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考研,如何自考研究生
写在最前面的话:
你为什么要考研?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是你自己想做的还是别人逼你做的?
你想通过考研得到什么?考上了研你希望自己过上什么样的日子?
目录
1.1开始遇到的问题
1.2我是如何解决的
2.1在家里如何学习
1.1开始遇到的问题
1、坐不住
在工作了三年辞职后,其实转换到每日坐在桌子边学习10个小时,这其实是在开始完全无法实现的目标。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坐不住。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不习惯这样的生活。
2、不知如何开始
打开专业书的课本,完全就是密密麻麻的小字,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硬着头皮开始啃,发现字是都看得懂,但是完全不入心,感觉眼睛和脑子是分开的。看了100页跟没看一个感觉。
3、习惯看手机
工作的时候随叫随到,微信什么的都得开着,而且习惯不时地检查手机上有没有消息。于此带来的是信息碎片化,因为不时地需要查看手机,因此养成了查看的过程就顺便看看新闻,看看微信朋友圈,这样的碎片化行为。而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注意力无法集中。
4、信息缺乏
不再是学校的环境,没有同学,你无法再简单的或者被动地得知一些考研的消息。而且涉及到跨考,更是离开了本专业同学的圈子,怎么获得信息?怎么找到这些专业的同学考研经常混迹的圈子?
5、在哪里学
在学校或者考研自习室或者图书馆自然是一个场所,但是与此带来的就是新环境的适应和生活方方面面的调整。但是回家学就需要主动的自律,因为脱离了被动自律的环境,但是既不用花钱,又可以得到一个自由的不受他人影响的天地,而且生活方面无需重新适应,如何选择?
6、缺少监督
没在学校里,没有身边的人学习的氛围,缺少了这样的监督。如何才能始终让自己看到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给自己一些反馈,而不是慢慢腐烂下去呢?
1.2我是如何解决的
1、坐不住
首先正视坐不住,理解坐不住很正常,不需要自怨自艾。但同时,也要内心明白,只有坐得住才能考得上,而且要坐每天十个小时。因为学习方法都是次要的,学习时间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学会一件事的根本。
在这样的前提下,买个定时的闹钟,给自己设定集中精力时长的限制,比如开始可以是30分钟,算是一节课,在这一节课里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能干,可以发呆,可以踱步,可以听歌,但是除了上面这四样外,什么都不能干。不能看手机,不能看书,不能打电话,不能修脚。
逐步提升自己集中注意力时长的限度,对于我个人而言是50分钟,超过50分钟我就会发现自己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就会变得效率很低。这时候我就会停下,听听歌,看看微信女朋友发信息了没有,看看新闻。然后少则10分钟,多则半小时后继续进入下一节课。
也是因此,我每天的学习计划都是按照多少节课来,这样一个是保证了我的健康,我可以学一会儿动动身子,我的脖子和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没出现过问题,与之相对我高中的时候还经常眼睛脖子疼,所以这也印证了不是我年轻的原因,而是方法的问题。另一个保证了我学习的时长,用量化的可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每日的学习。
2、不知如何开始
在这一部分就非常考验一个人收集信息的能力。其实我考研也是学习了身边一位从地质勘探到计算机的跨考的哥们的经历。他的学习经验帮助了我许多,也为我指明了许多本专业的学生才知道的考研攻略。
所以这也促成了我今日去整理这几篇文章的原因,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取得所需要的信息。
对于这一点,实际上每一门科目其都有对应的辅导书。无论是英语、数学还是专业课。而这样的书往往都是将课本中考研需要知道的信息都给提炼了出来,然后每一章后面都会辅助一些练习题。其实用这些工具去学习就会避免不知从何开始啃的局面。
因为课本上不仅仅是考研知识,还有许多不考的,作为初学者对于一门科目从头开始如果直接啃课本,这时候缺乏对于全局知识的掌握,而且课本的设置并不是为了考研,这时候就会很难受。所以,先过一遍考研的辅导教材,再去针对性的或者全面的看课本,这时候那些看不进去的文字才会在脑子里有了意义。会大有:原来这句话是这么个意思的感觉。
3、习惯看手机
对于这一点我的做法是首先在手机上安装了一个各app使用时长监控软件,了解了自己每天用多少时间的哪些app,然后针对性的对于其做了控制。
比如我发现我之前没事就喜欢看朋友圈,因此我就控制,每天只能看一次。马上手机每日使用时长就下降了一个小时。
然后我发现我每天经常喜欢看bilibili,一看就容易几个小时,马上卸载,虽然开始很难受,但是随着学习时长的增长,这一部分也就被充填起来了。
所以,本质上就是打破过去的生活节奏,将过去的时间抠出来让学习塞进去。
4、信息缺乏
其实我内心始终有一个感觉,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做好一件事,那么他总能找到方法和办法。就像那句: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当看到一个人总是在强调哪里我不知道,哪里困难大的时候,我多半就可以估计这个人并不是真的想做这件事,或者是被强迫做的这件事。
信息缺乏我是先找了qq群,qq群里面随便搜一搜名字,全部都是,全部都加一遍,就看里面的人的对话,马上你就会得到许多信息。我就是从这里知道了考研要去王道论坛,然后王道论坛里的攻略简直多如牛毛。
不要着急去学习,多看攻略,定好方向,把顶层建设做好了,把学习的结构搭好了,再去通过每日的学习一块砖一块砖的去把这个房子盖起来远比上来就开始学有方向也有办法的多。
别人的经验就是宝贵的财富啊,别人走过的路我们无非就是按照自己的情况在最大程度上复现一遍就好了不是吗?
这就我在开始考研时的顶层设计,各科的学习我都划分为:
统揽全局(大概了解),基本上都是上MOOC,通过这样的方式迅速了解一门学科。
细致学习(全面学习,没有盲区),基本上都是刷辅导教材做题,这时候不在乎正确率,在乎的是在迅速了解的基础上,没有盲区,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
巩固基础(第二次全面学习,打牢基础),这一轮是关键,是全面而又细致的学习,这一轮时间所花费的也最长。将每一个细节都学习到。打牢基础。
专项学习(找到薄弱点,攻克薄弱点),学完上一轮基本上就知道自己哪里学得不好了,这时候就是怼着自己不会的学。大量的做题和学习和整理。这时候是提高最快的时候。
总结提高(真题模拟题全面模拟)。专项完成后基本上就没有直观上的盲区了,这时候通过做真题和模拟题,找到自己意识不到的那些弱点,继续一边做真题一边攻克。
把每一科按照这样的节奏拆分划定具体的执行步骤并规定时间节点。
5、在哪里学
我个人是在家里学习的。一方面我是对自己自控力有相当的自信,在此基础上,我更偏向于自己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时间安排,不用担心别人的影响,也可以不用再适应环境,也不用再额外的支出。
这个我想还是量力而行吧,不过我总觉得如果决定了考研,那么总是依靠外界的被动监督多么没意思?靠自己多tmd爽啊是不是?
6、缺少监督
在这一点上,我要说这本书其实就是我通过这样一个窗口来让外界的人看到自己每天的行为,借此达成监督的一种手段。
当然,这里面每天晚上坐在电脑旁去书写自己的这一天,自己心里就非常明白自己这一天到底做得多还是做得少,到底有没有好好学,自己是最骗不了自己的。
所以,每天花费这么一个小时的功夫,去整理自己的一天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自我反馈。
2.1在家里如何学习
在家里学习最核心的也就是自我监管,以及在自己跟自己独处的过程中如何控制自己,如何在这样一件持久的事情上收获一些积极的反馈。
首先,为了达成以上的目的,我想介绍一下我每天都做了些什么,以及它们的目的都是什么。
这是之前说过的,当每日多少节课确定下来后,每完成一节课就可以给自己打个勾,这是一种非常即时的反馈。每一节课打个对号都是对自己刚才行为的正向反馈和实在感的反馈,一点点积累。
每天的开始都可以给自己打个勾。告诉自己这是新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始了。同时也可以将一些考研的时间节点记录上,避免自己在家里过糊涂了日子,错过比如考研报名这样的日子。
倒计时的翻页这样的回馈感也非常强,每天翻一页,给自己一种非常脚踏实地的感觉。因为漫长的考研过程,很多时候都会处于一种漫长到丧失目标感的状态,而这样每天翻一页会给予自己非常强的实在感。
给自己做一个小牌牌,每天上课就翻到上班,下课就翻到下班,这样的仪式感会给予自己非常强烈的区分感。因为在家里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将生活和学习分开。我是一直在我自己的卧室里学习的,因此除了这个以外,我每天起床一定会叠好被子,穿好衣服鞋子再开始学习。这就是我通过这样的行为告诉自己:你要开始上课了,生活结束了,学习开始了。这样的界限感会非常的强。
因为是在家里学习,自己的卧室自然是想怎么贴怎么贴,将一些话贴到墙上,每次看到都是一次内心自我的询问和探查。
第一张是好朋友发给我的一句话,我贴在了墙上。很多时候我坚持不下去或者不知道自己的坚持真的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就会看向这句话:所有的努力都会他妈的有价值的。至少在考试这件事上是这样的。
第二张是我复试期间贴的,每次我不想学了的时候,学得自己感觉已经不想再学的时候,就会看向这句问句:我做到了问心无愧吗?等考完后如果考不上,我可以问心无愧吗?我几乎每天都会问自己这句话,每每这句话都给我了无比的力量。
后期每次做完模拟题或者真题都会记录下来,这一方面给了我实在感,另一方面这种可视化的不断地进步给予了我力量。让我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是在做题上有效果的。
可以看到第一次做数学真题卷子是2018年的题目,63分。临考前第三次做也才只有142分。但是,这就是进步的过程不是吗?这样看到的不是很真实吗?
我会将我的打草纸从开始的第一张一直攒到了用的最后一张。在开始的时候我就买了两袋A4纸。我依然可以翻看到自己最下面第一张用完的打草纸,我依然记得用完第一张打草纸时的感觉,那张打草纸上是我在算数学的求导公式,当时已经完全不记得了。用了一年的时间,又全部学会了。
这样每天一点点积累,可视化的积累,给了我很多力量。
如果对这一部分做一个总结的话就是:
1、可视化的积累和进步。
2、每日仪式感的建立。
3、生活和学习的界限。
4、正向的反馈机制
5、微小成就感的累积。
6、自省和自查机制。
如何自学考研(如何自考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