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仰望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一部部经典宛如点点繁星,照亮各民族的精神世界,指引人们前行的航程。经典承载历史、支撑精神、传承价值、引领未来,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首先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就会发现,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马克思主义当“真经”来念、作“看家本领”来修。

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才能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念好“真经”并修出“正果”呢?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党的先进性很重要的体现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持续推进,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和广泛普及为重要前提条件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阐发的基本原理始终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学经典、用经典,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早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任务时,就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重要性。

毛泽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典范,不仅身体力行,一部《共产党宣言》用心读、反复读,阅读次数超过100遍,对书中的许多精辟论断几乎全能背下来;更是大力倡导和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939年底,他对一位进入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当然不必要一律都精读,而是遇到实际问题,就去请教马列主义,时常翻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提出干部必读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等12本马列著作,并说“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他一再强调干部要读马列主义著作。

崇“古”而不泥“古”,毛泽东虽然崇敬马克思、坚信马克思主义,但绝不盲崇,从不把经典著作里的论述当成思想教条,而是有着自己的鲜明态度: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正是有了这样的态度,才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不断胜利。

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说,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他还强调:人的思想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着的,不是一开始就完备的,也永远不能完备。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马克思思想中有不完善之处,就需要完善,完善就要发展,发展就要创新。创新就是不断给马克思主义注入新鲜血液,新鲜血液才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

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视,也最善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2005年,我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10多年来,全国1000多所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所应运而生,进一步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稳定和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之树常青,既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识其当今价值和时代意义,透过精神经典看经典精神。

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考量的是一种态度,探究的是一种方法,追寻的是一种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抱有实用主义的心理。那种削足适履、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不顾自身实际生搬硬套、企图从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解决现实问题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修饰门面的工具,对马克思主义随意裁剪、凭主观臆断任意演绎、为我所取的倾向,也不是马克思主义。

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态度总体上是端正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总体上是科学有效的。同时要看到,当前学术界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努力规避的不良倾向。

我国少数学者不能很好地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根据经典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他们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的在分析当今面临的形势和实际问题时,往往简单运用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思想和观点。这难免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误读或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意。

针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一经形成就永恒不变真理的问题,应当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

马克思反复修改《资本论》手稿

他们在每一时期的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时需要回答的特定问题讲的,因而都具有相对性,都只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适用。我们决不能将其看作在一切条件下和一切范围内都适用的绝对真理,看作一经形成就永恒不变的僵死教条。例如,《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为成熟的理论著作之一,而对于这部科学著作中的理论观点,恩格斯也认为不能把其绝对化,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是相对的。

这充分说明,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具有时代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他们总是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反思自己提出的理论,克服自己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我们应当秉持这种态度和精神,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方法很是关键。当前,一些高校都在让青年学生读经典著作,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有的是让青年学生死记硬背,这就有点方法不对头了。

1868年7月11日,马克思在给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写道:“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所以,如果想一开头就‘说明’一切表面上和规律矛盾的现象,那就必须在科学之前把科学提供出来。”这是典型的马克思的方法——首先从物质环境中提出和说明抽象规律,然后从反方向探索所有可能性,看看是否能否定该规律。

这启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要“顺藤摸瓜”,更要“顺瓜摸藤”,盯着问题去、找准发力点,学有所问、学有所获,才会学之有味、学而起劲,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经典之树常青。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懂卡尔·马克思》】

点赞本文!

马克思主义考研(马克思主义考研容易吗)

想获得更多考研相关资料

京ICP备14027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