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考研(港澳台考研究生难吗)
港澳台考研,港澳台考研究生难吗
这几年明显感觉到去香港读书的申请越来越火,特别是咨询研究生申请的学生,好多一上来就喜欢跟我说,就只考虑申请香港,非港中科不去……
谈及港澳研究生火热的愿意,主要无非是离家近,真因为疫情什么的有点变数,家长觉得风险相对可控,送孩子读书更放心些。对于还没太做好心理准备要去更远地区,全英环境留学的学生来说,香港读书既有相对熟悉的环境(特别是对广东学生而言,粤语环境不能更亲切了),又有国际化的知识可以学习,读书成本也还可以承担,就自然成了兼顾各方诉求的最优选。
面对众多学生空前的咨询热情,我大多时候反而觉得难以开口——港澳申请,特别是研究生的申请,已经卷上了天。同学们面对的申请竞争激烈的程度,甚至已经跟这些学校的世界排名极度不相符。僧多粥少的尴尬之下,很多双非学生基本是提交申请后就被秒拒,空留一地的错愕、心碎和凌乱……
我不想一上来就跟同学们泼冷水,毕竟想要争取名校录取的目标是值得鼓励和争取的。但必要的保底也真的要做到位,除非已经做好没书读就先工作的准备(但申请研究生需要精力,往往跟找工作面试需要的精力冲突,更多时候没法两手都硬,也依然要有个取舍侧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国内双非学生,即便均分再高,如果没有点突出的实践经历加持,想申请港中科城大的商科或者计算机这类热门选择,要做好“全聚德”的准备。
举个例子让大家深刻感受下什么叫香港的研究生申请“卷上天”。一个在港中文读新媒体研究生的同学跟我们反馈,他们班上倒数第二的学生来自暨大,唯一 双非的学生来自北师珠不过雅思8.5,大部分同学是海本,强海本或者至少985/211的背景,有些211的申请人本科均分87,88的都无缘他们这个专业。
唏嘘够了,先看主流香港院校的2023QS排名:
港、中、科、城大基本都是集中在QS世界排名前50的梯队,除了理工紧跟其后,再往后就是300名左右的浸会。QS70-280的区间里,有太多优秀的英国、澳洲、美国、甚至爱尔兰的研究生院可以选,但有好多同学为了去香港,如果不能被前5所录取的话,宁肯去岭南……不管你看不看得起它的世界排名,岭南现在已经成为申请去香港读研,最炙手可热的“保底”标配了。
香港前5所大学的世界排名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用同梯队的国内大学类比,感受下即将面临的申请挑战难度:
请大家在号称自己“非港中科不去”之前,扪心自问一下,你有国内考研去到复旦、浙大和上海交大的勇气和实力么?如果回答是No,那么香港的申校定位,请更客观些安排,起码加上英国和澳洲考虑联申,千万不要孤注一掷,否则都是机会成本。
再次强调,港澳研究生不是保底选择,常见误区:
1,许多大家觉得“冷”的专业其实并不冷。比如中文专业,有学生可能觉得它对雅思要求都不高有机会“幸运地被录取”,但实际上该专业录取的学生里不乏浙大或者北大中文专业本科生;
2,不要再说港澳商科不要求GMAT,可以不带G争取看看。学校网站的录取要求里不强制要求不代表所有申请人都不带G申请。比如港大的一些商科专业已经有超过40%申请人提交了GMAT/GRE。不提交G可以,大概率这样的申请就是分母,用来贡献申请费而已;
3,香港各大学的国内校区申请门槛也不低,新开的也不行。比如科大的南沙校区,研究生只提供工科类专业方向,且为研究型课程,目标受众很清晰(且优先录取暑假就在那里参与过项目设计的学生),不具备普遍的申请考量意义。港中深的实际录取门槛也不低,想要在深圳就近读书的,可远远不止一两个。
4,不要再说××均分不高的师兄/姐或者双非同学申请到香港的研究生,自己也肯定没问题。研究生院的录取确实是综合评估申请人条件的,均分不高或者双非不必然没戏。但如果只看到对方GPA不突出,而忽略了人家的五百强工作经验;或者只看到对方是双非,却没意识到人家是双非的“拳头专业”高材生,那都是耍流氓。
关于哪些双非学生可以尝试港澳申请,我可以举些例子给大家个思路:比如广外的英文/商英本科,申请香港的英文教育(且最好带工作经验)、或者华农的食品安全专业,申请香港的食品安全或者成分分析类专业。以及一些基础科学类的专业方向,比如应用数学,竞争确实没那么激烈,双非但均分足够高(起码85分以上)的话也都可以尝试。我们也有国内酒店管理的专业院校的学生,成功申请到澳门科大的酒管研究生。
双非的成功案例基本都是“拳头”专业且极度对口的情况,千万不要用特殊个案的成功来盲目乐观预估自己的申请结果。
如果同学是双非、GPA3.0以下,没有6.5的雅思,没啥过硬实习/研学经历,冲着商科、传媒、教育或者计算机来申请香港和澳门就不要再挣扎了……我就差没有直接跟您说No了,多半都是机会成本。
希望大家可以理性择校,也祝愿22-23申请季,大家都可以顺利拿到心仪的录取。
(文章选自广州艾迪留学潘真老师-Rachel杂文)
港澳台考研(港澳台考研究生难吗)
港澳台考研(港澳台考研究生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