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考研“高考化”上热搜!“内卷”的医学专业什么时候停下来?
导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面对就业还是考研,“卷”起来医学生们该怎么选?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关于“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
据上观新闻消息,在3月5日下午举行的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梅兵说,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No.1
突然的“热搜”和“热闹”的评论区
揭开“就业难”的隐痛
面对突如其来的热搜,在上海代表团举行的云采访活动中,梅兵坦言“对冲上热搜深感意外”。她同时表示,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短期来看,大学生要摆正心态,高校也可以利用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为学生“站台”,长远来说,高校和大学生都应该从一入校就为就业筹谋。
而与代表关心毕业生就业观点不谋而合的,是热搜下热闹的评论区:
同时,在评论区也能看到不少还在考研和工作中摇摆不定的学子:
他们的迷茫、无奈乃至愤怒,揭示年轻人对于“毕业即失业”的担心与恐慌,据了解,2022年6月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高点,首次突破1000万人,而受新冠病毒流行和国家政策影响,互联网大厂普遍裁员、教培、房地产等行业招聘量锐减,整体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而在有限的工作岗位和竞争激烈的考研赛道中,许多年轻人会选择后者,而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相较于到社会上与职场精英、更有经验的老前辈们“抢饭碗”,考研、考编的学习之路虽然竞争激烈,但成功之后的好处也不少。
“虽然考研很难,但是如果成功上岸,我不仅可以暂缓就业、缓解焦虑,我还可以在毕业之后拿着更高的学历规避掉‘底层’竞争,工作也会更体面,所以及时再来一遍,我还是会选择考研。”二战成功上岸的张涛(化名)谈及考研初心这样说。
而通过他的讲述也不难看出,相较于对于知识的渴望,规避压力才是不少考研学子的“初心”。以至于在网友评论中,有这样一条回答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真诚地希望考研能回归到自我成长、自我满足、自我提升的本质上去,大概到那个时候我们的节奏会慢下来,从而去沉淀一些东西。
No.2
“高考热”遭遇“考研难”
“人均研究生”是医学专业的写照
去年6月,华医网报道了高考临床医学又重新回归高考热门专业Top5的相关新闻(新闻链接:《高考医学热持续升温,医疗机构却陷「人才外流」窘境,医疗体系「围城」如何破局?》)。
艰难的就业形势,让更多人看到了一份体制内、稳定、体面、有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医生职业的稳定性,让很多学子选择了学医,而在“唯学历论”的思想影响下,医学生对于考研的执着显得尤为突出。
在近日新东方发布的《2023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解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汇总了2023年考研全部864所招生单位的官方招生数据,报告称,2023年研究生考录比约为4:1。(用2023年考研474万报名总人数减去网传弃考165万人的差值,比上研招网官方招生总名额 761763人。)
尽管《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考研中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门类的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研招网官方统计,2023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74万,相较去年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457万人,同比增长17万,增长幅度为3.72%。
而走进各医科大学,“人均研究生”从“戏言”逐渐变为“现实”,而与之相对的,是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不足、全科医生难招等问题的出现,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在医学领域里尤为重要。
No.3
医学生也会遭遇35岁就业门槛?
“内卷”的医学专业该停下来了!
与“警惕考研高考化”一同登上近期舆论话题榜的是“关注35岁+就业难问题”,全国总工会2022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35岁至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工作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
医学生也会面临35岁就业困难的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35岁如果不能晋升,那么未来也就基本定型,但是医学生,很可能35岁才刚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35岁之前,不是在学校学习,就是在医院实习。
然而,医生并不是一个仅靠学识就可以胜任的职业,它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长时间的临床工作总结,这也是部分医学生即使考上了博士也会被各大医院所拒绝的原因——虽然他们学识很高,但是刚刚毕业,缺少真正的实战经验。
而在今年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对于医疗系统改革、医学专业学制改革的建议,其中缩短医生学制时间、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将科研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分开路径培养等提案均收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支持。
面对如何让内卷的医学专业停下来,综合各业内人士的观点看法,在此提出三点建议供读者参考:
01
制定个性化发展路线
从18岁走进大学校园寒窗苦读近20年,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医学生应该有与之匹配的个人发展路径,让35岁初入社会的医学生不再迷茫。
02
保障好技术型人才的福利制度
面对“护士荒”、基层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不仅要在学习路径上下功夫,更要做好薪酬福利制定与保障的工作,将人才真正留在基层。
03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制改革
对于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尤其是基层缺口较大的技术型人才,务必在学制、培养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你不能让35岁的博士去做护士,一方面他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另一方面他心里也会不平衡。”一业内人士直言。
不同的医疗机构有不同的情况,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同,同样的学习路径无法匹配不同的人才需求,因此,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从某一角度来说是对资源的浪费,有针对性的学制改革对于医学领域来说迫在眉睫。
来 源 / 华医网
图片来源 / 微博截图、《报告》内容截图
干货+实操+证书!《医美激光&注射操作技术培训》开班啦!千亿级规模的医美市场,你不想来分一杯羹吗?名额有限,招满即止!报名可咨询华医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