学报名人数相对稳定,是不是意味着“双非”高校竞争越来越激烈,名校竞争压力变化不大?
当然不能简单地这么看,“双非”大学报考人数增长快,它们的招生人数增长也很快。从公开资料看,部分“双非”高校近两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幅度也在50%上下。
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如果报考这所高校研究生的考生数量增长幅度没有达到50%,而该校招生人数增长幅度超过了50%,那竞争比是会下降的。相反,如果报考这所高校研究生的考生人数增幅不大,但该校招生人数减少了,那竞争比依然会上升。
事实上就是这样,许多地方管理的“双非”高校,招生人数增长很快,抵消了考生人数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而一些部委管理的重点大学,严格控制招生人数,报考这些学校的人数增幅不大,但考上的难度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许多知名大学,把本来就不多的学硕名额分配给了推免生,只拿出很少的一部分面向社会招生,有的专业,学硕几乎全是推免生。想通过考研这种方式进入这些知名大学,太难了。
2)
十年前,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在60万左右,而今,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突破120万。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的同时,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也变得更为严重,人文社科类专业招录比远远高于理工科专业,竞争相当激烈。
另外,现在“逆向考研”的现象也多了起来,一些本科就读211大学,甚至就读985大学的考生,报考研究生选择的是“双非”大学。比如武汉科技大学,该校2022级研究生新生中,有159人来自“双一流”大学,其中不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985高校本科生。
关于“逆向考研”,有人认为是部分名校本科生逃避就业,或者是个人能力不够,知道自己考不上名校研究生,只得选择“双非”高校。这种可能性肯定有,但绝不完全受这些因素决定,有些985高校本科生,因为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愿意留在本地,加上专业上的一些限制,于是选择了发达地区的“双非”高校,他们做出这个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其实吧,别说十年前,就是在五年前,985大学本科生报考“双非”大学研究生都会被许多人当笑话看,可是今天不一样了,为了拿到研究生文凭,一些985高校大学生不在乎什么“学历出身”了,先考上研究生再说。
不管怎么讲,在内卷越来越严重的当下,能考上研究生就非常不错了,读研3年好好努力,学点本事,以后找工作肯定比本科毕业强。
今日话题:你参加过研究生招生考试吗?你觉得当年竞争压力大不大?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王轶老师
考研究生(考研究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