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科评估(中山大学学科评估第四轮)

中山大学学科评估,中山大学学科评估第四轮

来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编辑整理 :双一流高校

2022年11月29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发布讣告,原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杜念祖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22日下午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100岁。

讣 告

一代眼科巨匠、深受眼疾患者爱戴、桃李满天下的中国著名眼科专家、原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前身)副院长杜念祖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22日下午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100岁。

杜念祖教授出生于1922年10月,广东顺德人,农工民主党党员。1941年就读中山大学医学院,1946年开始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研究与防盲治盲工作。从医四十余年,杜念祖教授以拳拳赤子之心为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倾尽心血,为数以万计的眼疾患者解除病痛,为现代眼科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在角膜病的诊治和研究上作出了系统性、开创性贡献。他是中山眼科中心的建院元勋之一、是华南眼科手术开拓者、是全国角膜病学组创始人,为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杜念祖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2022年11月29日

杜念祖:念兹在兹,把一生献给祖国的眼科事业

杜念祖教授一生致力于眼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及防盲治盲工作,为我国的眼科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眼角膜领域取得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成就。开辟了治疗性角膜移植新领域;创建了表面角膜镜片术;首创生物材料在眼整形手术中的应用;完成了全国首例玻璃体切除手术,开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先河;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眼科专业学组——角膜病专业学组,担任学组组长。杜念祖教授还非常重视眼科人才的培养,主编了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眼科学》(1977年版及1980年版)和《眼科手术学》(第一版)等教材书籍,对待学生他言传身教,谆谆引导,倾囊相授,培养出大批眼科临床人才、科研和教学骨干。鉴于杜念祖教授在眼科方面的突出贡献,在1990年、1997年和2001年先后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白手起家,他是南国眼科的创业先驱

杜念祖于1922年出生在广东,1941年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得到梁伯强教授等名师的言传身教。1946年至1948年在台湾大学附属医院实习,大学毕业后留台湾大学任助教。1948年夏回广州,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医生。

1951年,柯麟教授担任中山医学院院长,彼时的杜念祖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蓬勃力量,积极投入医院建设工作。眼科医院退休护士张慧屏老师曾回忆说:“我在1951年底从澳门镜湖医院毕业到中大一院外科病房,当时眼科病床只有4张(附属在外科病房),医生只有杜念祖、陈莲爱二人,杜念祖一直积极申请建立眼科病区,最后医院领导同意建立以眼科为主的眼耳鼻喉病区。1953年初,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眼科便有了自己的眼科病床15张,收治病人也就容易多了。”

眼科教研组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惺亭合影(后排右1为杜念祖)

五十年代初,随着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杜念祖知道岭南大学眼科有陈耀真、毛文书等眼科教授,为了能及早得到名师的指导,便向中山大学医学院积极建议,主动要求眼科先行合并。1953年,他带领中山大学医学院眼科团队与岭南大学医学院眼科团队率先合并为华南医学院眼科教研组,中国现代眼科奠基人之一的陈耀真教授担任教研组主任。此后,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关怀重视下,在陈耀真、毛文书和杜念祖等眼科前辈的辛勤创业下,眼科教研组迅速发展,并于1965年成立了我国第一间高校附属眼科专科医院——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1983年成立了集医疗、教学、科研、防盲治盲于一体的中山眼科中心。

1985年眼科医院的老员工们的合影

左1起杨少梅,张慧屏,黎洁持,陈玉华,杜念祖,关征实,黄玉珍,李绍珍

在中山眼科工作的四十余年,杜念祖教授为医院的发展倾尽了心血。作为眼科医院的医疗科主任及副院长,他协助院长致力推动眼科向专科化和精细化发展,促进临床各科如角膜病、视网膜病、白内障、眼外伤、眼眶、眼肿瘤与眼整形科等成立,在眼科医院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足迹。在眼科学科建设上,他参与我国最早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和研究,开展了国内第一例白内障囊内摘除手术,开展全国首例玻璃体切割手术、1978年召开首次全国角膜病专业会议、成立国内第一个角膜专业学组,并在1990年、1997年和2001年先后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二等奖、三等奖。

眼科医院退休教授庞友鉴曾回忆说:“杜念祖教授承担着眼科临床医疗的重担,各科最困难最复杂的手术,大多数都由杜教授亲自带头开展的。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胸怀坦荡,淡泊名利,经过眼科人几十年努力,我院的临床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杜教授是我们医院临床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是受医生们尊重的老师。”

爱患如亲,他是“会换眼睛的医生”

杜念祖教授曾说:“我做人奉行的宗旨是‘爱’。爱人,爱一切动植物。我作为医生,首先就是爱我的病人。我认为医生的责任是对病人负责。努力把他们从病痛中解救出来。我和同事、同学、亲戚相处也按此原则,和平、友善、热心与负责。”

1977年杜教授在主刀角膜移植手术,助手陈家祺

很多患者在医院找杜念祖教授做了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渐渐地就把只换眼睛里的小部分的角膜手术,误以为是帮他们整个眼球都换成新的,杜教授也被尊称为“会换眼睛的医生”。这消息被传开后,四面八方的眼疾患者涌来,香港和东南亚的患者也慕名而来。还好杜念祖从做年轻医生那时起,一直都是全面发展,从眼前段手术到眼后段手术,从眼睑手术到眼眶后的手术,包括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外伤、眼整形、眼眶病及眼肿瘤等疾病诊治,一一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断为各类眼疾患者解除病痛。同时,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有些事情本不用医生做的,杜教授也愿意做,例如白内障术后要配眼镜,要十多元买一副,农民买不起,他就去眼镜店去谈,不用光学玻璃,就用普通玻璃,结果眼镜店可降价出售,数元就可以买一副眼镜。这样一来,能使更多的术后病人,可以负担起买一副眼镜的钱。

眼科医院退休教授冯官光曾回忆说,杜念祖教授知识全面,技术精湛,治学严谨,许多复杂病例需要他会诊,较复杂的手术需要他指导或亲自主刀,他常常废寝忘食。当时手术室护士赵美娴也曾回忆道:“杜念祖教授有一天手术做得很晚,是个寒冷的深夜,饭也没吃,看着他骑着自行车回家,那种情景,我至今没有忘记。”

杜念祖教授常常告诉他的学生:“如果医生对别人有一颗爱心,则你会不怕艰难,在别人有困难时挺身而出,为别人解除困难与痛苦。当你成功地帮助别人解除困难与痛苦,你会觉得内心的满足,这是对人生一种最好的奖赏。”

著书育人,培养的学生桃李满杏林

杜念祖教授一直十分重视眼科人才的培养,他把党对他的培养,人民赋予他的责任,刻苦练就的精湛技术,不仅献给他深深爱着的眼病患者,还著书育人、以身作则,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们。

1977年,受国家教委的委托,杜念祖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眼科学》教材(三年制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0年,国家教委委托杜念祖教授主编的五年制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眼科学》(第一版)教材也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0年,为了让更多人学会更多的眼科手术,杜念祖教授还主编出版了《眼科手术学》,总结了国内外眼科手术的精华,用图文并茂的方法,介绍他多年积累的临床手术经验,为我国眼科手术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杜念祖教授上世纪七十年代主编的三本教材,左:1980出版,中:1977出版,右:1973中山医学院编印

1980年杜念祖主编的《眼科手术学》

杜念祖教授不但手术做得很好,还平易近人,喜欢教人做手术。他常说,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新技术是他的最大愿望。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杜教授就对求学的医生们总是倾囊相授,因为他亲眼看到农村积压着大量的病人,在等待着来进修的医生回去为他们手术。杜教授总是边手术边告诉进修医生掌握这一手术步骤的关键所在,并“放手不放眼”的给予手术操作机会,但他的眼睛会紧紧地盯着每一项操作,及时地纠正不规范操作。他常说:“我们不是怕别的医院的医生学会了我们的手术,而是怕他们没学会我们的手术就回去了。”多年来,杜念祖教授带过的医生很多,我国著名眼科专家陈家祺、庞友鉴、刘金陵、龚向明、冯官光、吴启崇、黄菊天等都是杜教授培养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眼病诊治和研究上有颇多建树,他们的学生们现在也都已经是眼科业内翘楚,薪火相传,桃李满杏林。

1970年代杜念祖教授请进修生与科室医生到他家吃年三十的团圆饭

1982年9月ORBIS飞机教学时的合影 左1起汤世伟、杜念祖、陈家祺

杜念祖教授曾经常告诉他的学生:“医生就必须愿把‘成名成家’永远抛弃,而把‘医生以解救病人危困为天职’作为自己今后的奋斗任务。”“医生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一见到无条件就躺倒不干,而是要千方百计地从无条件中创造条件去逐一完成任务。完成此任务的目的无他,就是甘愿为人民服务而已。”杜教授用一生念兹在兹,把心血和汗水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献给了人民的眼健康事业。

眼科泰斗 济世悬壶 传四方

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 树榜样

著书育人 开拓创新 永流芳

杜念祖教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人正直、心地善良,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是学生们尊敬的好老师,病人面前的好医生,学术界的好学者。他崇高的道德风范、对眼科事业的执着热爱、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根据《拂拭岁月的封尘——杜念祖教授优秀风范记事》整理,感谢林振德教授、梁小玲教授、袁进教授对本文的指导。)

中山大学学科评估(中山大学学科评估第四轮)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