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考研(中国美院考研有多难考)

中国美院考研,中国美院考研有多难考

张宛莹

纤维与空间工作室

《海海》

“大哉天地间,此生得浮游。”

朱方泽

金木石火工作室

《自我回放》

在青年时期,我们心智逐渐健全,逐步开始接触到社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当今社会又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社会,在面临海量的信息与各种五花八门的事件时,青年对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对于未来如何立足社会,如何以一个更正确合理的世界观看待这个社会等问题,我相信大多数人是感到迷茫与困惑的。首先,我创作的初衷受马里诺马里尼的影响较大,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少地减少我作品中明显的符号性元素,以一种较为朴素的方式,表达出以当代社会中的青年为主,抑或是以我个人内心为主的一种纯粹的情感表达。我决定在我的作品中也尽可能地减少一些具象元素,以相对简单或简洁的躯体动作与形式语言表达我所想表达的情感。如果使用的造型语言或形式语言过多,可能反而弱化了雕塑本身的情感表达。

我们有时是在生活中的任意一个时刻,也可能是在做什么事的时候,也可能是在休息的时候,意识突然开始神游,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与困惑浮上心头。这是自我展开的一场回放,于是,我希望以陶塑的形式,记录下这种既模糊但又在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自发性的思考状态。

陈孟莲

东方性雕塑工作室

《“我在”——爱之五重奏》

创作的初衷来源于我童年生活的片段,在我的印象中爱的样子有很多种,可以是一起冒险的安全感,默默无声的陪伴,一同嬉戏的欢笑,不计回报的奉献,甚至是意见相左的争执。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是爱的参与者,也是记录者。这组作品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情感和情绪,体现温暖的氛围,彰显爱与陪伴的主题。

杜晓雯

场所空间艺术工作室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

围绕“浴中哲思”展开,和“认真观察”相反,“浴中哲思”更多是直觉上的顿悟;用崭新的眼光和视角,看待习以为常的人和事;不被日常禁锢,不成为既有思维的囚徒。但我们在日常中并不能轻易看见他人这些哲思,因此我运用了浴室空间中的日常物品——地漏、浴帘,构建了一个“展厅”,想要打破每个人之间的隔阂,以非常私密的想象展开交流。同时我想通过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激发更多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思考与感知。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日常生活里,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不经过描述,我们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一无所知。

江幸诺

场所空间艺术工作室

《课桌》

作品的起点是出于想对家乡表达些什么。我的家乡靠海,是由一座座桥相连的群岛,它很美,但除此之外,我没有多少与它的记忆,我的过去基本都是在课桌前度过。

基于此,我选择了课桌作为串联我毕业创作的主线。作品中课桌被拆解再组合,灯管以破坏的方式插入课桌,其实也是我表达一种想要逃离标准路径与自我重构的欲望。课桌里螺丝钉的灵感来源于海边密密麻麻的藤壶,它群聚寄生的特性和我们很像。热成像图以视觉化方式表达了温度与生命,夹杂在蓝色的海洋中连续延展开来。左边与中间的视频,是我在老家漫游时取材的自然景观,是我对家乡表达情感、情绪的出口。最右边的视频,是我对意义的思考。在没有感知体验的情况下,当我去书写意义,渐渐把自己困住直至虚无,呈现一片黑。在我的作品中,还述说了感知异化方面的问题,灯管浓烈的光与色彩冲击,还有屏幕、眼睛,其实都是在强调视觉感知空间在当下被过度使用的现象。感知原本是身体五感参与,如今却呈现异化状态,一种无节制的狂看。身体缺席,只有眼睛在不停地运作。这方面的表现,是我从个人情绪出发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我们迫切需要知觉的回归,在真实的体验中找寻感知自我。

王哲君

东方性雕塑工作室

《布咕噜之塔》

作品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古代曾侯乙墓青铜雕塑中传达出的生命感知与生命想象的体会,以及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对于婴儿质朴纯真的天性的感知。通过布料这种软性材料,制作拟生体以及树屋、陆地、海洋的场景布局,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童真、可感应互动的想象世界。

陆地由亚麻编织的圆形地毯来暗示;树枝用布料缝制包裹;树屋塔中的布制小怪兽,从树屋最底层的软体动物一直往上,褪去尾巴,长出脚,长出翅膀,演变为会飞的小生物“布咕”,它站在塔的最顶端准备向上飞翔;陆地和海洋中的拟生体,则是用拼布手法制作的一种感受性的生命形态,轻拍会发出“咕噜噜”的声响。

裘家祥

纤维与空间工作室

《艾尼哞斯》

21xx年在赤道线上的某个小岛,人们发现了一群外型怪异的生命体,它们的身体融合了古籍中记载着的已知动物的特征。好奇心甚重的人们将它们围捕、猎杀,并带走了其中一批“艾尼哞斯”回到基地研究。有一天,“异化”的“艾尼哞斯”终于忍无可忍,它们齐心协力、冲破牢笼。它们本不是同一物种,却被迫联系在一起……到底是什么让它们发生了改变?

牟嘉欣

场所空间艺术工作室

《身体-流动的藩篱》

作品灵感来源于梦境和睡眠。装置部分使用不锈钢和睡袋缝合成人的各种睡眠姿态,睡袋像是肥胖的人,当人的躯壳被束缚在原地时,脑中掠过关于“我”与“理想我”,“我”与秩序的思维片段。在影像部分中,我扮演成选秀偶像的形象,镁光灯下的偶像逐渐奇观化、景观化,与真实断裂,被资本腐蚀。支离破碎的身体与理想镜像的鸿沟,不断引发焦虑使身份成为异化的盔甲。影像经过了“初醒”“镜中”“空无”三个阶段,反映了自我由混沌走向有着无法跨越鸿沟的完美镜中形象的过程。而在作品之外,我们自身的身份和身体,也成为了一种流动的藩篱。

周鑫

公共雕塑工作室

《供养人》

人都有各自的信仰,其中很大一部分会与宗教有关系,但是大部分信众记忆中对所信仰对象的物化形象就与经典中描述的一样吗?不一定。本次创作以创作者为第一视角,表现创作者本人对所信仰对象的物化形象。

周宇越

跨界雕塑工作室

《日记1·2022.02.23~2022.05.03》

我记录自己每天掉落的头发,它们的数量和形态成为我每天新陈代谢的一部分,代替我记录着我每天所消耗的身体的一部分极小能量。我将它们作为日记的内容复刻在菲林片上装订成册,重叠形成我日常里所产生的自我消耗。

《美甲“我有一种气,叫阳刚之气”》

我做了美甲,内容是一行文字“我有一种气/叫阳刚之气”。记录指甲在慢慢生长的过程中,我一点点剪去美甲,直到消失,回到指甲原本的样子。这存在关于美甲和我男性身份的冲突关系,我通过剪指甲这个日常中时常发生的行为,产生身体的消耗,同时消解我情绪的困顿。

《点烟》

关于我“如何点燃一支香烟”——将一支烟拆解开,把各个部分燃烧殆尽,并保留下最终的痕迹。这是我在某个时刻产生的奇怪行为,对如何点燃一支作为客体的烟产生下意识决定。我将过程记录下来,日常的情绪在过程中被同步消耗,与正在燃烧的烟形成对应关系。

《日记2 ·2022.03.23.~2022.05.25》

我将一段日子里所抽的烟留下的烟灰和烟嘴收集起来,标注好日期,装在玻璃瓶中,按照相对应的日期排列成方阵,记录这段时间我所消耗的物。它与日记1中的头发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前者来自于我的身体代谢,后者则是我主观选择的结果,但都作为日常被消耗的物,成为我某个时期情绪或状态的一种外化和延伸。

合作推广、交流、分享

联系电话:15901436856、15110287188

微信:diaosupindao

邮箱:diaosupd@sina.com

中国美院考研(中国美院考研有多难考)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