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研究对象不仅是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的界定也为构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从我国经济学学科体系设置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建设有待加强。目前,经济学学科门类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学科体系构建的主要问题在于,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学科中的主导地位难以得到体现,其对应用经济学学科的指导作用显得比较薄弱。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在现有经济学学科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核心课程的位置不明显,不突出。在不少高校,这门课程还没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分开来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
笔者认为,可在明确学科研究对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济学门类的总体构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成为生产方式,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经济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被界定为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关系。进一步来看,生产方式可以分解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学要研究政府与市场在配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两者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从中观上来看,经济学要研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和国内外的结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关系、产业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和对外经济关系。从微观上来看,经济学要研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企业内部的结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
通过界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可从三个方面完善经济学学科体系。
第一,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门类中的指导地位,并在学科设置中突出体现其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各二级学科的指导,如在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中,增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课程比重,提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西方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内容。在应用经济学学科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譬如,可考虑设置马克思主义金融学、马克思主义产业经济学等课程和研究方向。
第二,完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内部结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设置要注意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进行对接。与理论经济学着重于从生产方式的宏观层面进行设置的做法不同,可考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出发设置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并在具体操作中体现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的对接。譬如,区域经济学学科要注意与政治经济学生产方式的空间展开相对接,着重分析政治经济学中有关资源在不同地区的配置问题。产业经济学学科要注意与政治经济学生产方式的行业展开相对接,着重分析政治经济学中有关资源在不同行业的配置问题。
第三,根据理法融合、中西比较和史论结合等原则开展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不仅反映了学科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学科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首先,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体系本身与经济学方法的融合,可考虑在各二级学科开设经济学学科导论、广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思想史等专业基础课。其次,在中西比较中开展课程设置,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鲜明特色。譬如,可在经济思想史学科中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等课程;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开设具有比较性质的专业课程,如中国特色管理经济学/西方管理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西方城市化理论、中国特色财政学/西方财政理论,等等。最后,课程设置要体现史论结合的原则。譬如,除经济史学科外,在应用经济学各二级学科,开设阐述学科发展历史的课程,如管理思想史、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史、产业经济思想史、金融史、财政史,等等。
根据学科研究对象设计经济学学科体系,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缺乏对话和沟通的问题,可以打破政治经济学与现实经济问题之间的割裂状态。突出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微观、中观、宏观的顺序展开并据此安排学科的主干课程,有利于增强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逻辑上贯通一致的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将为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周绍东
经济学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