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在哪个考研机构(刘琦 考研)

刘琦在哪个考研机构,刘琦 考研

文/久久

今天的家长,到底有多难当?

“双减”落地时,一批家长慌了,因为怕孩子学得不够;培训机构大规模关闭时,又一批家长慌了,因为担心教育资源倾斜;前几天,普职是否应该分流再一次引起热议。
评论区一条留言,直戳本质:“不管教育怎么改革,家长都会慌。”
的确。
因为,不能应对变化的,原本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谋定长远,心就不会慌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曹操青梅煮酒,认为只有刘备可以跟自己相提并论。
要知道,群雄逐鹿,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时,刘备连坐着的资格都没有,那时候的他,实在算不得一个人物。
长大以后才看懂,因为他稳。
刘备二十几岁投身戎马,63岁客死他乡,他用30年时间蓄力,才一举攻下汉中,晋位为王,并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
谋定长远,便不急在一时取利,没了得失的困扰,心就不会慌。教育孩子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一个孩子的未来怎样,多半可以从父母的态度中窥见一斑。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曾读过一篇帖子,关于一个高中时,最厉害的同学消失了的故事。
主人公蒋同学,是当时全学年最优秀的学生,素有“第一专业户”的称号。
他很努力,上课学、下课学、午休学,体育课也不浪费时间。
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去打篮球了,只有他还留在班级,抱着英语书背单词。就连老师都问:“他们都去玩了,你能学进去吗?”
后来他告诉室友:“我要是考第三,我妈都天天叨叨我。”
可就是这样一个用功到令人发指的学生,偏偏在高考时失利,以几分之差错过一本线。最后,他在家人的强迫下复读,考了一个父母理想的大学。
然而,到了大学,他却一改常态,逃课、挂科、打游戏、谈恋爱,唯独不学习。他说:
“在初中和高中,我已经把这辈子要学习的都学完了。”
大学毕业后,因为混得不好,他跟所有高中同学都断了联系。
大概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错觉,仿佛只要孩子熬过高考,此后便是一路坦途。谁曾想,孩子高考后的一朝放纵,前功尽弃,前程尽毁,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有人说:“父母的格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急功近利,慌慌张张的父母,最后只会毁掉孩子。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养儿一回,功不在当下,越是爱他,越当从长远计。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前两年,49岁妈妈原梦圆,因为跟儿子一起考上硕士研究生走红网络。
原阿姨本是上海交大的一位宿管阿姨,也是一位陪读妈妈。她不单是陪孩子学习,而是跟孩子一起学习。后来她先是自考了本科,又跟孩子在同一年考取研究生。
接受采访时,她说:“希望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老师。”
人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年近五十,已是知天命的年纪,这位妈妈重新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她用自己的经历,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只要愿意,不论早晚,随时随处都会成为人生的拐点。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曾看过一档访谈节目——黑羊逆袭成为人生赢家。
黑家父亲黑幼龙有四个孩子,当谈到第二个孩子黑立国时,他直言:“他15岁时很糟糕,25岁时好一些,到了35岁就更好。”
黑立国,15岁时,是打架闯祸的叛逆少年;25岁时,已经成为一名医生;到了35岁,他是美国华盛顿一家医院的院长。
提起自己的改变,黑立国最感谢的就是父母的耐心,他说:“我现在四十七八岁,我都不会觉得我到了人生最好的时刻,人有一生都可以来进步,所以不需要那么快地催小孩子长大。”
谈到自己的耐心,父亲黑幼龙说:“没有一个父母会认为,孩子的25岁、35岁、45岁,会比他的15岁更重要,但是大部分父母,都只看孩子15岁时的成绩。”
当这位父亲意识到,成长是孩子一辈子的事,便不再急急忙忙地逼迫孩子了。
伊朗有一句谚语:“疾驰的快马只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我们不能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就耗尽他全部的热情和力量。
既为父母,不妨多点耐心,给孩子时间,让他慢慢长大。
孩子成长的根基,是先做一个普通人
网上有一个段子,其中一句台词是:
“我爸爸告诉我,你现在翻的每一页书,都是将来要数的一张张钞票。”
对此,虽然网友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就是大多数孩子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信息。
然而很少有父母会告诉孩子,当有一天,读过的书没能换成钞票,他们要怎么办。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时代瞬息万变,我们总期待着孩子可以从平凡中脱颖而出,可往往适得其反,使孩子变得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B站上的一个纪录片,讲述了一位“高考状元,啃老9年”的真实故事。
2002年湖南省理科状元刘琦,以654分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年,他是父母的骄傲和全部希望。
刘琦原以为努力考上好大学,就能如父母描绘的那样——轻松找到好工作,迎接美好人生。
然而,大学毕业后,他的求职路并不顺利。
最初,刘琦被分配到一家大型企业,但由于对工资待遇不满意,工作不到1年,他就辞职了。
此后,刘琦去过很多城市,又由于没有工作经验,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几年。
2011年,外婆去世,刘琦回家奔丧,从此开始了他长达9年的啃老生涯。
接受采访时,刘琦告诉记者,他现在需要时间和清净的环境,等他学习完足够的电子知识,就会外出找工作。
影片的最后,记者对刘琦的表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没有经验,不是找不到工作的全部理由。他只找他觉得合适的工作,却没有想过这个工作或许不适合他。”
然而,让人更为唏嘘的是,刘琦的悲剧已经成为一个群体的现状。
网络上有一个热词——新型啃老,是指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便借以脱产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名义,变相让父母继续养着自己的一种方式。
哪怕曾经的幻想已经破灭,可他们却仍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与之死磕;哪怕生存都是问题,也始终认为自己不该平凡地过一辈子。
这些孩子,大多承托着父母的期待长大,缺少对平凡的认知和接纳,他们的思维意识与现实生活,几乎是割裂的。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约翰·希本说:“教育,是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学富五车,却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他的学识则毫无意义。
如果,一定要把学习跟未来联系在一起,或许我们应该这样告诉孩子:
学习是否出色,关乎的是你未来生活的质量;但是,你能否回归平凡、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普通人,关系的则是你生存的能力。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宗春山,在《少年江湖》中写道:“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到某一个阶段,他不是割裂的,他来自历史,走向未来。”
如果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缥渺的梦,那么梦想破碎之日,便是大厦倾颓之时。
既然如此,孩子为何还要接受教育?
对于这个问题,特别喜欢一段话: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孩子若能随风远行、青云直上,固然是心之所愿。
可若有一天,事与愿违,他也能在平凡中,收获一份踏实和幸福。
这难道不是父母们,最希望看到的吗?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北大女状元,挣扎在娱乐圈
从做核酸到出绿码,这6个小时里发生了啥?
工作时的“梅长苏”,生活里的“李逍遥”,除了结婚证别的他都有了
长江捞尸人:没人接班,尸臭洗不掉,最怕遇到能听懂话的尸体
作者:久久,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值班编辑:张傲阳。


刘琦在哪个考研机构(刘琦 考研)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