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 学硕区别,研究生专硕学硕区别
来源:光明日报
学硕与专硕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为啥要分不同类型?
我国的专业学位发展整体呈现哪些特点?
@考研的你,媒体专访
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岚
为你解答!
↓↓↓
记者:为什么要区别不同的学位类型?学硕与专硕培养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徐岚:学硕是指学术型硕士,以发展学术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是学科逻辑的,为学术型博士做准备,培养学术职业传承人或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专硕是指专业型硕士,以发展某种特定职业背景下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是行业逻辑的,培养行业领域的业务骨干。
专硕是实践类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它区别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又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因为只有掌握一定研究能力才能促进实践领域的创新。但是,按照“学术”的内涵框架,这里的研究不是发现的学术、不是教学的学术,而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从这个角度讲,专硕培养的职业人才专业性较高,例如律师、医师、教师、工程师、会计师。
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他们都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前者侧重的理论研究是为“顶天”,后者侧重的实践应用是为“立地”,从原始创新到集成创新都是创新。区分不同的学位类型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类型需求的差异,以学术型人才促进科教融合,以专业型人才推动产教融合,用知识发展和实践应用两条腿走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育人理念的转变,对因材施教的重视,认为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路径。
记者:从全球来看,学位类型多样化是一种共同趋势吗?
徐岚:知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曾对德英法美日等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制度、特征等作了剖析。各国的学位体系存在很多差别,不过有些国家更喜欢多元化,如美国、英国;有些国家喜欢统一和标准化,如德国、法国,但总体上都存在学位类型多样化的现象。
例如,英国的硕士学位包括研究型、进修型(授课型)、专业实践型。研究型硕士学位就包括几种,有一般的哲学硕士(MPhil),还有文学硕士(MLitt)、研究硕士(MRes);进修型硕士学位有理学硕士(MSc)、文学硕士(MA)等;专业实践型硕士学位有神学硕士(MDiv)、法学硕士(LLM)、社会工作硕士(MSW)等,工商管理硕士(MBA)既可以是进修型的也可以是实践型的,有工作经验的人一般会选择攻读专业实践型硕士学位。
记者:我国的专业学位发展整体呈现哪些特点?
徐岚: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从2009年至今仅开展了12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培养过程仍需不断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是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体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要求,同时兼顾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
二是课程具有结构化、模块化特点,且包含实践要素,学习内容更强调知识的应用价值,课程评价与专业技能考核衔接;
三是培养环节中更强调实习、实地考察或其他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机会,建立产教融合的联合培养基地是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是重视可转移技能的培养和职业发展路径的通畅,强化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及水平认证的衔接;
五是在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专业设行业、企业导师,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是重要的发展趋势,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六是产出的学位论文体现出形式上的不同,且质量评价注重技术应用或对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
记者:有学生吐槽,“专硕改为3年是浪费时间”“专硕与学硕培养雷同”。当前的专硕培养还存在哪些问题?
徐岚:新事物的成熟完善是需要时间的,社会接受和认可新事物也是需要时间的。专硕不是“次等学位”,不是降低标准、随便糊弄就可以速成的学位。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在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都不完备的情况下硬生生扩大专硕的招生,就不免会使公众对专硕的印象陷入“培养雷同”“降分录取”的沼泽。
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供给能力尚未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课程设置学术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培养需要,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进一步深化,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动力不足,学位论文考核方式与学术型研究生趋同等问题。
一方面用人单位或者说就业市场对研究生教育领域分类培养改革的目标、举措、进程还不够了解,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传统或刻板印象的影响,公众将职业类别以“白领”“蓝领”区别高下,似乎专业学位打上了职业教育的标签。专硕的人才培养只有切实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彰显自身特色,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才能够逐渐消解用人单位、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误解。
专硕 学硕区别(研究生专硕学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