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考什么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段罗君 通讯员 叶泰瑜
临安高虹镇石门村的年轻人外出打拼,行囊里一定会带上几瓶当地的土酱,尝过的人赞不绝口、念念不忘。对在外的游子而言,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身处一座陌生城市时一种难以替代的踏实感,是家乡的味道。
这瓶来自临安深山里的龙门秘酱,历经百年已传承29代。秘酱制作“传女不传男”的规矩,又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近日循着酱香,走进大山,探寻龙门秘酱之“秘”。
1】龙门秘酱节开幕
现场开锅熬秘酱
石门村坐落在安吉、余杭、临安三地交界处,最高海拔1000米。清乾隆年间的《临安县志》有过记载:“石门,在青檀山路,右依岩石,左瞰深壑,旁有巨石对峙,号小石门。”开车从杭州市区出发,沿着临安高虹镇通往石门村唯一的通道——大鱼线,一路盘山进村。
迎着徐徐的山风,眼睛并不寂寞,溪流淙淙,满目翠绿。
转眼便到了石门村,三面环山,一面向水,这里,曾是明清时期杭徽古道上的山区歇脚点。
步行至石门老街,酱香四溢,随着龙门秘酱节开幕,众人寻着香味而来,原本静谧的老街变得熙熙攘攘。
开缸起酱的传统仪式后,现场开锅熬制虎年第一锅龙门秘酱。
熬酱人是一对婆媳,龙门秘酱二十八代传承人盛明珠和二十九代传承人求伟英。盛明珠制作秘酱的手艺是从她的婆婆手上传承下来,如今,她又将手艺教给了媳妇求伟英。
笋干、鲜牛肉粒、香菇丁、辣椒、蒜粒……求伟英将新鲜的食材依次倒入锅中,盛明珠娴熟地用锅铲不断搅拌翻炒。
龙门秘酱在石门村人的味觉史上,已占据了百年之久。酱存在的原因很简单,以前山里没有冰箱,不加任何辅料直接炒熟的酱易保存又不会坏,而且还下饭。石门村的男人上山劳作,有时一去便是数日,随身携带生年糕和自家熬制的土酱。饿时生火将年糕烤熟,糯叽叽的年糕就着土酱的鲜香,足以驱散一天的疲惫。
2】采用800米海拔野生石笋
需当天采集烘烤揉出鲜味
趁着酱在锅里翻腾之际,徐玉文道出了“秘酱”的秘诀。
已经连续三年主持秘酱节的徐玉文,是临安区传统文化学会研究员。
一方土地养一缸酱,龙门秘酱的秘诀之一是食材,选取的都是当地最新鲜的“农家土味”。
临安盛产笋,龙门秘酱熬制所用的笋,则是生长在海拔800米的野生石笋,属石门当地特有,有竹的清香,一口下去甜嫩不涩。运下山的石笋,削蔸、去皮、剥壳,用旺火烘焙至半干半湿时揉成笋团,揉出鲜汁。
熬酱用的石笋干,需当天采、当天烤,方能锁住这最鲜嫩的滋味。
口感上,石笋干不能太咸,容易还潮,太淡也不行,容易“出花”,从色泽上看,白中带青最适合,最有嚼劲。
牛肉选用的是昌化小黄牛,体重不过两百斤,村民自家山上种辣椒、大蒜,从菇农家订收新鲜的香菇,并配以山泉水。
秘诀之二,便是手艺,每一环节都是手工细作。
将制酱的原材料大豆浸泡两三天后,裹上面粉做成豆饼,中间用筷子戳一个孔,方便挂晒,便于空气流通;蒸好的豆饼摊放在竹匾上,覆盖上带叶的酱柴(俗名黄金吊),作为酱曲,让其自然发酵15天;再用凉开水和盐在豆饼里搅拌,待晒上49天后,菌的活力被阳光激发,散发出浓郁的酱香。
熬制的手法和火候也很关键。今年67岁的盛明珠,从20多岁便开始熬制龙门秘酱:“每种食材什么时候下锅,炒成什么成色再放配料,这些都有讲究。蒜泥和辣椒需爆炒,笋干和牛肉得旺火烧,让其出油……”
20分钟后,熬至肉汁黏糊时,起锅,香气诱人。小时新闻记者现场尝了一口,浓郁的鲜香刺激着味蕾,大山的滋味在舌尖翻滚,酱里不仅有阳光的味道,还有时间的沉淀。
3】酿酱技艺代代相传
为何只传女不传男
众多美食背后都有一个传说,为其增添几分神奇的色彩,龙门秘酱也不例外。
据传,当地曾有一财主,很是吝啬,他给家中的厨娘定下规定,吃多少烧多少,绝不允许有多烧。
有一次,财主家的几个小工临时回家,厨娘多做了20个麦饼,因此被财主责罚,接下来的日子厨娘只能吃麦饼,直到吃完为止。为了不让20个麦饼坏掉,厨娘便将其晒干,不巧遇上了雷阵雨,淋湿的麦饼在晾晒的过程中发酵。厨娘加水搅合,又晒了几天,麦饼成了糊状,还散发着阵阵香味……便有了如今的龙门秘酱。
虽然传说无据可考,但制酱的技艺祖祖辈辈传承了下来,历经百年生生不息,却是真真实实的。
说起制酱的技艺,不得不提到一人——盛明珠的婆婆俞水凤,石门村的“名人”,酿得一手好酱,每次做好秘酱,都会拿出来与村里人分享。
从俞水凤到盛明珠再到求伟英,是否也印证了龙门秘酱制作的一个规矩——传女不传男?
徐玉文听闻,笑了笑:“确实有这一说法。但你知道吗?让人津津称道的不仅仅是俞水凤她们的手艺,还有好家风,婆媳和睦、团结守信,婆媳间在传承制酱手艺的同时,也将好家风代代相传,而且,优良家风也影响了村里很多人。”
徐玉文的一番话,看似没有解答记者的疑问,却又道出了“传女不传男”背后的真谛。
4】百年酱香飘出大山
成为村民致富“秘方”
龙门秘酱原本藏于深山,鲜为人知。如今香味飘出深山,离不开一个人——龙门秘境“乡村运营师”娄敏。
娄敏的童年是和外婆在龙门秘境景区度过的,大山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她美好的回忆:“把遗失的非遗传统挖出来并传承下去的龙门秘酱,如今成了龙门秘境村落景区的金牌产品,每年一届秘酱节吸引了无数游客赶赴现场,赏美景、品秘酱。”
龙门秘酱第二十九代传人求伟英自从在第一届秘酱大赛中获奖后,她制作的秘酱就被摆到龙门秘境游客服务中心里,统一包装,由景区代销。据悉,目前龙门秘境景区有20多户人家被纳入“龙门秘酱”的制酱农户,村民们熬制秘酱每年可以带来五六万元的收入。除了秘酱,村里的石缝野茶、笋干、蔬菜等一系列农产品也在娄敏的运营下,知名度和销量剧增。
一缸秘酱,不仅传承百年香,随着酱香飘出龙门,更成了村民们的致富“秘”酱。
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