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和就业,考研和就业怎么选择
据统计,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有1076万大学生毕业,2022年毕业季因此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教育部预计,2023年有1158万大学毕业生。当下,中国青年人,尤其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注:图片来源于于教育部官方网站
在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也呈现出多流分化的趋势。其中最为主流的两个选择便是直接就业和考研深造。
处于当下的社会环境,究竟是直接涌入就业市场端起饭碗比较理想?还是选择沉淀自我,加入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寻求突破到更高平台的机会呢?大家可以围绕以下角度,对今后的选择做出参考。
一
盲目跟风考研不可取
23考研初试刚于上个月末结束。据统计,参考人数达到474万。在过去的几年里,参考人数一直逐年增加。可见,相比于直接就业,考研升学已经成为更多应届大学生的优先选择。
但是,跟风选择考研,一定适合你吗?
我们还是从数据出发,2022届考研总人数为457万,录取人数为110.7万(其中包含保研人数与博士生),录取率为24.22%。有340万人落榜。换言之,每10个考研人,仅有2人能被录取。尽管研究生每年都在扩招,但是淘汰率依然居高不下。
在确认考研为自己未来的第一选择之前,一定要从以下几点认真思考。
1.目标尚不明确?慎重考虑!
很多同学虽然做了考研的决定,但其实仍持观望状态:“XXX要考研,我也先跟着考吧。实在不行再找工作,或者挺不住试试考个公”。
目标不够明确的同学,一定要慎重考虑!众所周知,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在未来的一年里,来自备考难度的压力、周围同学入职的好消息、未曾设想的变化都会干扰你的决心。若无明确目标作为指引,将会为本就艰辛的研途增加无形的难度。
2.自信心不足?慎重考虑!
很多同学会在决定是否考研之前认真评估自身实力与考研的难度。相比于举棋不定,这样的做法对自己明显是更加负责的。
但是考研作为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目标优中选优。其考核难度与通过门槛相比大学期间普通考试自然要拔高几个档次。如果你“0基础,怀疑一年来不及”,或“数学差,感觉难过线”,又或是在未知的备考艰辛下怀疑自我。那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其实,与其畏缩不前,不如根据自身情况了解更适合自己的专业、院校、设计自己的学习规划。每年最后上岸的人群中,并不缺少从大专一路逆袭的“励志帝”。也有基础不理想的同学,通过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超越他人的努力最终圆梦。不逼自己一把,你怎么知道自己多强呢?
3.自驱力不强?慎重考虑!
很多同学跟风考研,并没有内心的理由支撑自己努力。简单来说,自己没有什么主见,父母和身边的人都在建议自己考研,自己又想不到拒绝的理由,短时间之内也没看到更稳妥的出路,于是选择先考研试试看。
但这样迷茫的开始,就会缺乏自我驱动力。雄心勃勃做好的计划,根本没法在休息、娱乐的诱惑下坚定执行。如果本身知识基础不牢,又不是效率超高的“天才”型选手,大概率会成为随波逐流的“炮灰”。
二
直接就业要做哪些准备
有些同学经过多方考虑,决定趁着自己还是应届生身份时找工作。那这部分同学又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1.本专业就业
部分专业由于其培养方式和学习内容属于面向就业类型,也没有过高的学历门槛,适合学生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本专业工作(如程序开发,艺术设计类)。
那这类同学需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精进专业技能,提升个人实力,最好做出相对成熟富有创新力的成果或作品,用于在未来面试时体现个人实力,在一众同行应聘者中突围。
注:数据来源「太和顾问2022年应届生专项调研报告」
2.非本专业就业
有些同学毕业之后不打算做本专业相关工作。那对于第一份工作而言,挑选一个合适的行业和岗位就非常重要了。
这类同学可以结合自身兴趣、个人特质、擅长技能以及现在热门的行业多方面因素选择自己未来的求职目标。一般岗位招聘都会在发布时写明岗位职责和任职技能需求。如果自身能力暂时达不到心仪岗位的要求,也可以以此为目标自我学习提升,直到顺利应聘。
考研和就业(考研和就业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