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奶奶,考研奶奶的故事
袁隆平的同学,吴明珠。这位瓜婆婆,炸上热搜。
她扛鼎了中国甜瓜的半壁江山。
简单列一下她培育的瓜种: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黑眉毛、香妃蜜瓜、皇后蜜瓜、郁金香甜瓜、金凤凰哈密瓜、西州蜜哈密瓜、嘉定蜜瓜、绿宝石瓜、早佳、8424西瓜、麒麟瓜…
即便不是全都吃过,也绝对听过大部分!
吴明珠是作为新疆甜西瓜育种事业第一人。
经她主持选育,省级品种审定或认定的甜瓜西瓜品种达30个。
对的,刚才列出的瓜,还不到瓜婆婆育种的一半!
这位低调的女院士,如今91岁,患有阿兹海默症。
她已经认不出人来了。但有关瓜的记忆,却还在。
她经常嘟囔着,瓜该授粉了、定苗了。
她不住念叨:“我去地里干活了”“我要回新疆了”,在家,她最爱哼的也是新疆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
这位可敬的老人家,瓜田忙活了一辈子。给我们每个吃瓜人,带来了回味无尽的甜意。
吴明珠出生在书香门第。
祖父吴德亮是博物学专家,曾参与编纂1918年出版的《植物学大辞典》、1923年的《动物学大辞典》。
本来,吴家世代居住于汉口,到抗日战争时举家迁到重庆。1948年,一家人又定居南京。这个期间,吴明珠读完了小学、初中。
在吴家吴明珠这一代,吴明珠是唯一的女孩子,吴明珠没有表姊妹或堂姊妹。吴明珠很受呵护,但却没有骄纵的习惯。由于经常与男孩玩,反而,吴明珠很有男孩的性格。
打小,吴明珠就被教导: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脚踏实地!
1950年,在发展西南农业的大背景下,西南农学院筹建。
吴明珠成为第一批学生。他们中,就有后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等。
刚入校时,吴明珠一头长发,被同学赞为“校花”。因为行动敏捷麻利,大家觉得,她像男孩。
吴明珠一听,索性当男孩,把头发剪了,成了“假小子”。
其爽朗率性,可见一斑。
在园艺系,果蔬专业,吴明珠进校后的第一堂实习课,就是“装锄头把子和挖地”。每人一条长约20米,宽1.5米的地。要深挖15公分,挖不完的人不下课。
这还是吴明珠第一次和土地打交道。
多年后,她回忆,自己当时很要强,硬是咬紧牙关,最后完成了任务。
实干,是西南农学院倡导的作风。也是吴明珠秉持了一生的理念。
三年后,即将毕业的吴明珠被选中留校。校党委书记为了留下她,甚至专门邀请她到北温泉游泳。
可是,有主意的吴明珠,却拒绝了这档美事。她要去奉献!硬是说服了书记,要出去锻炼。
于是,她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农林局,后又去到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
终于,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机会来了,吴明珠自愿申请,来到了新疆。
这实际是她梦想多年的。早在大学的最后一学期,吴明珠就从毕业的师哥、师姐那里,了解到,新疆很缺园艺人才。她早就想去了。
不过,25岁、扎着麻花辫的她,根本没想到,自己在新疆,一待,就是50多年。
几十年前,新疆的瓜果品种,极为稀少。因为没有高超的育种技术,得天独厚的气候,并没能发挥出很大的效力。
我们都知道,吐鲁番,是有名的火炉。
一个南方妹子,要去到西北,风沙、日晒,水土不服是难免的。白天,吴明珠同村民一块干活、做调查,晚上,她点着蜡烛看书、整理材料。
因为温度高,蜡烛燃着燃着,就弯了。点不成,吴明珠想了一个法儿:用碗扣在一盆水里降温,在碗底上放蜡烛。
收麦子、收高梁、锄棉花、修播种机、赶毛驴车…吴明珠样样都学。即便高温48.1°C,她还在湿热的棉田做工。
要培育新的挂钟,首先需要收集、筛选瓜种资源。
1958年夏天开始,吴明珠经常约着同事,奔波在人迹罕至的火焰山、大戈壁,带着一块囊、一壶水,在风沙烈日下四处打听,哪儿有好瓜。
只要听说,哪儿瓜好,无论多远、多热,吴明珠都要亲自上门,自己掏钱买回来。每逢瓜熟的季节,吴明珠的工资,很快就用完了。
三年里,吴明珠顶着烈日行走在茫茫戈壁,对300余个生产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100多份资源,整理成44个品种。
那时,吴明珠想在农民中,推广现代科技栽瓜技术。但当地的瓜农,根本不相信,一个年轻的女娃子,会种什么瓜。最后,吴明珠自己开垦了三亩荒地,亲自栽培。用成果说服了瓜农!
后来,会种瓜的吴明珠,被当地维族人,赋予了一个外号:阿依木汗,意思是聪明、坚强的月亮姑娘。
月亮姑娘,第一个成果,是“红心脆”。
为了寻找原品种,吴明珠从鄯善农技站步行出发,穿过火焰山、经过大戈壁,整整走了两天,中途还借了烧窑人的一张毡毯,睡在烧窑人废弃的窑洞边。
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改良后的红心脆,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上,获得了尼克松的赞誉。
1985年,55岁的吐鲁番行署副专员,吴明珠向上级提交了辞呈,自愿调到农科院园艺所。
领导和同事不解,放着好好的干部不做,非要到田里去受苦,傻了吗?
好不容易在新疆有了一个舒适的家,吴明珠却又要起身,前往未开辟的不毛之地:海南。她要迎接新的挑战。
为了加快“南繁”育种速度,袁隆平、吴明珠、李登海等,这些在共和国农业发展史上立下赫赫功勋的人,每年在海南的田间,要劳作大概半年。
从整个新疆,到中国东、南部,珠海、深圳、三亚…
吴明珠培育出了许多品种,雪里红甜瓜已在上海南汇及嘉定等地推广,面积每年两千多亩。在海南种植的金凤凰甜瓜,则一直是市场上售价最贵的品种…
市场还拓宽到海外,不少甜瓜远销欧美。
吴明珠一直谦逊。
在新疆鄯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旧楼的民族团结教育展厅里,有吴明珠院士的照片和事迹介绍。
2019年8月,吴明珠故地重游。凑近展板时,她有些不好意思。
她说:“这是在‘吹我’。这些事情还是应该做的。这是组织上交给我们的工作,大家花了很大工夫,种成了真正的好品种。”
据说,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的生活助理,有一次,指着一边放着的甜瓜逗老人:吴院士,这些瓜都是您种的吧?
老人说:“哪儿是我种的,是大家种的。”
她说:瓜就是我的孩子,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吴明珠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1999年,69岁的吴明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新疆第一位工程院女院士。
她不仅培育瓜种精心,还带出了一批批潜心科研的年轻人。
一直追随她的伊鸿平,现任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说起吴明珠的严格,心有戚戚:工作上很讲究操作程序,哪一步做什么,必须做这个,都是按照科学要求。生活上,督促我们多学习,尤其多学外语。业余生活,什么打牌、打麻将,都不允许,有时候,细致到抽烟、喝酒都管,真像母亲。
一直到81岁,吴明珠才停止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中这样评价她:新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主持选育经省级品种审定或认定的甜瓜、西瓜品种30个,推广面积占新疆商品瓜区的80%,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亿元…
老人种了一辈子瓜,却有一件憾事,那就是她的家庭。
为了科研,吴明珠无暇顾及亲人。就在当年,吴明珠决定到新疆工作时,她的父母,全都反对。
而吴明珠的爱人,大学同学杨其祐,舍弃了自己的事业,追随她来到新疆。
当年,在西南农学院,吴明珠是学生团总支宣传委员,杨其祐是学生会主席,俩人接触机会很多,彼此钟情。
都怀有扎根基层的理想,俩人在毕业不久就约定:谁先得到去基层的工作机会,对方都要积极支持。
吴明珠先有了去新疆的契机,杨其祐得知消息后,虽然迟疑了下,但还是决定,追随她。
事实上,杨其祐学的是小麦育种,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北京农业大学小麦专业的研究生。
而新疆,无疑不适合小麦生长,但杨其祐在导师,蔡旭门下学到的遗传育种知识,为他协助吴明珠甜瓜遗传育种,提供了莫大基础。
那时,在新疆农技站,研究生毕业的杨其祐,是学历最高的人。
他精通英语和俄语,看到国外学术刊物上能帮到吴明珠的文章,都会翻译出来。
有时候,吴明珠太忙,就打电话让丈夫帮着去瓜地授粉。而他自己的生活却马马虎虎,被子洗了盖棉絮,凉鞋坏了捆根草绳。
后来,杨其祐患了胃癌,他在新疆待了26年,在南京工作了4年,离开人间时,不过57岁,没有职称、没有官衔。
濒危时,杨其祐没有说一个“悔”字,他告诉吴明珠:到新疆来,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丈夫去世五天,吴明珠就回到新疆,继续工作。“我发誓一人要做两人的工作,完成他繁荣新疆的心愿!”
当时,吴明珠的女儿杨准很着急:“我们没有了爸爸,不能没有妈妈,你们都奉献了,我们怎么办?”
作为母亲,吴明珠知道自己欠孩子们太多,儿子早产在鄯善县,十天后母亲赶到鄯善照顾,孩子三个月大时,母亲带回南京养大。女儿生在南京,满月后,吴明珠就出差了。
孩子们小时候一直把舅舅、舅妈,叫爸爸、妈妈。
儿子说:“妈妈从来没给我洗过一片尿布,哪有感情。”女儿说:“妈妈的孩子是瓜,她不管我们,我们也不想她。”
事实上,当时吐鲁番的领导,常对吴明珠说:“你不把孩子接到身边,以后和你没有感情。”可是她没有办法。条件本来就恶劣,为了搞好工作,怎么带孩子。
她只有“狠心”,“有所为有所不为”。
已经在美国工作的女儿,也是等长大以后才慢慢理解了母亲:一位了不起的女科学家。
儿子杨夏,现在每年夏季,都要开车带母亲返回新疆、海南,或是宁夏、江苏、上海、广西、湖南等育种基地。
退休后,每到瓜熟季节,吴明珠会给老同事打电话,去瓜地看看。最近几年,她的记忆力更糟了,明明不到时节,她会念叨着要去地里授粉。
有时,她会把儿子误认为同事,询问瓜田里的进展。
吴明珠连女儿都忘记了,却能丝毫不差说出自己选育过的那些瓜的名字。
正像有网友说的:瓜果那么甜,是因为有人帮我们吃了苦。
谢谢您,吴奶奶。
另外,写作这篇文章时,试着给2019年,写过吴明珠探访鄯善的一篇微信文章留言。
不料,却得到让人有些震惊和担忧的回复。
吴奶奶,祝您健康。
. END .
【文| 青青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我不要吃荷兰豆,我就要吃豌豆”,袁隆平院士如此会撒娇
91岁袁隆平去世,5分钟回顾“杂交水稻之父”的一生
考研奶奶(考研奶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