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研究生,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研究生招生网
1月11日,深圳光明区公常路上,备受关注的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地下隧道通车。在下穿隧道出入口,U型槽顶棚像一本翻开的书本,在太阳照射下,地面的条形投影仿佛书本上一行行文字,与中山大学校园建设风格相得益彰。
这里是光明至东莞的交通要道,光明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将在周边崛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新地标中,一座地下穿行的“交通客厅”向世界敞开欢迎拥抱。
.
助力世界级科学城崛起
湾区建设,交通先行。作为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十大重大交通项目之一,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全程3.56公里,其中地下道路长2.6公里,将建成地上和地下各双向六车道。
.
此次通车将有效缓解区域交通压力,改善深圳中大校区师生及周边居民的出行环境,实现了光明科学城片区的客货分离,同时实现了城市发展空间拓展与整合。
公常路作为光明至东莞的交通要道,项目建成后对推进光明区北片区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产学城融合示范区、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工程开发“数据大脑”
工程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地铁六号线支线建设同步、交叉施工。“如此长距离并行施工属于国内首次。”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高工毛雄伟告诉记者。
项目和右侧下方的地铁并行施工2.5公里,约6站路距离,两者水平距离3.3米,垂直最近距离仅75厘米。同时,公常路人流车流巨大,如何在保障现有通行情况下推进施工,是深圳破解超大城市建设难题的前沿探索。
面对工程高标准、高要求、工期紧,项目组开发了一个“数据大脑”。项目组负责人说,项目首创信息化管理驾驶舱,充分利用“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管理驾驶舱,实现人、机、料、法、环等现场数据的采集及智能化管理。通过集成企业微信,打开手机就可追踪项目进度、安全、质量、人员、材料、设备、环境等情况,为项目管理、安全、质量风险防患、生产指挥等提供数据支撑。
工程监测也在“机器换人”。过去,工程现场的多项安全监测都要靠人工实施,如今项目首探深大基坑全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用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进行地表沉降、钢筋应力、水位监测等,不仅不受天气影响,还解决了人为主观造成的误差,保证数据安全稳定性。
【撰文】戴晓晓
【作者】 戴晓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研究生(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研究生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