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研究生院,
1.机构的师资 五、看学校的升学率
阳春三月,来到国防大学研究生院门前。
大门右侧,庄严朴素、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研究生院”赫然屹立。这是1988年成立之初,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院名。▲ 研究生院成立大会
2017年8月28日,研究生院重新挂牌。满载着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同样的四个大字开启了新时代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创造辉煌的新篇章。
走进大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45个金字在红色背景的映衬下熠熠生辉。2017年,北京初冬,来自各个专业方向的统训研究生坐在一起,召开了一次简短的“联合会”。集中统训就要结束,面临即将到来的分流,大家感慨万分。经过讨论,他们一致决定举办一场自导自演的汇报演出,向老师同学们分享学习成果和感悟。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演出时大家合唱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萦绕在大学的上空,更印刻在了每一名统训研究生的心里。▲ 统训合影
究竟什么是集中统训?“将各学院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校外的优质教学资源集中起来,打造一个全校研究生新生共同的学习平台,这个平台就是集中统训。”统训工作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2021年10月,“现代战争与新军事变革”课上座无虚席。这门课程由国家安全学院林东教授牵头负责,邀请中国社科院、军事科学院,以及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军内外专家来校授课,课程聚焦全球重要领域年度热点事件,对国际社会情形进行分析交流。“没想到一门课程竟然有这么多大咖为我们讲课。”统训博士研究生武玮迪感慨道。“去年集中统训43门课程全部实行项目负责制,都是基于教学效果、放眼校内外资源进行大范围的组课,很多课程都是2个以上教学单位联合施教。”研究生院招生培养处领导说。
2020年8月,杨简打开一封来自国防大学的信件,“录取通知书”5个大字映入眼帘,这个场景对杨简来说并不是第一次经历,但却分外珍惜。
杨简取得国防大学硕士学位后,带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又以文化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出现在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复试考场上,但这次却没有之前硕士考试顺利。在复试增设的体能考试环节中,他因一个科目未达标而与录取失之交臂。第二年,对母校有着深厚情结的杨简选择“二战”,再次以文化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进入复试,这次他没有错过机会,再度获得了在国防大学“加钢淬火”的机会。▲ 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学员队干部说:“2020年,国防大学首次在研究生复试环节增设了体能考核项目,有不少像杨简这样的学员,因体能考核不达标而无缘研究生学习。”
改革重塑以来,研究生院党委着眼全面提升生源质量,按照“严控质量、控制规模、宁缺勿滥”的原则,统筹规范了研究生招生环节标准要求,精准优化设置报考资格门槛,坚持体能体检淘汰、统一命题阅卷、纪检全程监督。研究生院负责招生工作的干部说:“本着‘为战、培新、扶持、固强’建强学科专业体系的基本要求,我们对大学研究生招生布局结构进行了重塑调整,博士专业综合对口率和来自一线部队、担任过部队主官、执行过重大任务、获得重要奖励表彰的学员占比大幅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全面提升。”2018年,研究生院组队参加全军军事建模竞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2020年,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2021年,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改革重塑以来,研究生院军事建模竞赛获奖数量、层级创历史最好成绩,位列全军院校前茅。
好成绩得益于一支队伍的“重磅加盟”,他们从清华、北大走进国防大学,充满无限生机与发展可能,这就是后备师资班研究生学员。联合教学、联合导师带教、联合科研实践,开展军政基础和专业基础强化训练,推进精英式个性化培养……改革重塑后,为培养适应未来战争形态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研究生院牵头重点打造后备师资人才工程,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此外,为探索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与现职军官基本培训有机衔接的全新培养模式,拓展高级指挥院校军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的增长点,研究生院全面启动了高级指挥教育融合式培养。自此,研究生教育职能使命不断拓展,培养模式不断丰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究竟什么样的论文才算是好论文?”刚完成论文开题的博士研究生艾伏雷在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后笃定地说,“战场需要的论文就是好论文”。
2017年改革以来,研究生院学科学位工作鲜明立起备战打仗导向,始终紧紧围绕提高备战打仗贡献率展开。学院不断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管控,制定了3类学位论文《基础规范》,建立数质量量化指标体系,助推学研有机融合。同时,常态化开展研究生文献综述、博士生资格考试等环节抽查抽检,完善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机制,突出聚焦备战打仗、新质前瞻创新和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占比。▲ 学位授予仪式现场
“此外,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也一直朝着聚焦备战打仗方向努力。”负责学科学位工作的干部说。
2021年的冬日,一则题为《全军首个!国防大学成功获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报道令人振奋。近年来,研究生院着眼大学学科建设总体规划,聚焦军事学科专业直接与备战打仗相关的研究方向,注重挖掘非军事类学科专业战争特色、军事特色、打仗特色,成功申报了新闻传播学、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取得突破。
“我们新来的队长是从基层部队过来的,他对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了解吗?”“是啊,他没有经历过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习,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律能把握的准吗?”
2020年,刚从海军某旅调过来的研究生队队长唐欲飞面对学员们的议论质疑有点沮丧,“我们的博士研究生都有较高的学历和成熟的心智,有些职务、年龄还比我高,以往在部队管理战士的管理办法在这里行不通了。”在研究生院,遇到这种困惑的学员队管理干部不止唐欲飞一个人。改革重塑之初,研究生院党委就高度重视管理模式创新问题,面对年龄、经历、职务、学历“四个倒挂”现象,推动开展“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学员队管理水平”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强调学员自主管理,注重调动发挥好党支部、军人委员会等组织和学员骨干的职能作用,着力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院党委还通过建立党委常委挂钩帮带基层联系点制度、开展“帮建支部、帮带干部、帮抓骨干”活动、组织基层党委(支部)书记培训、开展问题会诊式交流等举措,不断提升基层自建水平。2021年12月27日,唐欲飞完成了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最后一门专业课笔试,从考场出来的他格外的轻松自信:“打铁还需自身硬!院党委已经给了我们年轻干部太多的关怀与帮助,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回望整个备考过程,我体会到了学员当初备考时的感受,亲身经历将会让我们之间产生更多的共鸣。我将和我的学员们一同成长进步,而学习就是我们最好的交流话题。”
“野战方舱电波激荡,排兵在沙场。战法在胸中回荡,精确伴随着力量。兵棋楼前驻足凝视,战争的火光。夜夜可曾敢相忘,牧野有天狼。……”
在一次以“准备打仗”为主题的战歌比赛中,由学员自发创作的歌曲《要去战场》作为压轴节目唱响全场。这首歌唱出了国防大学研究生的心声、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军官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来到研究生院,处处能感受到备战打仗的气息。”研究生学员纪泽苑说。
在这里,课堂是战场。系列公开课上,专家纵论天下大势、解析世界风云。学研沙龙中,学员直面重大问题、思想激烈交锋对抗。在这里,身边有战史。武化战化文化走廊、数字史馆、强军网站、荣誉室、文化墙、展板橱窗……战史战例、战斗精神、英雄模范等特色模块无处不在。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学员霍华说:“国防大学是我军最高军事学府,更是高端军事人才培养基地。在这里,我们学习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理论水平、升华了思维层次、增强了打赢本领。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我们从这里走向未来战场的起点。” (研究生院政治工作处供稿)主管|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
主办|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宣传处
编?辑:冀丽娜
邮?箱:gfdxwx@163.com
国防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