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述题,考研论述题写多少字
在新传专业课试卷中,论述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题型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是新传各大院校每年必考的题目。近年来,与热点事件相结合,成了论述题必不可少的考查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捋清思路,答好论述题呢?
以下是本期的热点班优秀作业以及每道题的答题框架,大家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对比,更好地掌握论述题答题技巧。
题目1:结合实例谈谈虚假新闻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点评和批注用红色字体标出)
(破题:这是一个直问型的题目,答什么一目了然,并且“虚假新闻”也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大家多多少少都会答出来一点。因此,要想获得高分,就要结合具体事例有理有据的作答,在分论点的呈现上也要有逻辑性。首尾段引用金句,主体部分重点回答成因、治理措施,适当穿插一点危害,以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最后是整体的作答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与当下的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等相关联。)
新媒体背景下,公民的表达权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同时,话语权的下放以商业利益的趋势(改为“以及商业利益的驱使”),使媒体平台上的虚假新闻泛滥成灾。陈力丹等人在《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中指出(引用学者的对虚假新闻的解释,具有权威性),虚假新闻指与事实不符的报道,包括对全部事实的想象或捏造,对实施部分细节的杜撰、不准确叙述,以及出于政治、商业宣传需要而出现的新闻失实。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影响社会正常秩序,以下将分析虚假新闻的成因以及治理路径。(最后一句介绍危害,简单过渡,可以的。)
一、虚假新闻的成因
(一)社会转型:复杂舆论环境为假新闻提供土壤(提出的分论点很不错。)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改革的剧痛当中,各种社会问题频现,具有争议热点事件的一旦发生,立即为(改为“会”)出现在网络平台上进一步发酵,伴随着用户情绪的不稳定性,大量掺杂着实施(改为“事实”)论断和情绪的新闻不加过滤地涌向公众,使新闻真实性难以判断。在唐人打人事件中,网民的情绪被激发(改为“网民的情绪被一度激发,紧接着……”),受害女子被车碾压、强奸等虚假信息伴随着复杂的舆论环境在网上广泛流传(后面增加一句“虚假信息频出”)。在热点事件讨论过程中,信息要素模糊或者个人认知偏差都会让新闻扭曲,公众被自己所创造的拟态环境所包围,无意识中成为假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二)资本助推:商业利益分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从经济利益这一层面进行分析,立意方向非常正确。)
在资本的助推下,新闻行业以“流量为王”为原则,将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让渡给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点击率、收视率,不考虑新闻带来的社会影响,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温床。CGTN为了抢占流量,发布袁隆平院士失实的虚假新闻,(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有一定的区别,注意区分两者概念。)不仅伤害了公众的感情,也是对当事人生命的不尊重,最终只会消解媒体的公信力。(CGTN的这条报道确实是假新闻,但它又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的,会有部分内容的不实,后续出现了反转。因此在论述“反转新闻”时,会更适合用这个事例佐证。)因此,媒体在考虑利益分配时,不应只看数据,还应该将新闻质量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标准,才能担负起媒体责任,实现长远发展。
(三)技术渗透:智能技术助推虚假新闻生产传播(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
传统的假新闻还只是停留在文字阶段,随着媒介技术的渗透,图片、视频、音频等都能造假,高超的媒介技术使假新闻更加难以辨认。2021年8月,明星刘某然被AI换脸后的不雅视频和图片在网络上扩散,简单实用的图像编辑技术让虚假新闻图片制作更简便,实时动态捕捉技术能捕捉人的瞬间表情并替换人物原貌,合成技术的发展是视频、音频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新闻走向“深度造假”。(这一段没有什么问题,从技术分析到事例的引入,以及最后的原因分析,非常顺畅。)
二、虚假新闻的治理路径(措施方面从宏中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中规中矩,不太会出错。)
(一)政府:出台治理虚假新闻有理规范
哈钦斯委员会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提出,(专业知识掌握的很不错!)若新闻界无法做到自律便有必要引入政府的力量对其进行管制。治理虚假新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该发挥顶层设计的功能,制定明晰有力的规范。2022年9月2日起,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3个月的“清朗 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项活动,(新鲜出炉的事例,非常可以。另外“清朗行动“的一系列活动都可以记忆一下,用处很广。)对各种类型的谣言和不实信息做出相关规范,自上而下对媒介乱想进行管理,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媒体:提高行业自我管理能力
要维护媒介的权威性,提升公信力,行业需要从内部进行整改,改善行业规范。主流媒体应对新闻采编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定期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从而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在自媒体从业者方面,需要提高行业门槛,加强对于自媒体的监管,完善审核和监管机制。(考虑到了专业主流媒体人员和自媒体,非常全面。)
(三)网民: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在信息繁杂的网络空间,网民应该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利用多渠道搜集核实信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发布信息时避免融入主观倾向,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影响人们对事实的判断,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甚至会形成网络暴力、群体极化等非理性行为,对当事人和社会的舆论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媒介事实已不再是虚拟的景观,而是客观事实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形成合力,从源头、渠道、终端等各环节监管把控虚假信息,营造健康的信息舆论环境。(最后一段的表述也非常棒,谈到了虚假新闻的一些危害,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营造健康传播空间。)
总分:28分
总评:
很完美的一次作业,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布的很均匀,分论点下的内容也没有偏离重点,分析的角度和思维扩散都比较全面,语言学术化,结合的具体事例也很丰富,超棒的。
优点:
开头和结尾的论述结构很棒。开头首先用背景导入,接着论述名词解释,后面一句话引入正文;结尾段先对虚假新闻危害进行阐述,接着提出总结建议措施,完整有逻辑。语言逻辑性很强,每一段的每一句话之间前后逻辑都很强,没有废话,专业化表达,精炼的表达出了论证内容。论据积累很丰富,使用恰当。
缺点:
虽然是打字,但是还是要注意错别字哦,打字多了也会忘记字怎么写的。注意区分一些基础概念,如“失实新闻”“虚假新闻”“反转新闻”,这些在你的作答里没有特别体现,只有在CGTN事例那里会有提到失实信息,这里是想提醒你注意一下。
参考答题框架一
一、网络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
(一)网络新闻的监管不到位
(二)自媒体新闻人员专业水平低下
(三)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四)网络开放性为虚假新闻提供便利
二、网络虚假新闻的管理措施
(一)加强网络监管,保证新闻真实性
(二)严格管理采编工作,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素质
(三)使用先进的技术落实实名制
参考答题框架二
一、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背景: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为虚假新闻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机制:媒体间议程设置为虚假新闻“赋权”
(三)主体:媒体人主观故意炮制虚假新闻的案例增多
(四)渠道:虚假新闻继续在混合型媒介系统中传播
二、构建虚假新闻的防火墙
(一)完善社会治理,铲除虚假新闻土壤
(二)扩大信息公开,让真相跑赢虚假新闻
(三)职业媒体示范,守好新闻主阵地
(四)利用法治威慑,形成责任追究机制
题目2:举例论述,你对数字媒体时代老年信息传播的看法。(点评和批注用红色字体标出)
“老年传播”这一概念是由蔡琰和夫妇引进的,是指老年人如何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沟通以及一般人(个人与社会)如何与老年人互动。相比于身处数字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生长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时代的老年群体往往因无法高效使用新媒介,沦为深陷困境的“数字难民”。因此,加强对老年信息传播的研究,破解老年信息传播瓶颈,繁荣老年信息传播市场,显得愈发紧迫、更加重要。(开篇很不错,既解释了“老年传播”的概念,又对当前老年人媒介使用状况进行分析,进而引入主题,过渡自然~)
一、老年信息传播的困境
(一)接入困境:低接入意愿与高迭代技术的悖论(小标题起的一如既往的优秀!)
高速的媒介进化速度与低接受意愿使得老年群体在新媒介接入层面陷入困境。一方面,由于生理因素的不便,如视力、记忆力的下降,以及作为“滞后者”对于新兴事物的排斥心理,老年群体往往不愿主动“入驻”新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介功能的快速更迭更是阻挡了其主动的媒介接入。例如,6月4日,一段《不会扫场所码的“离线”老人》刷屏网络,老人因为不会扫公交车上场所码,在车上独自折腾了2分钟,最终无奈下车。(从“接入沟”展开分析,思路很不错,而且论述逻辑清晰~)
(二)使用困境:媒介功能复杂与使用缺失共塑鸿沟
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单向的信息接收技能要求,数字媒介功能繁多且操作相对复杂。老年群体难以掌握数字媒介的使用技能,在使用层面陷入困境。上海疫情期间,七旬独居老人因不会用手机订菜崩溃大哭,去超市购菜被拒绝后恳求对方:可怜可怜我。在“接入”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使用技能的缺失造成了老年群体陷入了寸步难行的窘境,银发“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从“使用沟”进行分析,语言流畅。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人数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使用鸿沟成为老年数字鸿沟的典型体现。如以微信使用为例,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在微信使用情况上存在较大差异。使用鸿沟是老年群体在获取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属于老年数字鸿沟的“中端”问题。由于使用鸿沟的存在,导致老年群体在使用数字技术时出现“不能用”或“不会用”互联网的技术性问题。)
(三)效果困境:使用动机差异加速老年群体“数字掉队”
当部分老年群体接入互联网并掌握数字媒介的使用技能后,对于媒介的使用动机不同,也会造成使用结果的差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支付宝发布《老年人数字适应力报告》显示,老年人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看新闻,其次是聊天与视频电话。(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很棒哦!)在线教育普惠的时代下,相比于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更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技能以提升自我,由此拉开了与老年群体之间的媒介使用效果差异。(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内容困境导致谣言扩散、文化困境产生代际隔阂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老年信息传播的解困之路
(一)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兜底”老年人利益
对于老年群体所遭遇的媒介使用困境,政府的政策法规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兜底方式。在新冠疫情期间老年人“健康码困境”的情况下,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对于老年人可采取识读身份证、出示纸质证明、亲友代办或一人绑定多人防疫健康码等替代措施。在数字化时代,需要国家政府完善“顶层设计”,为老年人减少生活障碍提供制度保障。
(关于“政府”方面的举措,还可以积累如下答题角度:
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法规、审批、资金、宣传等方面做好支持和引导,发挥好在服务老年群体方面的主导性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适老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另一方面,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提升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改善数字化设施、为贫困老年人提供智能设备支持等手段,解决老年数字鸿沟中的接入鸿沟问题。
同时应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诈骗和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帮助老年群体从“不敢”接触数字技术到“敢”接触数字技术。另外,还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方主体为老年群体提供数字化的知识教育和培训。)
(二)构建包容型社会,研发“适老化”设备
企业应当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在进行媒介技术设计开发时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研发更适应老年人习惯的“适老化媒介”。2021年9月,微信更新上线专为老年群体研发的的“关怀模式”,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也纷纷在手机功能中加入了“老年模式”。(案例很不错,增强论点说服力~)老年信息传播不畅本质上是对新技术的不适应,而作为技术创造者的各个企业则是以技术迎合老年群体、构建数字包容型社会的关键。
(三)发挥“初级群体”优势,加强媒介素养反哺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指出,如今的知识传播方式是典型的“后喻文化”,即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现象。(结合名人名言进行论述,优秀!)在新媒体时代,这种现象尤为凸显。如疫情期间,杭州一姑娘为教会外婆使用微信,亲自手绘制作“微信使用说明书”。相比于其他主体对老年群体的媒介教育,作为“初级群体”的晚辈应当以亲情与耐心“反哺”老年群体,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似乎使得老年群体无所适从,破解老年信息传播困境需要政府、社会乃至老人家人共同的努力与包容。正如腾讯的《吾老之域》中呼吁的那样,老年人的媒介使用困境应该被关注,被妥善解决。让我们共同期待构建起一个更加包容的信息社会,为身为“数字难民”的老年群体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网络生产空间。(结尾总结收束得当,也展望了未来,很好地升华了主题。)
总分:28分
总评:
整体论述思路清晰,格式规范,学术性很强,几乎是一篇接近满分的论述了,继续保持哦~
优点:
答题格式很规范,整体论述思路很清晰,没有错别字之类的细节性问题。小标题起的简短精悍,突出重点,很有学术性。文中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文中多次运用了名言和相关报告进行佐证,很专业。
缺点:
也不能说是不足啦,希望你在线下练习的时候,注意卷面排版整洁,控制好时间~
参考答题框架一
一、老年信息传播的困境
(一)技术困境造成数字鸿沟
(二)内容困境促使谣言扩散
(三)文化困境产生代际隔阂
二、老年信息传播的应对策略
(一)技术伦理:警惕信息垄断
(二)弥合鸿沟:倡导人本主义传播价值观
(三)爱的实践:利用“数字反哺”实现伦理关怀
参考答题框架二
一、个体经历信息传播与老化历程
(一)作为传播者:以口述、文字、影像等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二)作为传播受众:主动或被动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实现个人整合
二、老年群体试图用传播弥合人际关系
(一)借助媒介维护与拓展人际关系,实现社会整合
(二)年长与年轻的媒介差异与互动
三、群体传播与老龄化社会共识
(一)媒介报道和公众议论共建老年形象
(二)传播制度和政策研究顺应老龄化社会要求
新传考研er,快来学习吧!
考研论述题(考研论述题写多少字)