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考研(卓越考研学校官网)
卓越考研,卓越考研学校官网
作者:徐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院副院长)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数字化浪潮正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拓展。数字战略,人才先行。作为新兴经济模式,数字经济要做强做优做大,人才是第一要素。研究生人才具有层次高、专业精、视野宽等特点,无疑将成为今后数字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未来数字经济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阵地,应在数字经济新“蓝海”中主动作为,奋楫当先,加快卓越研究生培养,为数字经济发展构筑坚实高台。
围绕数字经济特征强化研究生学科专业规划牵引
面对滚滚而来的数字经济浪潮,高校应积极谋划数字经济相关学科专业的规划设计,强化核心学科牵引,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要适度超前布局前沿学科。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特征,其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前沿学科的推动。高校应瞄准国家战略急需,适度超前布局,抢抓发展机遇,争取先发优势,避免“建成之日”就是“落后之时”。同时,也要把握好适度超前的“度”,要充分考虑本校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稳中求进,避免陷入盲目上马、一哄而上的误区。
二要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数字经济具有广渗透性特点,天然带有“复合”属性,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狭义上讲,数字技术主要包括与信息通信技术(ICT)、数据相关的工科和理科,实体经济则主要涵盖商业、管理、贸易、金融在内的商科和文科。高校应着力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催生新兴“工-文”“工-商”“文-理”等学科增长点,促进传统学科领域优化升级,形成链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战略前瞻性领域,服务现实中不断涌现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三要推动传统学科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具有广覆盖性,当其与传统学科专业结合时,会裂变出“数字+”的巨大当量。如,与农业结合形成智慧农业;与制造业结合形成智能制造;与商业模式结合呈现为电子商务;与城市治理结合呈现为数字政府或孪生城市。从广义上讲,数字经济的对象具有全学科特征,高校应立足传统学科基础和优势,挖掘其与数字技术结合后的新方向新领域,推动传统学科的数字化转型,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嵌入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催生跨界颠覆性创新,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力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围绕数字人才需求夯实研究生培养过程“点线面”协同融合
当前,数字高层次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数字产业迭代快而人才培养具有相对滞后性,二是培养过程与真实用人场景结合度不足,三是融通性跨学科人才培养有待提升。为弥合差距,高校应在“点线面”三方面做好协同融合。
在“点”的层面,注重融合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数字经济急需具有广博视野,具备多重专业背景和跨界整合能力,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具备数字化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的复合人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更偏重“专”和“研”,而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宽”和“广”。本硕博贯通培养则能将本科生阶段、研究生阶段(硕博士)串联为整体,对课程学习、科研实践以及学位论文写作进行统筹安排、有机衔接。高校可依托书院制、实验班、学业导师制等开展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在强调专业深度的基础上,强化文理渗透、通识培育、学科交叉及国际合作,为数字经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在“线”的层面,注重融合科教、产教协同育人与真实用人场景。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向传统领域扩张和融合,要胜任未来的数字产业关键岗位,高校必须将研究生投入各类真实用人场景,使其面对真问题、参与真研究、练就真本领。
在科教育人方面,应围绕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领域相关真实场景,培育数字前沿领域的研究型高层次人才。高校应坚持四个“面向”,紧密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前沿科学中心、高精尖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围绕数字经济核心技术要素“数据、算法、算力”,瞄准量子计算、未来网络、类脑智能、6G等前沿科技领域,对标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核心技术需求集中发力,加快构建前沿数字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为前沿科技的世界领先奠定基础。
在产教育人方面,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重点产业相关真实场景,储备数字产业急需,具备核心素养、创新精神、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实践型高层次人才。高校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展数字经济专硕、工程各领域专博等专业学位教育,重点破解培养要求不具体、产教脱节、校企协同不足等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对口行业标准。对标行业专业标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科学基础、数字能力、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要服务实践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设置服务企业需求,对接数字产业前沿,畅通行业人才进高校机制,加强对研究生的实践引领。三是协同育人平台要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充分发挥产教联盟作用,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或共建共管二级产业学院,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等链条,充分激发校企双方主动性,有效推进人才培养与数字产业、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在“面”的层面,注重融合数字素养提升与数字技能学习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这要求高校既要培育高层次数字技能“专才”,也要涵养跨领域数字“通才”,提升全学科研究生数字素养,为传统学科转型升级备足人才储备。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数字通识教育,积极开拓师生数字素养提升赛道,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程、课堂讨论、数字体验、创新大赛、安全科普等多种形式,推进数字基础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建设,引导研究生遵守数字社会规则,形成良好伦理规范,增强多学科融合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开拓更多数字经济想象空间和应用场景,建设“以人为本、深度融合”的智慧校园、数字校园,推广运用物联网、环境感知、云教育资源平台等技术,打造沉浸共享的未来教室、泛在一体的科研协作、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便捷安全的校园生活,让师生充分感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激发参与兴趣,赋能专业发展。
围绕数字人才结构做好研究生培育成效测算反馈
数字经济内涵宽泛,为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人才结构失衡,高校应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成效为依托的数字人才培育反馈机制,与政府加强联动、密切协作,做好动态测算。
一是摸清需求“家底”。高校智库应发挥咨政作用,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基于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摸清数字经济人才需求“家底”,探准人才缺口,绘制紧缺人才图谱,协助政府制定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
二是做好就业跟踪。高校就业部门应科学认识数字人才的成长规律和需求特征,对人才市场中数字高层次人才的就业现状、行业分布、供需情况、流动态势进行深入调研,形成动态数据。
三是合理测算调配。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基于社会需求和就业数据,实施培育成效测算,面向理、工、文等不同学科分类施策,考虑产业的长远发展和“解渴需要”,合理调配研究生招生结构与招生计划,构建动态调整与信息反馈机制,为我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支撑。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卓越考研(卓越考研学校官网)
卓越考研(卓越考研学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