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考研(复旦考研分数线)

复旦考研,复旦考研分数线

2023年考研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关于考研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在这之中,“逆向考研”“考研倒流”的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考研道路千万条,有人逆袭挤进名校,有人逆流扎堆“双非”。

传统的考研一般都是向上考,即“双非”考“双一流”高校,所谓逆向、倒流,是指985、“双一流”名校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甚至其中不乏北大、浙大、复旦等顶级高校毕业生,报考“双非”高校研究生。

01名校生扎堆“双非”

日前,武汉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公布了该校2022级研究生招生数据,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包括64所高校的159人,其中来自985高校、第一志愿报考并被录取的有8人,他们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

这样的数据近几年并不鲜见。这不是“逆向考研”这个词汇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事实上,近两年“逆向考研”热度居高不下,甚至成为了新的考研趋势。

去年,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公布,报考该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来自“双一流”高校,仅浙江大学就有96人,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一流大学的毕业生。

在各高校公布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大数据中,不少“双非”高校都出现了名校生“逆流”现象。

昆明理工大学公布的新生数据显示,学校2022级研究生新生中,有92名本科来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四所C9高校。

在深圳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源中,出现了一大批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学生,来自“双一流”高校及本校的生源占41%,创历史新高。

广州大学在录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不乏985、211高校的学生,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

02上岸难,上岸名校更难

2021年,考研人数录取人数首次突破百万,报录比为3.6:1,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比去年增加了80万人,达到了457万的历史峰值。纵观近十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考研难度肉眼可见地加大。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撰文称,考研已经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都把读研作为出路,很多人考研核心目的已经变成解决学历高低,无所谓学校“出身”。

为什么会这样?陈志文认为,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学历贬值,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当下的疫情与就业的艰难,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

03专业为王,理性规划

逆向考研,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考生从“挑学校”向“挑学科”转变。

近年来,不少“双非”高校展现了不凡的学科实力。

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深圳大学凭借上榜36个学科在“双非”高校位居第2名,其中光学工程、艺术学理论两个学科成功跻身全国前5;广州大学31个学科上榜,网络空间安全、公共管理、天文学等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此外,昆明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多所“双非”高校上榜14个学科,武汉科技大学上榜12个学科,展现了极强的学科竞争力。

2022年“逆向考研”的明星院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榜18个学科,其在业内以电子信息学科群有特色、办学水平高、就业能去华为著称。

同时这些学科专业近年来在就业市场紧俏,所以有评论称,表面上看是“逆向考研”,其实是“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

“双一流”高校学生考研选择“双非”院校,并非全然是“确保考上为要”的权宜之计,考生大多是冲着这些目标高校的热门、强势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而来,考研不再只为“圆名校梦”,而是基于竞争压力、专业方向、学校层次、城市位置和就业前景等因素综合择校,或是更为理性的规划。

对于“逆向考研”广受关注的现象,中青评论曾发文称:在人生之路上,选择经常比努力更重要,选择的前提,是追随内心的声音,找准发展的方向。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2023年考研在即,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都希望你可以如愿以偿。

复旦考研(复旦考研分数线)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