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苏金远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二、选择哪种方式的会计考研辅导班? 在疑惑西北工业大学考研辅导班如何去选择?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考虑个人考研意愿的程度考上的把握以及经济能力。如果说自己本着考上考不上无所谓这种心态的话,那么就不建议报辅导班,基本上就相当于是浪费金钱吧,毕竟没有那种考上的决心。如果说没有七八成的把握甚至说是只有一二成的把握那么就自然也是不行的。之后经济能力的话,毕竟报考研辅导班需要付出不少的精彩成本,就看自己能不能承受得了,如果是经济压力,但是又有非考研不可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去选择一家自己承担地起的考研辅导班去进行学习,金钱并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共同梦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从古至今都爱思考的命题。高悬头顶的日月、空中浮沉的云、身边围绕的风、偶尔降落的雨,自然界的种种气象都曾被我们关注解读。虽时光流逝,人事不断变化,但这些气象却如天地般永恒,始终沉默地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本期推送,就让我们跨越百廿光阴,走进“气象”里的武汉大学,一起观“风”赏“雨”,追“云”逐“日”,共同见证这所百年名校的成长故事——
拓荒野,人才聚,【风雨】不改初心
自强学堂承载强国希望,国立武汉大学身披荣光,乐山书声共炮火喑哑,四校合并展新华章……面对风雨迎难而上,磨砺中更显坚韧,从1893年的自强学堂到如今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府,在128年的发展历程中,武大始终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屹立高校之林。
回顾武汉大学建校史,可谓平地起高楼、荒野生学府,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组建国立武汉大学。指定李四光为国立武汉大学组织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委员叶雅各为秘书。因原有校舍及设备远远不足以支撑起“新武大”的发展,经多位建委会成员、美国建筑工程师开尔斯多次考察规划,最终定校址为珞珈山。
开尔斯1929年绘制的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设计平面图
于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建校并非易事,武大先贤却迎难而上,这才有了美轮美奂的早期建筑。
1932年底,胡适在访问武汉大学时,曾震撼于武大焕然一新、规模宏大的校园,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人说他们是‘平地起楼台’;其实是披荆榛,拓荒野,化荒郊为学府,其毅力真可佩服。看到这种建设,使我们精神一振,使我们感觉中国事尚可为。”
2016年,武大早期建筑入选建筑遗产名录,随着碧瓦朱甍流芳人间,前辈精神也将始终铭刻武大人心间。
武大前辈的故事不仅铭刻在建校史上,更印刻在社会发展的诸多重要节点上。作为一所深刻烙印着红色记忆和爱国传统的大学,武汉大学在办学之初就把自己的使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十三位代表聚首红船,其中有五位是武大校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武汉大学师生群情激愤,民族危难之际,吾辈更当自强:成立各种抗日救亡组织;致电当局并游行请愿,表达抗日诉求;开展国难演讲,进行抗战宣传;开展捐献劳军活动;收容大批战区同学;实施战时教育和军事管理;为局部抗战之中国提供各种服务。
国难演讲所在地
1933年5月20日,国立武汉大学青年义勇军第一期训练完成时摄影纪念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底,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武汉逐渐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1937-1938年间,蒋介石、周恩来、陈独秀、董必武、郭沫若、萧军、冼星海等众多军政要员或文化名人,均曾来武汉大学演讲或从事与抗战有关的其他活动。蒋介石、宋美龄、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于立群等先后寓居珞珈山。国共两党要员在珞珈山上比邻而居,精诚合作,共赴国难,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华章。
1938年夏,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珞珈山居所前,与来访的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合影
周恩来故居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武汉大学师生积极捐款捐物,支援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全校2450名在校学生中,有1411人报名参军参干,最终302人被正式录取。
1951年欢送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师生
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湖北一万余师生的热情照亮天空,“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时隔60余年,这句激励犹在耳畔。
1977年8月,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武汉大学查全性副教授在会上首倡恢复高考制度,成为“倡议恢复高考第一人”。
查全性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武汉大学积极为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科技支持。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在帐篷内进行手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开局艰难,危机重重,先行者拉响警报,逆行者赶赴一线,武大人不仅捐款捐物,还亲上战场,坚守ICU,决战雷神山,倾尽所有力挽狂澜。
……
栉风沐雨,不改初心,在历史的动荡中,武大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史诗。一路走来,牌坊上的“文法理工农医”在岁月中斑驳,武大在灿烂樱花中成长。
立宏愿,砥砺行,成就凌【云】壮志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将目光投向人类福祉,武大人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紧密相连,在科技强国的路上,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载人航天、两极科考等重大科技项目中,武大人从未缺席。
从20世纪50年代起,武汉大学就开始参与三峡工程从论证、设计、勘探到施工的整个过程,解决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委等三部委授予的“国家科技攻关荣誉证书”,90年代中期全校有7名专家成为国家三峡工程专家组成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汉大学测绘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国家组织对南极、北极和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考察,在被称为“人类极限”的地球三极,留下了武大人的足迹。2005年,武大科考队首登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37次冰原征途无一缺席,步履不停,武汉大学成为唯一一个中国37次南极科考都全程参与的高校。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表示我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上亿亩。2018年,朱英国被追授为“全国优秀教师”。
2015年,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被中宣部批准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研究所致力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法律保障、国际公域的制度构建等领域的研究与决策咨询。
2018年6月2日12时13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武汉大学“珞珈一号”科学实验卫星01星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于试验验证低轨夜光遥感、导航信号增强等技术。
2020年,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北斗三号组网收官,从跟跑到领跑,全球卫星导航服务开启中国时代,武大人圆梦云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被称为“GPS应用在中国的开拓者”,他参与了北斗一代研讨,提出了分布式广域差分系统技术,建立了中国自主的广域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通过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实现了厘米级的实时定位精度。此外,被称为“大地测量师”的武大测绘学院教授、导航工程系主任张小红,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等人也在北斗卫星导航建设中贡献了力量。
刘经南
2020年12月,武汉大学牵头在宁夏中卫建设全球首个遥感卫星综合定标场,至今已试运行10个月,已配合12颗国产光学SAR卫星在轨几何辐射定标,试运行情况良好。
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武大人立下宏愿;大国重器、粮食安全、飞天梦想、国际关系,武大人奋战在不同领域,在朝着目标前进的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坚实。
培沃土,育桃李,托举旭【日】东升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建校以来,武大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
这里有屹立时代前沿的商界精英,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军,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正隆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蹇宏……作为行业领军人物,他们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东升、雷军、阎志、蹇宏
这里有博学多识的学术大咖,知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池莉,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陈晋……文章经纬,妙笔生花,他们为文史界增添一抹亮色。
从左至右依次为:易中天、池莉、陈晋
这里有功勋卓著的军事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兵器首席专家、中国99A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纵横捭阖,丹心热血,他们书写报国壮志。
左:刘亚洲;右:毛明
杰出校友灿若星辰,流淌在校史的星河里,光芒照亮学子前进的方向;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学校硬核的学科实力、扎实的人才培养措施也为后学发展铺就了坚实的沃土,让他们脚踏实地,从这片知识的膏壤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学科实力
在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武大遥感技术学科位列世界第一,已连续5年登顶;武大地理学并列中国第一。
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中,武大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个学科位列中国高校第一。
在QS第十一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武大图书馆及信息管理、牙科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一。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位列全国第一。
本科教育
武汉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早在2000年就明确提出并一直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学校积极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重动力”,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教授上本科讲台制度、教学荣誉奖励制度、教学发展制度、职称评审的教学一票否决制等,使广大教师安于教学、乐于教学、精于教学;同时,推进小班化教学,加强教学纪律和质量管理,打造更多高品质的“金”课,淘汰部分“水”课,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和过程考核,使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武大一直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1978年引进学分制、选课制;1980年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试行主辅修制,在当时开创了先河,培养出了一批例如雷军这样的企业家;1985年率先在全国招入插班生;2000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创新、创造和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2015年率先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
在探索中发展,在改变中成长,武大人才培养质量在不断的变革与尝试中日益提升,在近日发布的2021年“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中,武汉大学位居全国第八,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获权威认可。
珞珈风云际会,群雄逐鹿;江山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武大后学如朝日,正从珞珈山上缓缓升起,散发蓬勃光辉。
……
经风历雨不改初心,追云逐日志存高远,跨越128载时光,始终有一种自强不息、坚韧刚毅的品格挺拔着武大人的脊梁,有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植根于武大人的灵魂,有一种教育报国、造福社会的担当指引着武大人的方向,它们让武汉大学始终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未来,武大人将带着这种精神,继续向着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在新时代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武汉大学学生工作部官微、武汉大学文学院分团委官微、武汉大学研究生会官微、北青网、武汉大学官微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苏金远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