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管,姓管的男孩取什么名字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管
【姓氏起源】
管姓是以国名为姓,源出于姬姓。周武王灭商以后,封三弟叔鲜于管国(今河南郑州),称管叔。武王死后,管叔与蔡叔、霍叔,一同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平息叛乱,管叔被杀,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即为管氏。
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穆王之后管仲在齐国作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管仲执政40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其后,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全国的分布】
管姓主要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春秋时,管姓主要繁衍于山东;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甘肃,南及湖南一带;五代后唐年间,管姓繁衍于福建、广东、江西等地;明初,管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陕西、天津、江苏等地;明清之际,管姓迁居到江苏、江西、浙江等地。如今,管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江苏等省多此姓。
【姓氏名人】
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的著作多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便是后人摘录管仲的言行及稷下学派言论并大量附以齐国法家著作汇编而成。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
管鉴:字明仲,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官吏、词人。官至广东提刑,权知广州经略安抚使。著有《养拙堂词》。
管师复: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宋朝诗人。为人讲义气、勇敢,擅长于写诗。著作有《白云集》。
管道升:字仲姬,德清县茅山村(今属干山乡)人,元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善于画梅兰竹,山水也画得很好。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代表作品有《秋深帖》。
管珍:字阳复,号松崖,江苏武进人,清朝著名画家。工花鸟,尤善设色牡丹。著有《松崖集》。
【姓氏文化】
何谓五谷
五谷,是我们历史上相传下来的名词,常见于我国古籍中。据研究,最早记载这一名词的是《论语》。当时的五谷是指:稻、稷、菽、麦、黍,即稻子、谷子、豆子、麦子、黍子,泛指粮食作物。后来《管子》曾将“稷”改为“秫”(指高粱);《素问》中曾将“菽”改为“豆”,仍与之相同。
在古籍中,五谷还有不同的说法。如《礼月令》中把五谷释为“麻、黍、稷、麦、豆”;《楚辞王逸注》中说成:稻、稷、麦、豆、麻。而在比《论语》更早的《诗经》等书里,是没有“五谷”记载的,只提到“百谷”,意思也只是说明谷物品种数量很多,并非指一百种谷物。如今,人们普遍将“稻、黍、稷、麦、豆”称为“五谷”。
【名人事迹】
管仲妙谏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打败鲁国后,齐桓公在谋士鲍叔牙的保荐下重用了管仲。有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见到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马棚里的大小诸事,你觉得哪件事最难?”
养马人一时不好回答,其实,养马人心中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遛马,调鞍理样,接驹打仗,哪一件都不是容易的事儿!可是在君王面前,自己怎敢随意叫苦呢?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为答道:“从前我也当过马夫,依我之见,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
“为什么呢?”齐桓公问道。
管仲说:“这是因为,编栅栏时所用的木料往往曲直复杂,若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你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就得顺着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曲木之后再加曲木,笔直的木料就很难启用。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曲木也就用不上了。”齐桓公听后感觉很有道理。
管仲以“编栅栏建马棚”之事提醒齐桓公,要把编栅栏选料与兴邦用人联系起来,在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要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永远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卢
【姓氏起源】
卢姓出自姜姓,以邑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无知勾结他人杀了齐襄公而自立为王。齐襄公的两个儿子小白和纠逃往到别的国家。公孙的这种行为引起齐国臣民的不满,只是群龙无首,难与之抗衡。最后群臣只好求助于老臣高傒,因为高傒世为齐国上卿,在大臣中有很高的威望。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设计杀了公孙无知等人。然后高傒迎立小白回来继位,就是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桓公继位后,把卢邑(今山东省长清县)封赏给了高傒。他的子孙以地为姓,就是卢氏,奉高傒为卢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卢姓的发源于今山东省长清的西南,后又沿着黄河,在河北、河南繁衍发展。汉魏南北朝隋唐时,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姓又称范阳卢姓,为五大望族之一;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卢姓大举南迁;唐代时,卢姓在北方已称盛于黄河流域,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名;元明清,卢姓已遍及全国大江南北。如今卢姓尤以河北、广西、广东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卢植:字子干,涿郡人(今河北涿县),东汉著名学者。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
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今河北涿州),隋朝著名大臣、文学家。他著有《从军行》、《听鸣蝉篇》。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唐朝著名诗人。博学能文,与杨炯、王勃、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著有《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
卢文绍:字绍弓、檠斋,号弓父、矶渔,浙江余姚人,清朝古籍校勘学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38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钟山札记》、《抱经堂集》等。
【姓氏文化】
范阳卢氏
我国河北涿州城东拒马河畔建有卢氏宗祠。这里是范阳卢氏的发源地。宗祠大门的匾额上写着黄底墨字“范阳卢氏宗祠”。这里不仅是卢氏家族祭祖的地方,而且有广泛而久远的社会影响。韩国的前总统卢泰愚所说“范阳卢氏”使“涿州名扬天下”、涿州是“世界卢氏祖先的基地”,他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宗祠北面就是卢氏先祖卢植的墓地,很多观光旅游的人都来此凭吊长眠于此的这位东汉名臣。当初,卢植凭着自己的才华与业绩,开创了卢氏家族“代代出名士”的基业,赢得了生前的名望和死后的不朽,名列中华民族古圣贤之列。
以卢植为始祖的涿州卢氏家族,因有功于国家,后成为北方四个高门大姓之一。因当时的涿州原名为“范阳”,故而卢氏的郡望为“范阳”,涿州卢氏被称为“范阳卢氏”。在当时看来,家族的郡望是政治地位的标志和文化传承的徽章。因此,很多漂泊在外的卢姓族人,大都把自家堂号奉为“范阳堂”。
【名人事迹】
卢多逊巧诗妙用
五代北宋间官吏卢多逊曾官至集贤校理、中书侍郎平章事、兵部尚书等职。此人学识渊博,涉猎颇广,他一生喜爱做诗。他的诗作构思精巧,富有新意。而且他做诗时思路快,联想巧妙,常常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有一回,宋太祖赵匡胤在皇宫后苑池畔摆宴席招待众位大臣。席间,宋太祖诗性大发,以“些子儿”为韵,让众大臣以《新月》为题赋诗。没多长时间,卢多逊就吟出了一首诗,诗云:“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
赵匡胤听完卢多逊吟颂的诗后特别高兴,立即叫人把宴席中所用的器皿全部奖给了卢多逊,并对他所作的好诗表示欣赏。
房
【姓氏起源】
房姓源自于五帝之首的尧,传承相对单纯。相传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他为丹朱。后因丹朱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舜继位后,为感谢尧的恩德,舜又把丹朱封封于丹渊,国号唐,后来又把丹朱的儿子陵封到了房(今河南遂平县),为房侯,并创建了房国。其后,他们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称房氏,奉房陵为房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房姓虽不属大姓,但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传承历史的中华古姓,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房姓最初发源于今河南遂平县。当今房姓分布较广,但尤以山东、陕西、陕西、江苏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房元庆: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清河人。汉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微府司马。
房茂长: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唐朝时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著有《商山四皓图》。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朝司空。年十八举进士。后居相位15年。著有《晋书》。
【姓氏文化】
古代谦称和敬称
古人在文章和书信中,常常使用谦称词与敬称词。那么,古人都用哪些称谓呢?
古人对平辈或长辈的谦称,男性常常用仆、愚小子、鄙夫、敝人等,表示卑己敬人。在现代汉语中,“愚“有时以“愚兄”、“愚弟”用于书信中。“敝人”用的很少。年长的男性,多自谦为老夫、老朽、老汉等;而年长的女性,常用老妇、老身表示自谦。古人还谦称己姓为“敝姓”,敬称他姓为“贵姓”;谦称己家为“寒舍”,今仍被沿用。
古人敬称男性一般多用君、子、公、卿、先生等,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尊敬。敬称年长的男性,多用叟、父老、老丈等;敬称年长的女性,常用媪、老夫人等。古代称帝王为“陛下”,称诸侯王为“殿下”。古代学生称老师为“夫子”,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平辈相称,则常用阁下、足下,以表示敬意。
【名人事迹】
房玄龄荐举杜如晦
唐高祖武德四年,杜如晦在秦王府任曹参军,不久调往陕州任总管府长史。当时李世民府中人才虽很多,但外调的也多,太宗为此忧虑。
这时手下大臣房玄龄对太宗说:“其他人离开秦王府不可惜,只是杜如晦这人聪明练达,足以辅佐您成就帝王大业。如果您只想守住藩王地位,不想有所作为也就罢了,但要是想安抚四方,成就帝业,没有这个人是不行的。”
太宗于是奏请高祖李渊,又把杜如晦调回府中任属官。杜如晦经常与房玄龄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两人都成为太宗的心腹。
丁
【姓氏起源】
丁姓是以谥号为姓氏,源于姜姓。齐太公姜子牙有一子名伋,是周成王时的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姜子牙死后他继为齐侯,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对周王朝初期的政治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他死后谥号为丁公。其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就是丁氏,并奉伋为丁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广东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今广东省;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移居台湾地区、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今日丁姓以福建、江苏、湖南、山东、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
【姓氏名人】
丁度:字公稚,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北宋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奉诏与诸儒集体编撰《武经总要》40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
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受伤后仍指挥作战,后退守威海卫;当日军海陆围攻威海卫时,他拒绝投降,自杀身亡。
丁日昌:字禹生,亦作雨生、持静,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敬:字敬身,号钝丁,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清朝著名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等传于世。
【姓氏文化】
驯鹿堂
相传,在东汉的时候,有个人叫丁茂,他从小家里就非常穷,他的父亲就是被饿死了。丁茂对母亲最为孝顺,母亲死后,他到很远的地方背来土,为母亲筑坟,又在坟旁栽了很多的松柏。有时连白鹿都从山上到他母亲的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后有太守举他为孝廉,但丁茂为了守孝,没有答应。后来丁姓便以“驯鹿”为堂号,称为“驯鹿堂”。
【名人事迹】
目不识丁
从前,有个丁姓财主,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可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可怎么教他都不会。丁财主心里特别的着急,于是他出榜文,声称若能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这个简单的丁姓吧?于是,他便揭了榜。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教丁少爷学习“丁”字。很快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丁财主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嘱咐说:“万一忘了,就看看手里拿的这个钉子,这样就想起来了,知道吗?”少爷点了点头。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念什么呀?”谁知少爷看了半天也不认得这个字了。老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呀?”
少爷低头一看,说:“是一根小铁棒。”秀才一听,生气地说道:“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全泡汤了。”
从此以后,“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姓管(姓管的男孩取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