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历史专业考历史研究生,非历史专业考历史研究生以后干什么
踏进双非的校门时,魏禾觉得自己是“跌入谷底,自折身价”。
刚入学时,他甚至想过退学,但刷遍各种招聘软件,还是没找到合适岗位,只能在读研这条路上继续。他坦言,高考考上985院校后,他把成功全都归因于自己的实力,殊不知现在的社会“洗牌”很快。
和他一样,因为考研压力大,“逆向读研”学子越来越多,他们本科大多来自985和211高校,称得上辉煌,但研究生阶段迫于无奈,只能去较低级别的高校读研。
多所高校披露了“逆向读研”的数据。2022年,深圳大学研究生新生中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及本校生源占41%,创历史新高;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双一流”新生有159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双一流”新生有602人。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1】感觉自折身价,但不后悔
魏禾,27岁,本科大连某985大学,硕士调剂至辽宁某双非大学
我原本报考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提前一年就开始看书备考。但暑期就已经学不进去,报完名之后更感觉考不上,心态彻底崩溃,每天天亮才睡,昼夜颠倒。
当年报考院校分数线370多分,我最终考了310分。失败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己目标不明确。那时候我不知道本科毕业能做什么,心态上没完成过渡,很抗拒参加工作。而且身边大多是保研、考研和出国的同学,直接参加工作的比较少,所以在没考虑清楚的情况下便跟风似地开始复习了。
当初我以为报考本校有优势,其实完全错误,那时我对整个社会的运转和人生的定位没有概念。事后回想,报考本校本专业性价比极低。招收的人少,保研生占比较高,当年考400多分的也很多。我数学也不好,实在不应该选择一个不擅长的方向死磕。
考研失利之后,我面对的选择只有二战、调剂和参加工作。我当时完全无心学习,而且再备考一年压力会很大,故没考虑二战。秋招也没认真调研,甚至连五险一金都不清楚。
选择调剂,是因为这所学校在我家旁边,可以减轻我心理和生活上的负担,而且爸妈都希望我留在家乡。做出这个决定我没觉得遗憾,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985院校,研二都提供申请转博的机会,这在双非自然没有。“研究”两个字既神秘又高大上,大家在社交媒体看到的都是一身白大褂,带着护目镜,坐在专业的设备旁。但真正的学习生活其实是有点乏味的。搬设备,拧螺丝,加几种药品搅拌一下。硕士的课题也很难有什么创新,生化环材也被称为炒菜学科,大致都是换点汤料看看有什么区别,当时我觉得每天做的事特别没意义,浪费时间和生命。
读研这段时间,我其实很不满意。我跟那些考到了名校、出国的同学比,相当于往低处走,自折身价。我在硕士期间找工作时,大多明码标价的公司都表示,985或211的本科学历等于双非硕士学历,让我一度怀疑人生。
参加工作的同学在赚钱,而我却不断在花家里的钱。别人的考研都是“上岸”,而我却跌入谷底,刚入学时甚至一度想退学。那时我经常刷招聘软件,但还是没找到人生的方向,只能在读研这条路上继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在大学时,老师就说过,我们本校学生的研究生录取率远不如那些普通院校。以前我因为自己考上了985院校得意忘形,总是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实力,实则没注意到现在的社会洗牌很快。
褪去“名校光环”后,我开始更专注于能力和认知的提升,如果在职场厮杀数年还需要用学历去背书,那说明这个人也没取得什么成绩。
目前我从事研发工作,我之前一直认为学什么专业就该做什么类型的工作,我已经在这种观点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一直受限于专业的思想也该被我摒弃了。
我没有焦虑过买车买房的事情,回到老家有爸妈的支持,有房有车马上就能实现,但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在家读研的这三年很安逸,但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的一生,总是在高潮和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我不后悔调剂到双非,因为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我若做了另外的选择,不知道会有怎样经历和机遇,但结合目前的生活状态而言,我不后悔。
我是支持逆向读研的,现在读研的自由度极高,上下限也极大。到普通院校读研也有可能获得更多资源,奖学金等。
但我对这些同学的建议是自律,读研的初衷肯定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从985院校的跟飞变成双非院校的头雁,飞得肯定会累一些,需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如果决定工作,应该不限于专业,多找实习,高频率试错,因为读书期间试错成本是很低的,而且经历都是加分项,工作后靠跳槽试错代价很大,且频率太高是扣分项。
【2】还没融入进同门圈子,会有一种边缘感
张欣,22岁,本科211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双非计算机专业
我大学的专业是生物,考虑到就业问题,大二转去了计算机专业。因为是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可能就业有点困难,也想趁年轻多学习几年,所以选择了考研,考的计算机专业专硕。考研343分,调剂到双非院校,就读计算机技术专业。
我爸妈说,女孩子嘛,不一定非要那么强,就算是调剂到双非,你考上研究生已经是几十万分之一了。但学习是我唯一骄傲的事,怎么能“认了”。
我从2021年3月开始备考,后期九点多到自习室,中午在自习室趴着睡一会儿,再学到晚上12点。2月底成绩出来后,我的分数比一志愿学校去年的复试分高。晚上在资料群里跟一些研友统计了排名,学校录取55人,我在71名左右,那时就开始准备调剂了。
4月初,很多学校的复试结束了,调剂系统才开通。在这段时间里,我给有调剂名额的学校发了大概四十封邮件,向老师自荐。但老师对于我是否能进调剂名单都不确定。我决定调剂全申请双非院校,可能性比较大。
第一批填的其中一所学校是我保底的,因为学校排名以及专业排名都比较靠后,当时我以为自己一定能进。结果三所学校都没有回音。这让我很受打击,自己像一个皮球,被踢来踢去都没人要。
因为专硕是调剂面比较窄,我第二批填了两所学校,他们去年的调剂名额都比较少,想着还不行就二战了。结果一所学校今年增加了几十个名额,我收到了调剂通知,一天笔试,一天面试。
老师通知是复试结束的第二天中午出结果,我从9点等到11点50才收到录取通知,一下就哭了,我妈在旁边也哭了。
当时我的精神压力很大,身边的朋友早已被一志愿录取,只有我还在调剂,等待的时间磨光了精力和骄傲,也没准备省考,在我面前只有考研一条路。
那天早上我已经在准备二战,结果收到了录取通知,就像被判了死刑,有人跟你说还有活下去的机会。高兴了两个小时,又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对不对。
之前大大小小的考试都很顺利,保研时我拿到了递补名额。考研失利是我经历最大的一次挫折。从211到双非,落差挺大的。
即使研究生入学一个多月了,我还是会觉得遗憾,但没有勇气退学二战。在图书馆看到正在备考的同学,我很羡慕他们还有往上走的机会,我自己像是在往下走。
我承认自己的名校情结很重,因为我长得不漂亮,家境也不好,性格敏感,学习好是我唯一的资本。看到本科成绩不好的同学都去了好学校,觉得自己很差劲。
身边很多人说双非研究生没什么可读的,将来不好就业。
入学后,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是从双非本科升上来的,大家会觉得我本科是211挺厉害的,会特别强调这个事情。我的同门高考510分,我高考590分,现在我俩在一所学校读研,会觉得自己有点可惜。班上很多同学本科就认识,我还没融入进这个圈子,会有一种边缘感。
从保研名单出来后,我就把朋友圈关了。看着同学跟自己的差距越来越大,会有失落感,所以我从不发自己在这所学校的日常。有时看见别人的日常,我会想,要是自己被一志愿学校录取,会不会也过得很开心。要是自己家境再好一点,是不是也能去留学。
我有看一些本科985/211的同学考研一志愿是双非的,想稍微安慰一下自己。结果人家考的是专业排名第一第二的双非院校。感觉和我一样的同学少之又少。
我打算在研究生期间多实习,如果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就去考公。我很想摆脱这种一直考试的状态,但没有办法,大家都是一样的。
【3】找工作时,面试官会对这段经历格外好奇,但都表示理解
刘婷,24岁,本科上海某985大学广告学专业
大三上学期时,我开始备考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大四上学期时,我放弃了985院校的保研名额,一心备考。
我并不是盲目报考难度很大的院校,实际上北大对我而言并非是遥不可及的。2018年时,北大的整体难度不大。2019年时,难度略微上升。到了我二战的那年,因为专业合并,录取名额少了6个。
看到初试成绩时,我对自己很有信心,觉得进复试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最终名单下来,只有8位同学可以进入复试,而我是第9名。说实话,我崩溃了很久,直到现在有人提到这件事情,都会拉扯到我的伤口。
我的专业课和第二名是一样的分数,但是英语和政治相对薄弱了些。我考试那年是特殊情况,第二年,北大又扩招了。考研这件事情,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有时候运气又大于选择和努力。
只差那么一点点,其实心里很不甘心,但我没有选择再来一年。备考的这两年,身体和情绪长期处在高压环境下,我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了。也许考研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潮流,但一生太漫长了,有很多不同的阶段,我不愿意耗死在这,人生可能总是需要一些妥协。在考虑了三战的风险和收益后,我最终选择了调剂。
当时我每天一边哭,一边选调剂的院校。好在家人给了我很多的支持与包容,我备考两年的艰辛和调剂时的崩溃,他们都看在眼里。爸妈并没有一定要求我去名校,在这两年的考研浪潮与就业压力下,他们觉得我能考上研究生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
就读双非院校后,我一直处在一个非常矛盾和纠结的状态,始终无法自洽。
一方面,学校的导师和资源非常好,我的导师只带两个同学,对我们几乎是倾囊相授,还经常带我们和行业内的资深人士见面,这让我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和社会资源,在未来就业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北大一个师门可能有几十个学生,导师很多时候无法全都顾及。在这点上来看,其实我对现在的学习状况比较满意。
另一方面,我从小到大都非常在意自己的成绩,从985院校调剂到双非,我会有些落差,内心深处时常会有抵触情绪。但这两年下来,我慢慢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变得不那么极端。
高考只能决定你是否能到一所好的大学,但并不代表一个人是否优秀。即便在985院校,也有很多懒散度日、醉生梦死的同学。同样,在双非院校,也不乏优秀和努力的人,人生最终看的还是态度。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在找实习工作时,985的本科学历并没有因为我读了双非研究生而含金量下跌。但是面试官确实会对这段经历比较好奇,我一般说了原因后,他们都表示理解。
“名校光环”这个词在这个时代可能没太大意义了。大家都在卷,北大也好,研究生也好,大家在面对就业时都一样头疼,在工作时也并不会因为所谓的“名校光环”就晋升更快。
好多人说,考上研究生就是“上岸”,其实我觉得我也算是上岸了,但是我会把人生目标放在下一个阶段上,争取读博。我对未来没有太多焦虑,在导师的教导和帮助下,找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没有太大问题。买车买房好像也没在我的考虑范围内,因为爸妈可能已经承担了这些压力。
“逆向读研”在今年非常普遍。但是我并不建议大家做这样的选择,除非你对未来没有太多经济上的顾虑,或者对学术有特殊的热情,否则这并不算一个划算的选择。
【4】找到工作,对自己的状态满意,才是真的上岸
乔文,22岁,本科211,俄语专业
我的高考一志愿是英语专业,调剂到了一所211大学的俄语专业。入学后从俄语的字母和读音学起,班上只有十几名同学,这种小班教学很像高中补习班,读大学的体验感比较弱。
大三下我就考虑过毕业后的选择。因为本科学校所在地的实习机会较少,我想在读研期间丰富实习经历。同学们的就业方向除了当老师就是做销售,考公的话我们专业可选择的岗位少,地区远,我最终选择了考研。
十几名同学中有一半选择考研,只有一个女生考虑俄语,其他同学主要选择新传、法学和金融。当时考研机构号称新传专业喜欢跨考生,我对它的课程和就业都比较感兴趣,所以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报考了一所211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专硕。
从2021年3月复习到12月,每天七点到自习室,9点自习室关门再回寝室,再跟研友讨论或继续背诵。备考期间,学校为我们准备了考研自习室,大三的课程也少。主要的困难是要从零开始接触这个专业,学校没有指定书目,考研机构列出了15本书。
备考时每天的目标很明确,一心扑在学习上。有时也会担心没考上怎么办,没考上就再考呗,我还这么年轻。累的时候会设想,考上之后要跟同学们好好吃一顿,怎么跟老师报喜我都想好了。
最终我考了400多分,在报考的800多人中,我排名20多,学校录取名额50多人。分数出来后,我以为自己是有希望被录取的,好好准备了面试。但却没有被录取。
现在已经研究生入学一个多月了,我还会不断回想复试时的情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专业课面试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对老师的提问我对答如流,但综合面试却被打了低分,直接导致考研失利。
复试结束后,我跟其他复试被刷的同学讨论,你当时是怎么回答的,我是怎么回答的,老师的反应是什么,还有同学要求复核成绩。我们不断地复盘,试图找到一个答案。
现在想想,可能是跨专业的背景影响了成绩,我没有相关的学术和实践经历,所以综合面试的分数才很低。
4月3号一志愿失利的结果出来后,我立刻填报了一所双非院校的调剂申请,10号就被录取。但被录取后,我没有太多喜悦的情绪,直到入学前都有二战的想法。但家人考虑到二战就是在赌,所以我接受了调剂结果。
尘埃落定后,学校发下一个档案,要我们填写研究生院校。我填好后,看了一眼别人填的学校,就马上关掉了档案。我当然没有发朋友圈庆祝,也不去看他们的朋友圈,知道看这种信息会让自己痛苦干脆就屏蔽了。
考研人将成为研究生称之为上岸,我看过一张图,“上岸”两个字下面是深海。也许备考的人就像被困在海里,大家都为了上岸努力向前游,却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
一个考研博主还提出“困在岸上”这个词,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目前我不认为在双非院校读研的自己上岸了。研究生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比较满意,才是真正地上岸吧。
我读研时比备考时更焦虑。看到社交媒体上大家关于研究生就业的话题讨论,很多人说就业时,企业会更看重学校的排名,而不是学科排名,就有些后悔当时没尝试调剂学校排名更高的学校。
不是我们有名校情结,而是社会在审视你时,就会把这些标签加在你身上。老师或HR在不了解你这个人的时候,首先看的就是毕业院校。所以我们才会追求名校,会因为就读于双非院校而焦虑。
我甚至想过,读完三年毕业后,再读一个二硕,考好一点学校的非全日制硕士,或者去香港读研。不管能不能提升就业竞争力,至少能自洽了,好像自己并没有学历降级。
但也有人从985、211院校直接考到双非院校,称之为“无痛上岸”。他们的目标更明确,事先就对学校做了充分的了解,可能看重某个导师,可能学校所在地离自己家更近。
这并不是“摆烂”的行为。就新传专业来说,一些双非院校的研究生比双一流高校竞争更激烈,今年广外和浙传的报考人数达到了几千人,录取人数一百多,我的一志愿211大学报名人数在一千左右,录取人数更少,对比下来大家都很卷。
现在的学校比较符合我的预期。大家都有很重的学术任务,这个城市的实习机会也比较多,但专业的研究内容跟我的兴趣差得比较远。
有退学的想法是常态,我看到微博的研究生退学超话有34.2万网民加入。
因为研究生学业负担比较重,对于文章、论坛、读书会、讲座、竞赛和项目都有要求,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今天你退学了吗?”和“今天你读论文了吗?”两个打卡,是一种调侃也是真实心情。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九派新闻记者 辜子旋 黄巧文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非历史专业考历史研究生(非历史专业考历史研究生以后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