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您好,我是兰州市安宁区疫情防控大数据核查的志愿者……”“请问您最近一次核酸检测是哪天?在哪里做的?”拨通辖区内居民的电话,西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张慧聪立马拿起纸笔记录,随后将信息输入电脑。紧接着,她又拨通了下一个电话……
疫情发生后,西北师范大学团委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培黎街道校地联合,组建了防疫应急志愿服务队。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支笔和一张纸,是大数据核查志愿者的所有装备,和张慧聪一样的近千名西北师大志愿者居家与时间赛跑、与病毒竞速,协助街道开展疫情防控大数据核查工作。
大数据核查工作不仅要细致,而且要快。董雯婧是西北师范大学阳光服务社的社长,今年3月,她就参与了大量的核查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尽管离校返乡,但当天接到任务时,董雯婧熟练地招募、建群、分解任务,还呼吁其他志愿者将自己遇到的棘手问题、解决方案共享到群里,提升核查效率。
为确保这项工作高效且准确,防疫应急志愿服务队成立的当晚,就召开线上讨论会,整理出《疫情防控大数据核查标准化流程》《疫情防控大数据核查标准话术与应答规范》等,增强志愿者开展核查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高效性。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出现在哪里。就好比是疫情研判的大数据中转站,我们核查的效率和质量越高,疫情研判的准确度也就越高。”董雯婧说,近10天的工作中,志愿者已完成大数据核查32000余人次。
梁亚琪是第一位报名参加的志愿者,当她拨通第一个电话时,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受访对象不相信我的身份,认为是诈骗电话。”梁亚琪回忆,在极力沟通中,她甚至遭遇了一些语言攻击,但她调整状态仍然选择继续工作,“居民的防范心理我们能够理解,在这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志愿服务不仅需要饱满的热情,还需要认真的态度和专业的素养。”
志愿者吕凯每次打完电话都要在手机地图上再次确认所属街道社区的名称无误。“有些方言听得不是太准确,还是查一下更加放心。”打了一天电话的吕凯戏称自己是兰州的“活地图”,对街道社区的名字早已谙熟于心。
作为疫情防控大数据核查的“老兵”,志愿者白鹏杰专治各种“疑难杂症”,群里有疑问,他总是第一个解答。上一次参与这项工作时,他还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连日来,西北师范大学团委还以线上发动为主要形式,组织动员已返回居住地的大学生,服从当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向当地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和社区(村)报到,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参与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展现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担当。
与之同步的是,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志愿者也快速反应,投入了这场无声“战疫”。他们为全校4500余名宿舍长进行线上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专业指导,并与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一直保持密切联络,号召同学们助人自助,发挥朋辈的正向引导作用。同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为留校学生提供情绪疏导、情感支持、危机干预等服务,避免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作者:尹晓军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