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考研(文科生考研可以报哪些专业)

文科生考研,文科生考研可以报哪些专业

"

4月6日,2022 年考研调剂系统正式开启。3月,考研国家线出炉时,新传、文学、法学等文科类专业分数线大幅普涨。从985到211到双非乃至二本,诸多文科院校一志愿早已招满,不少高分考生外溢到调剂系统。与此同时,新一批二战、三战生又开始涌入考场。

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子而言,研究生学历,究竟意味着什么。拿着研究生学历的人,又如何突出重围。在珍贵的深造机会和饱和的就业市场之间,文科学子正进行西西弗式的挣扎。

400分落榜不稀奇,今年考研真的是“人卷人”

小象 跨考法学学硕 准备调剂中

查成绩那天,看到“分数404分,排名17”时,我一度以为自己看错了:这个分数怎么可能是这个排名?

我报考的是东北大学法学学硕,去年招生13个,这样我连复试都进不去。虽然知道,官方给出的排名不可能错,但我还是无法相信,给东北大学的研招办打电话,同时在微博超话里发帖,问我能找到的所有人求证。

研招办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没错,但复试具体还要看教育部给的名额。当时我心里清楚,复试扩招我也进不了,我从微博上了解到,考和我同学校同专业的,406分还有3个。

3月19号,学校官网出了招生名额,12个,比去年还缩招了1个,录取名额最低排位考了406,而去年复试最后一名是354分,足足提高了50多分。

我高考失利,考研就想冲一冲985、211。后来,我也不想着985、211了,有学上,能上岸就赶紧上岸。

我在微博超话里发帖,求教调剂的学校和经验,但我发现,许多普通本科院校的超话里都挤满了人,大家在争相询问:“可以调剂到贵校吗”?筛选了一批调剂的学校,半个月里,我给十多个学校打了电话,有些没有接通, 还有一些回复比较官方:“可以试试”。

走到这一步,我不确定自己能否上岸。但高分落榜,我不觉得稀奇了。我还知道几个410+的人复试落榜。国内最强的法学院校之一,比如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复试线划到396,比去年提升了2、30分。

我觉得,今年考研竞争这么激烈,分数这么高,主要是因为考的人多了,真的是人卷人。因为疫情,出国的不出了,找工作的不好找,于是都进来考研了。我身边就有个教培人,被裁员之后在考研。

考研机构非常多,会营销“人多但总有人可以上岸”的氛围,但我现在认清了现实:今年考研人总数457万,比去年多了80万,预计招生人数大约110万,我就是剩下的90%中的普通人。

至于文科分这么高,大家中学都学过政治,政治素养肯定不差,而英语,英语一之前都说难,现在被录取的,许多英语都是75分往上走了,专业课、公共课每一门都不能拉分。

我这次考试就砸在政治上,但也没办法,我整个备考东北大学法学初试的时间就2个月,后面实在没时间了。

我的备考生涯比较曲折。选择考研是因为想逃离本科专业就业。我本科在浙江一家医学院学助产学,专业好就业,毕业基本都能进三甲医院。但大四时在医院实习后,我就断了进医院工作的念头。在医院工作,人命关天,身体和精神高度紧张,医闹让人寒心,并且护士需要通宵上夜班,我身体熬不住。

决定考研跨考法学,是因为感兴趣。我清楚自己的水平。确定专业后,我就极力避开竞争最激烈的学校。为此我层层筛选,把全国所有985、211共 90多所学校列了一个表单,挨个研究学校的初试科目、复试科目,这个学校历年有没有人在网上说他学历歧视或者黑幕,选出一批学校。再按照选出学校初试科目的难度、报录比,剔除了那些初试出题灵活,需要发散性思维、独到见解的,最终选出了四所学校。我第一次考研填志愿,填的是我认为四所中最优的选择同济大学。

刚开始考研的人,可能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吧,那会儿我也比较自信。去年是最后一年允许跨考生参加法考,之后法考,都需要法本专业的学生。我还准备一并通过10月份的法考。

至于初试,我觉得就是把专业课给背下来嘛:医学生期末8、9本书一起考,本本都那么厚,期末真的跟玩命一样在背书,我们学校还有期末准备考试准备进ICU的那种。

7月,我正式开始备考。白天,跟着B站上的免费课听专业课、练题,晚上学英语。跨考,专业课基本是从零开始,我对着教材跟着老师听课、做题,就花了2个月。后期我已经觉得力不从心。10月25日,法考成绩出来,没过,我觉得,这样同济上岸也难,当时我不想二战,再这么努力一年太累,我只想上岸。

那天是改志愿的最后一天,我把志愿换成东北大学。当时想得很简单,东北大学是一所相对冷门的985,初试专业课只考3门,我能冲一冲。不过现在想想,可能我认为的冷门院校,也被别人盯上了。

最后两个月,除了吃饭和睡觉,我一天近12个小时待在付费自习室。当时在北方,我觉得寒冷有助于清醒,就每天站在自习室的阳台冬天背书,裹着两件羽绒服。

其实能上岸的话,我不想再来一年。现在考研人太多,又太努力了。我备考时,自习室里几乎坐满了二战的人,他们的基础比一战的好很多,但还是早上六七点起床,晚上十一点多回去。

但今年,如果结果不如意,我估计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了。

考研三年,离梦想越来越远

jojo 跨考新传学硕 三战失利 现待业

出分那天,看到380分的成绩,我还很开心,觉得成绩还蛮高的。隔了几天,我看到考研群大家在统计排名,我的名次从20多下滑到40多,我意识到我可能进不了复试。但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我的心态很平和。

接下来一个月,我继续去自习室准备复试。3月11日,看到群里有人在说厦大专硕的复试线是386分时,我正在和研友线上模拟复试面试。已经确定无法进入复试,但我还是坚持把模拟面试进行完。

那晚,我独自在自习室待到凌晨,难过似乎也是后知后觉的:为什么没有上岸的又是我?

三战考研,我以为这次一定是我上岸了,结果还不是我。

2019年,我大四,第一次报考中传新闻学院的数字新闻传播专业。高二时,家中一位做记者的姐姐,常和我分享她采访的经历和收获,我觉得很有趣,萌发了想做记者的念头。考大学时,我第一志愿就是新闻,不过滑档了。后来考研,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传专业。

如今想来,第一年考研的时光最纯粹。我和学校里三个备考研究生的同学结伴,每日去图书馆自习至熄灯。有次10点钟闭馆了我们还没走,管理员将图书馆的灯关掉,自己走掉了。我和研友淡定地站在黑灯瞎火中,又讨论了十几分钟专业习题才出去。

当时和研友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放榜时,我考了368分,在进入复试的8人中排最末。而和我一起备考新传的研友,初试考了380多分。复试时,对方报班请学长学姐指导。我没什么报班的概念,复试的材料都是自己准备,后来回看的时候,自己也觉得个人陈述写得十分口语化,都是些幼稚的想法。那年,研友上岸,我落榜了。

作者图 | 第一年考研时,在图书馆

和我一起备考的3个伙伴,要么去了一志愿,要么成功走了调剂。我们曾说,如果我们4个都考上了,就在学校里面挂横幅。但最后,只剩我一人没学上,我有了强烈的落差感,那天独自在宿舍哭了很久。

二战中传那年,我把朋友圈什么的关掉了,怕分心也怕难过。8月,传出消息:中传考研改革,考该学校人文社科专业的人,统一考文史哲和主题写作。我们昨天还在看新闻专业课的人,今天就改为捧读海德格尔。我挺气愤,第一年我考的时候,中传就已改过一次,为什么第二年考的时候又改了呢?

但中传在我心里就是又爱又恨的一个存在,它存在在那里,我就总想着要考上。

9月,我下定决心报班,学习文史哲。但改革第一年,很多机构也不知道考什么,我就只能在各种渠道买笔记,拼拼凑凑。

同时间,我周围的人要么深造,要么工作了,唯独我还在原地。我穿梭在自习室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里,好几次深夜骑车回家,我都想过放弃。

这一年我考了388分,高出国线33分,这个分数给了我信心,复试大变革中的材料评议环节,需要提交个人简历、实习经历、竞赛奖项等,我慎重地找保研中传的师兄帮忙提意见。出分那天,我点开查分,我的材料分只拿到58分。看到熟悉的蓝色界面下面一行大字写着“建议不予录取”时,没忍住,哭了。

对于材料评议,中传考研超话里,很多人也有异议,一些竞赛、实习硕果累累的考生,材料分也不高。 其实,我知道对于考试,文科考生作答的主观性强,学校选拔的评分自主性也很强,但我也不确定评分标准是什么样。

我选择接受调剂。但中传复试出结果太晚,我本科院校也不够好,最终只有一个二本体校给了机会。

我到网上发帖询问,很多网友都建议再考一年。有条评论很尖锐,“中传和二本体校差的可不是一点两点。”这个表达很残酷,也很诱惑。我被说动了,最终放弃了那个学校。

考研前两年,一直在花家里的钱,心中有压力,我找了一个小公司实习。五个月后,我又重回自习室备考,个中缘由,不甘心居多,也有对工作的逃避。

两次在复试被中传拒之门外,我挺受挫。第三次考研,我决定改考厦大的新传专硕。

其实那时候,我就已经感觉到,新传越来越卷了。我发现有一些考研辅导的公众号,几乎每个热门学校,都有自称学长学姐的人推广自己的线上课。

但我觉得他们有些课真的很水。去年放榜时,我在网上出自己考研的资料,因为初试成绩还不错,好多辅导机构来问我,要不要在他们机构里辅导考生。我说初试成绩刚出来,我还没有进复试,他说没有关系,你去辅导就可以。

除了新传,我在网上还留意到其他文科专业,一些院校连马克思理论、社会学这种专业都卷成400+。我高中是理科生,当时分科老师就和我们说,理科专业是最赚钱的,文科一文不值。很多年后的现在,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一文不值的文科类专业会成为考研的热门。

图 | 备考时用掉的一部分笔

试图上岸的三年,三次结果都是差一步,我都怀疑我要不要去寺庙里面拜一拜,去祈祷一下好运。

可能像朋友说的吧,我没有考试的运气。我现在不太想调剂去普通二本院校了,也不想再考研了,人生不该只局限在考研上。我试着在求职软件上投了一两百家公司,现在在等待他们的回复。

热门专业,没有调剂这条路

叶梓 跨考会计专硕 二战失利 现待业

我跨考的想法从大一就有了。我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但一直对财经、金融比较感兴趣,从大一起,就在自学经济、会计类的知识。

2020年,我计划考研前,比较了一下金融、经济这些专业,发现会计学应用性是最强的,学的东西直接跟工作能力挂钩。会计专业硕士作为职业教育,所学注重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有利于就业,于是选定了会计专硕,开始备考。

我报考时也没想到,会闯入近几年考研最卷的专业之一。

会计专业很热门,第一是因为报考没有门槛,考的内容简单。会计专硕初试不考高数、政治、难度高的专业课,只靠管理综合和英语2;第二,会计专硕从毕业就业工作面广,涉及到财经的工作都可以干,不乏会计事务所、投资机构里的高薪职业。因此,除了会计本专业的人,还吸引了文学、英语等本科专业不好就业的人跨考。

考的人多,复试分数线普遍偏高,34所自主划线院校中,招会计专硕的有30所,复试线基本都在230分(满分300)以上。我第一年考的是北大,北大初试最高分是274分,离满分越来越近了。

第一年跨考北京大学会计专硕,也是想冲冲名校。我特意看了往年的复试线,245分,我觉得我可以试试。复习时,我有点取巧了,我看网上的帖子,说主要攻克客观题,主观题最后两个月看就行,忽视了主观题。结果第一年,我客观题只失掉了10分,写作分数惨淡,以236分遗憾落榜。

我没想过调剂。我觉得会计专业太火爆,几乎没有调剂的机会。全国近300所招会计专硕的学校,很少存在学生招不满的情况。如果我选择调剂,可能只能去二本的学校。但毕竟,我本科还是个一本。

二战时其实信心十足。我当时想,客观题只扣了10分,来年重点复习写作,报考分数低点的学校求稳,上岸概率还是很大的。而且那时我认为学历的提升比能力的提升还重要,有个好学历才能有好工作。

于是2021年7月,实习结束之后,我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投入到备考中。第二年我吸取教训,从6月份开始练主观题,每周一篇,和辅导班里的五个人互相批改,一直到12月,做到后来,作文基本上挑不出毛病。最后二战时,作文拿了54分。

但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统考卷的考试题型大改。如果按照往年的题型,我能保证扣分在10分以内,二战时为了节省时间,我备考时专攻重点。但今年考察方式和重点都有变化,超出了我的准备,数学和逻辑这块,题目还在大纲之内,只是重点和往年有所不同,甚至部分十几年没考过的题目也出来了,我有点适应不了,最后被扣了很多分。

我二战考了235分,华科会计专硕分数线从前一年的225分涨到了240分,我又一次落败了。

三战对我来说不太现实,如今考研的不确定性太大,今年换题,不知道明年会不会再变。况且考研的目的是为了工作,反正早晚得出来工作。像我这种二战的考生,只能参加社招了。

出分之后,我赶紧来北京找工作了。3月25号我到北京,投了两家媒体,面试后没过几天,突然被告知当时来的高铁上有同乘人员确诊,现在还在酒店隔离中。

有时想想还挺后悔的,当时毕业时考公务员就好了。

疫情前上岸易,疫情后就业难

小金 中文专业 2019年上岸 求职中

大四那年,我整个重心都在考研上。前三年的本科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喜欢中文系的学科知识,但本科阶段大班制,对我来说,只有读研,才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学理知识、参与学术研究。

出分时,我考了370左右,但暨南大学380进面试,我差了五六分。文学复试线这几年一直挺高,早在疫情前,文学分数线就已经居高不下了,重点高校都得在380、390才能进面试。没进复试,我开始考虑调剂,于是后来我去了中部的一所211大学读研,学习文化产业与民俗。

但3年研究生生涯,很难说我在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有什么深入的探索。做研究过程中遇到很多现实阻力,涉及到跟祭祀、神的崇拜相关的民间信俗研究时,写论文很难发出去;发论文时,没有导师的帮助很难上核心期刊;此外做田野调查需要经费,但当时经费也捉襟见肘。

参加秋招之后,研究生学历的作用显现出来。去年9月秋招季,我开始海投简历找工作,投了知名的媒体,还有广州及附近城市的国企、教师编三类二十几份工作,多数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不会说限定研究生。但在真正去面试的时候,才发现竞争对手里研究生居多。

投教师编时,只要是大城市的中学,一定是研究生优先。投企业的时候,我进面试群一看,10个人里9个硕士,跟我竞争的也基本都是硕士。每个企业都有建面试群,到最后一轮面试时,我发现已经没有本科生了,且都是双一流、海外院校硕士。我去一家媒体面试,最后一轮时,跟我同时段面试的人,基本都是以武大、华科、复旦的硕士为主。

而在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就业,进某些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大型文化机构,除非能力非常强,几乎默认是要有研究生学历。

尽管我们都认为学历和能力关系不大,但硕士文凭的毕业生正在挤兑本科生的就业岗位,于是导致更多人为了找工作,去读研,再反过来挤兑本科生。这就变成了死循环。从前某个岗位本科完全够用,现在变成了都要研究生。我当时投广州某大型国企总部的职能岗,即使是做宣传、文秘等文书工作,它也直接写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后来,投递简历时,我有意识地去找只要研究生的岗位,充分发挥出我学历的优势,这样就不需要和本科生竞争。

硕士学历确实给了我一些底气,让我递简历时的手也更稳一些,当然,学历的门槛性固然越发明显,但至少对于我来说,真正进入到面试环节并最终拿到offer,其实更多还是过去参与的实习、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带来的较为充足的能力实证。

但也不一定能找到绝对理想的工作。对于我们疫情前毕业的这一届,如果我们在19年毕业就去就业,找工作甚至可能更容易,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19年毕业之后,考到某些省份的选调生公务员,或者考上教师编,拿到一些不错的offer。

疫情之后,很多岗位缩水,就业招聘门槛大幅提高。为了一个岗位大家挤破了头。我有投南方电网,报了广州供电局,两轮面试过后去笔试的时候,在武汉的一个酒店大厅,我瞄了一眼编号,至少有八百人。

图 | 电网笔试时在门口等的队伍

求职从10月到12月,后来拿到了七八份offer,都为国企和教师编制。但我都不太满意,有份高中教师工作开出25万左右的年薪,我觉得这份工作压力大,不在广州佛山这样的一线城市,又缺乏想象力;有些国企的岗位能留在广州,但工资又不够高。

12月秋招末尾,我签约了广州一家国企的职能岗。但现在还在骑驴找马,遇到更好的机会我也会考虑。

– END –

撰文 | 余青悬 周荣旺

编辑 | 崔玉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科生考研(文科生考研可以报哪些专业)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