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
12月21日,浙江农林大学组织该校参加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所有考生、考务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单人单管”核酸检测,精准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和疫情防控工作。拍友 陈胜伟 摄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12月24日开考。23日下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我省研考考生人数:近17.4万名考生将踏入考场。2018年,这个数字还是7万人;6年来增长了近2.5倍,“考研热”持续升温。
数据背后,一连串问题呼之欲出:考研为何这么热?“考研热”之下,不少考生选择“逆向考研”是将就吗?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又如何保障?
“考研热”为何持续升温
考研到底有多热?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处统计过一组数据——该校2019届有38.75%的大四学生报考研究生,这一数据逐年递增,到了2023届,报考研究生的大四学生已达58.8%,差不多5个大四学生中就有3个在考研。
这一数据,印证了记者11月初在一场高校招聘会上见到的一幕——到场的企业不少,但来找工作的学生却不多,现场有些冷清。该校一位辅导员告诉记者,自己所带的班级几乎全员都报名了研考。这样的班级在如今的高校应届毕业班中并不少见。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影乐看来,“考研热”的产生,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社会整体就业门槛提高以及疫情期间就业相对低迷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方面,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的占比为8.3%,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占比为33%。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各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更多考生报考研究生。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整体就业门槛提高,研究生学历成为不少岗位的“通行证”。“实际需求决定大学生的发展导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正是回应了社会需求。”范影乐说。他同时提醒,考生切不要因为“考研热”而随大流去报考,一定要想明白自己的需求。
“逆向考研”是将就吗
“逆向考研”是伴随“考研热”产生的又一类新现象,指的是不少“双一流”高校大学生考研选择报考“双非”高校,被形容为“向下考”的逆向流动。
今年10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双非”高校公布学校“逆向考研”数据曾引发热议。以杭电为例,2022级共招了2638名硕士,其中有265人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高校。
有不少人认为,“逆向考研”是一种为了顺利考研“上岸”的将就态度和做法,有些惋惜。但也有人觉得,这是毕业生不被“双非”标签束缚,为未来发展做出的理智决策。
在范影乐看来,选择“逆向考研”的学生中,这两种心态的学生都有。“不少学生为了毕业后高质量就业,更看重研究生阶段的学科专业选择,而非名校光环。部分‘双非’高校的优势专业实力强,排在全国前列,甚至超过一些‘双一流’高校,自然成了‘逆向考研’的热门高校。”范影乐说,随着近年来“双一流”高校推免的人数不断增加,留给考研学生的名额相对就少了,确实也有一些考研只为了能获得研究生文凭作为求职“敲门砖”的“双一流”高校学生,为了提高“上岸”成功率而“逆向考研”。
在采访中,多位高校研招办负责人均表示,“逆向考研”作为一种新趋势,体现了高校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多元,没有绝对的错与对。无论是正向冲刺还是逆向追求,只要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对未来发展规划更为有利的选择,就都在通往正向的人生。
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保障
和研究生报考人数同步增加的,是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近100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18.9万人,增幅超过20%。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如何保障培养质量?今年6月,在“教育这十年”系列发布会上,就有记者向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抛出这一问题。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已经并将继续对教育质量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答了“扩招”后所面临的新难题,并表示会在有针对性地、差别化地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对学位授权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准入门槛。教育部也会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投入,确保高校基本教学生活设施能够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
实际上,这也是我省各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2020年是各个高校研究生扩招比较厉害的一年,省内很多高校都扩招了40%、50%。2021年和2022年,各个高校也保持了扩招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大。”一位省内高校研招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这两年扩招比较厉害,学校的学生宿舍床位都非常紧张。
近年来,我省也在相关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不少高校发布了启用或建设新校区的消息。加快推动高层次人才向高校聚集已成为省级目标。高校也在加大马力引进师资,为研究生培养扩充师资队伍。“我们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比前几年大很多,平均每年引进100余名国内外正规大学毕业的博士。”一位高校相关负责人说,其他高校也都在为引进高层次人才而各显神通。
“过程管理”也是多所高校研招办负责人提到的高频词。“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流程,把关论文质量、项目研究效果等,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都能如期毕业。”另一位高校研招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考研热(考研热 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