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考研,信息与计算科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22年考研的初试阶段已经落幕,过于“卷”的初试分数和国家线,让很多学生与复试失之交臂,加入了已经开启好几个月的23考研征程。而这一次,一战失败的学生们可要擦亮眼睛,吸取教训,尤其是在选择目标院校方面。
学生们在选择目标院校时,一般都会先去各种考研软件上收集信息。主要收集的就是招生简章、招生章程、学校口碑和专业情况。但实际上有一个很特殊的信息来源,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重要信息,却总是被考研党们忽略,它是什么呢?
历年“考研录取”名单,隐藏着考生需要知道的重要细节
考研的流程说复杂很复杂,但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考生先报名,然后参加初试。等到初试分数和国家线都出来之后,过线的学生则可以参加院校的复试,而等到复试也成功通过,就成为了学校的“拟录取人员”。
而这些被列为拟录取人员的学生,将会被列在一张表单上,以网络公开的方式发布在学校官网,而学生们也可以以此确认自己有没有被目标院校录取。很多学生认为这个表单过了就是过了,但实际上历年录取人员表隐藏着关于院校最真实的信息。
这些拟录取名单上透露的信息,有时能够和招生简章上的信息有很大出入。学生们可以通过对比。判断这所院校考研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学生意愿的行为,衡量这所院校是否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
那么历年的拟录取名单到底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首先,历年拟录取名单会告诉考生该所院校的真实招收人数。等这次考研复试结果出来之后,如果是在初试阶段就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的学生,很有可能会发现一个让人困惑的事实。
比如某个院校的某个专业,之前在招生简章上公开的录取人数十分少,可能只招收三个人或者五个人。让报录比变得十分悬殊,以至于很多普通大学的考研学生都不太敢报考这样的院校。
但拟录取名单的实际招收人数,却要比招生简章上公开的名额要多出许多。比如原本可能计划只招收5个人,但最终拟录取名单上的人数却有15个。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这所院校通过调剂补充了剩下的十几个名额。
那么这些院校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原因也很现实。因为一般情况上讲,调剂过来的考生里会有资质特别好的考生。因为目标定得太高,导致只能通过考研调剂来确保自己能够在这一年成功上岸。
而这些院校一般都是211大学或者是双非大学。为了能够捞到一些金子,让自己得到更优质的生源,所以刻意减少招生简章公开的名额,而将名额主要用在调剂上。
其次,历年拟录取名单也可以让我们判断这所院校是否有压分行为。如果说院校用压制招生简章名额来获得优质生源的行为,不正当但符合逻辑。那么一些院校刻意压分的行为,就有些让人不能理解了。
今年也有很多学生表示受到了院校的压分。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在报考的时候也应该规避这样的院校。判断的方法还是需要通过拟录取名单来得知,学生应该先看一下拟录取名单上的分数大概如何。
毕竟院校如果不是很差,那么肯定会有很拔尖的分数出现,如果这个院校所有的学生分数都比较平庸,很有可能就是院校在阅卷的时候比较严苛,以此来达到压分的目的。
写在最后
拟录取名单可以让学生判断是否要重新考虑报考一所院校,而学生如果想要通过拟录取名单,判断学校的准入门槛也是可以的。
学生应该主要看一下拟录取名单中的最后一名,如果他的分数与学校的分数线相差无几,说明这所学校的准入门槛其实是比较宽松的。复式竞争也不会很激烈。
而如果学生在看到考研拟录取名单榜首的分数时,发现榜首的分数和分数线的差距比较明显,则说明这所学校因为专业或者导师等因素,比较被一些尖子生所看好。那么准入门槛就会比较严格了。学生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增加上岸几率。
今日话题:你认为考研党在决定考研之前,都要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来确定目标院校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信息与计算科学考研(信息与计算科学考研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