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管廊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詹工,4分区向东50米处有部分水渍,请前往查看……”对讲机那头的声音响起后,通途路综合管廊工程巡线员詹良兵带上记录本,沿阶梯步行而下。到达地下20余米深处,一条宽、高均接近3米的地下管廊呈现在眼前,绵延数公里,一眼望不到头。
詹良兵的日常工作是负责通途路综合管廊的巡检。从世纪大道到东外环,全长约5.4公里。以前的日常巡查,詹良兵除了巡检地下管廊的内部,还要爬上竖井查看,一般一次日常巡检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以前全凭个人经验,遇到断电、温度异常等情况还能自行判断,对于气体泄漏、沉降等情况的把握,则不够精准。”詹良兵坦言,城市综合管廊短则几公里,长则数十公里,巡检人员不可能完全实时掌握地下管廊运行情况。
这时,可靠、稳定的监控管理系统,就成了守护管廊安全运行的最佳选择。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詹良兵的工作早已发生变化。在各类传感器、机器人以及视频监控设备的辅助下,詹良兵的日常巡线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安全性也明显增强。
詹良兵告诉记者,在综合管廊内,长长的隧道被混凝土墙体分割成三间“混凝土房”,它们是各类地下管线的“新家”。其中上层两间房是高压电的专属区域,下层的房间是综合舱,左侧是各通信运营商的网线,右侧则钉满了密密麻麻的合金架,是35千伏以下电力管线的放置专区。
人工巡检难免会有管控的死角,现在不一样了,通途路综合管廊每一段都设有各类监控设备与传感器,对现场实景、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水位等保持高敏感度的监测。它们已成为管廊智能监控系统的“眼睛”和“鼻子”,同时配合控制中心这个“大脑”,让综合管廊运营维护更有效率,安全管控再无死角。
“我们目前已对消防、通风、照明、供电、给排水、监控与报警等附属设施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综合管廊的动态感知、安全预警和智慧运行。”詹良兵告诉记者,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他们还构建了一个虚拟管廊,不仅可以实时显示管廊的运行状态,还可以对管廊设施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管廊监控中心,管廊负责人会通过平台同詹良兵保持密切的联系,一旦“眼睛”“鼻子”发出警报,就能第一时间联系他进行处理,有效提高管廊运维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管廊设备、管线安全。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詹良兵的巡线更加精准、高效外,也进一步确保了他的安全。由于综合管廊隧道上层是高压电的专属区域,人工巡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通途路综合管廊内部配备了4台巡检机器人,不仅可以实现视频监控、红外测温、环境监控,还能与上级平台进行深度对接,实现数字综合分析与智能联动。
“我们的综合管廊可以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蛛网’等问题,让城市从‘面子’美到‘里子’。”宁波城市地下空间投资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当前,综合管廊建设正在不断提速。按照计划,宁波“十四五”期间宁波将新建6条综合管廊,累计建设长度超过50公里。届时,越来越多的“詹良兵”将享受到数字化改革带来的便利。
记者殷聪
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管廊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