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收研究生的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大学有多少
以前常说书读得越多眼界就越宽,以后的道路也更宽广,这样的观念在现代社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学历越高得到重用的机会就越多,从而造就了“学历至上”的社会现象。
由于学生整体学历和素质都得到提升,大学生几乎可以用“遍地都是”来形容,学历的含金量不断被稀释,考研甚至是读博就成了很多学生的选择。
但是读研并不容易,尤其是博士生要面对的困难更多,而且很多博导并不想招收“穷”学生,这不免让人觉得难道真的是“博士不养穷人”吗?其实并非博导“势利眼”,背后也有很多现实原因,博导也深感无奈。
“家境不好就别读博了”,博导的肺腑之言,透露着残酷的现实
博士生每年的招收人数都是比较少的,能够顺利毕业的更是比较少的,而且很多博导也是会“挑”学生的,能力一般或者是家境不好的就很难获得导师青睐。
更是有很多博导直言“家境不好的就别读博了”,弄得很多学生都觉得博导是在看人下菜碟,纯纯的“势利眼”,但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
小赵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出身的学生,全家都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也不负众望,一路从本科读到了博士,本来顺风顺水的,但在读博期间却真实感受到了“人情冷暖”。
读博期间需要参与很多的科研项目,写论文更是成了家常便饭,这些他都不在话下,但父母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让他为难了,由于需要很多的手术费,父母为了供他掏空了家底,所以拿不出那么多钱,而亲戚觉得他是个博士生,应该有很多的存款才对。
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各种补贴和奖学金只能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开销,科研项目的补贴还没有到位,所以自己就是顶着个“博士生”头衔的穷学生。
好在最后在导师的帮助下筹集到了手术费用,过后导师语重心长地和他说了一番话,透露着残酷的社会现实,导师这样说:读博的变数有很多,普通家庭都是重金培养,一旦发生点什么事就会遇到经济困难,抵抗不住压力选择放弃的学生就太多了,所以我才不愿意招“穷”学生,花了心血去培养,最后却放弃了,实在痛心。
博导不想招收“穷”研究生,并非是“势利眼”,真相其实很无奈
博士的培养周期是非常长的,从本科到博士得10年左右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的变数,有不少学生读博之路也是无疾而终,博导也深感无力。
尤其是家境不好的学生,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本身就想要通过提升学历来改变自己甚至是家族命运,背负的东西太多就容易崩溃,心态上面没有家境优渥的学生更好,这些博导都是看在眼里的。
最重要的是“穷”学生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由于学业、科研任务比较重,他们又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兼职,虽说基本生活没问题,但想过更好的日子只能靠熬,所以很多学生过得捉襟见肘,家长也迟迟得不到学生的“回报”。
而且现在学历的含金量不断下降,博士生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很多人博士毕业后依然要从头参与竞争,“回本”就会比较慢,普通家庭经济压力太大。
所以博导不想招收“穷”学生,并非是因为“势利眼”,他们也是忠言逆耳罢了,希望学生能够认清现实,不要总想着学历高带来的好处,过程中的艰难也要提前预想,这样才能不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读博门槛比较高,家境普通的学生要量力而行,想好对策再读博
读博算是一场身心的考验,不是说学习能力强就能坚持下去的,还有很多因素决定你是否能顺利博士毕业,所以说读博的门槛是非常高的。
如果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说,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都是缺一不可的,博士学习难度系数非常高,主要以科研为主,熬夜做研究都是常事,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还有就是家境也很重要,博士生虽然也有“工资”,但是家庭依然要背负一些经济压力,毕竟培养的周期太长,没有真正挣钱养家,有时候还需要家里去补贴。
所以说家境普通的学生读博要慎重,真的确定想走这条路,就要坚定信念,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时通过拿奖学金、各种兼职等等来缓解经济压力,结合现实情况来想应对之法。
【笔者寄语】读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能否坚持下去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所以博导的劝诫也不无道理,学生在选择踏上读博的道路前就应该考虑清楚,一旦走上这条路就要想办法应对各种困难,不要轻言放弃。
话题:你觉得博导的话有道理吗?欢迎留言分享与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招收研究生的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大学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