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2022年7月31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现场决赛在西安交通大学落下帷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国赛决赛中表现出色、斩获佳绩!
其中航空学院彭瀚旻副教授团队荣获副高组一等奖,物理学院李晋斌教授团队荣获正高组二等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黎宁副教授团队荣获副高组三等奖。我校总成绩在江苏省与工信部高校中均并列第一。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纳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中的唯一一项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参赛规模大、水平高、影响力广。本届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自2021年10月正式启动,全国31个赛区1195所高校的18407名教师参加了省赛。经各省(市、区)推荐,共406个教师团队进入国赛第一阶段网络评审,205个教师团队进入第二阶段现场评审,共评选出全国一等奖63项、二等奖142项、三等奖201项。
本次大赛从校赛选拔、省赛角逐到国赛展示,历时近10个月,学校高度重视,施大宁副校长多次辅导参赛团队,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教务处协同信息化处和各学院,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开展了系列培训讲座、专题研讨和试讲打磨,为参赛团队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与服务保障,助力参赛教师实现一次次突破。此次获奖既是参赛教师及团队开展教学创新的成果综合体现,更是学校深化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持续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成效的集中展示。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强化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多举措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以实施“五航”(启航、引航、领航、助航、续航)培训计划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组织培育各类教师教学竞赛为抓手,构建教师教学竞赛体系,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活力;以组织工程认知和实践活动为基石,多维度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以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牵引,探索科教产教融合新模式,大力推进项目式课程、专创融合课程、企业课程建设,赋能教师学科专业贯通和教学学术能力;以深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契机,全力推动课堂教学革新,为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
接下来,跟着晓南一起了解下获奖教师团队和主讲课程吧
全国副高组一等奖
参赛教师团队
彭瀚旻、唐静静、邓宗白、陆洋
参赛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课程创新简介
《材料力学》是工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工程实践的力学分析方法,侧重于推导、计算和解题技巧,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针对学生工程实践与力学分析脱离的痛点问题,提出了学以成“师”的创新理念;通过科研导入和营造场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知识、能力和思维三个层面让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材料力学分析与计算技巧;结合明暗交替、双线推动的情感融入,激发学生活力;最终实现新工科培养卓越工程师所需厚基础(知识)、强实践(能力)、重创新(思维)的力学品质,同时让同学们成为同伴之间以行证道的“小老师”(素养)。
全国正高组二等奖
参赛教师团队
李晋斌、顾晓蓉、马海霞、杨雁南
参赛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A》
课程创新简介
《大学物理A》是我校长空学院创新班荣誉课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以及创新实践等能力,是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基石和后盾。针对“双一流”工科高校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特征,课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知识、能力、思维、素养四层次课程目标,秉承“四融”“四化”引领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实施全过程、多元化考核,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源动力;自研公益银行、科学推理小剧场等多项举措,作为课程创新的有效支撑。学生学业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同行、督导对课程高度评价,并以大会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在全国推广。
全国副高组三等奖
参赛教师团队
黎宁、吴迪、时晨光、王旭东
参赛课程名称
《信号与系统》
课程创新简介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一个中心、两个引领”为指导思想,通过课程思政、科教融合、资源整合、知识贯通,慧通课程知识“系统”;通过情境互动、问题驱动、案例探究、课堂翻转,增强学习动力“信号”;通过全过程、多角度学业考核体系和自适应、可视化学情监测机制的构建,完善评价“反馈”性能。创建了特色化“知识流图”,贯通“信号-系统-应用”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了“三库一图”教学资源,彰显空天电子信息特色,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激发空天报国情怀;提出了递进式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提升课程两性一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载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所发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有事请联系人民产经观察邮箱chanjingguancha6@163.com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